丹封
Y也曾经是一只脚迈进过金融圈的人。
“大四”上学期那会儿,每晚在学校最大的那几个教室都有宣讲会,我和Y跟其他毕业生一样,争先恐后地挤进一场又一场宣讲会,战战兢兢地递上一份又一份简历。那天晚上,某大型快消公司宣讲会取消,顶着寒风出门的我和Y看着紧闭的教室大门上贴着的通知和渐渐散去的人群,面面相觑。正当我准备回寝室时,Y拉住了我,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到另一间大教室里灯亮着,Y说:“来都来了,连洗发水大礼包也没拿到,去看看吧。”于是我跟着Y走进了那间教室。
教室里正在进行的是某金融销售类公司的宣讲会,教室里面零零星星坐了几个人,主持宣讲会的是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多年的同校学姐。那天公司的某高层也到了现场,反复强调该公司是高大上的业内第一,不过这个“业内”的范围被限制了一圈又一圈,相当于说阿花是二狗子村三组最美一样,非常可疑。高层还强调公司特别年轻,特别注重内部平等交流,所以公司上至董事长,下至新进员工的名片上都不印职位,不过这跟平等交流又有什么关系呢?最后高层还破音地吼了一句:“从今天起你们也是金融界从业人员了!”我强忍住笑回头一看,Y的眼睛却在闪闪发光。
果然,两个月后Y告诉我已经收到这家公司的约见了。Y的专业与金融并不相关,从那天起,Y就开始恶补金融知识,每天在图书馆从开门坐到关门。毕业之后,我收到她的信息说要自费去外地封闭培训两周。两周后,她说她以全班最优秀的成绩从培训班毕业。Y大学时期是个“废柴”,常常跟我诉说她对许多优秀校友的羡慕嫉妒恨,现在她也即将成为金融精英了,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又过了一个月,我一刷朋友圈才发现Y居然已经辞职了,现在英语教育机构上班。我赶忙询问,Y便开始大倒苦水,说她进公司之后才发现它多不靠谱。公司号称坐落金融城,可是她第一次去下了地铁还坐了两站公交才终于在一幢装修中的大厦旁边的矮楼里面找到;所谓的“业内第一”,其实只是某个排名指标第一;所谓名片不印职位只是为了职位变动时,能省下重印名片的钱。“那你就这么放弃当金融精英了?”我想起Y那时候每天泡图书馆,有点不死心地问,Y忿忿地回答:“去封闭培训的车票还没报销呢,当个屁的精英!”
身边一位“精英”就这样迅速归于平静了,我又少了一条将来也许可以抱上的大腿。Y现在工作得也算有滋有味,老东家已经成为我们之间的一个笑话。我们都记得“废柴”也曾经突然有了人生目标,努力后也仿佛实现了,Y也算梦过一回。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