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
1月15日,美国海军部长马伯斯(Ray Mabus)在出席海军水面部队联盟年度会议时表示,将美国海军“冷战”后建造量最大的舰艇——濒海战斗舰(LCS)正式更名为护卫舰。第二天,当我把这条消息贴在微博上后,立即引起了一些军事迷的讨论。讨论的核心是,美国军舰更名是否因为中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认为濒海区域战争将取代全球大规模战争成为主要威胁。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初,美国海军分别在“2010年海军构想”和“2020年海军构想”中提出了“由海向陆”的作战理念。这就是濒海战斗舰项目在2001年启动时的背景。当时设想濒海战斗舰的作战环境和作战对象主要是在南海和波斯湾的中国海军及伊朗海军。鉴于中、伊两国海军拥有一定数量的小艇、潜艇和较强的布雷能力,所以濒海战斗舰不仅专门设计了可在近海作战的三种“即插即用”的通用模块——水面作战模块、反潜模块和扫雷模块,而且为了提高速度专门采用大量铝合金设计舰体。但问题是,自2003年濒海战斗舰开始建造后,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问题频发、费用超支,而且中国等国的海军和近海作战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经过几年的争论后,美国国防部终于在2014年1月15日决定,将濒海战斗舰的建造量从52艘降至32艘,后续舰艇将进行加强舰体防护和远程反舰能力的改装。
随后,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征询意见和研究,海军水面舰艇设计团队在对比了190多个改型、改装建议后,并与海军上一代建造的51艘佩里级护卫舰进行了对比,终于确定了在原有的平台基础上,做加强舰体强度和增加远程反舰导弹等改装后,建造后续的舰艇。这就是“濒海战斗舰”更名为“护卫舰”的背景。
一些军事迷认为,美海军此次为军舰更名,主要是慑于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防空识别区的设立及海军演习的增加。也就是说,这两年中国军方的一连串“主动出击”,打乱了美海军集成传感器、火力单元和指挥控制节点为核心的“网络中心战”部署步骤,使得其不得不考虑部署在最前沿的单个作战平台——濒海战斗舰自身的防护和攻击能力。他们认为,这很可能是美国海军调整“冷战”后“从海向陆”战略的一个迹象。而另一些军事迷则认为,根据2014年11月25日美海军作战部长发布的《2014年计划实施情况报告》和海军《2015~2019年发展指导计划》,美海军今后并没有放弃“作战优先、前沿存在、保持战备”的三大原则的迹象,而且继续在推进第5~8艘的四艘濒海战斗舰的交付工作,只是要对作为“网络中心战”最前沿的“火力单元节点”——濒海战斗舰的功能稍作调整。也就是说,美海军不会轻易放弃“从海向陆”这个“冷战”后确定的军事战略指导方针。
说到这儿,有军事迷问我怎么看“更名”一事。我说十年前美海军提出“网络中心战”概念,就是基于由军舰——这种单个机械化作战平台构成的兵力规模逐渐缩小后,利用信息集成保持未来海军“从海向陆”战略中的军事优势。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机械化作战平台的“更名”,而在于美国海军是否能通过“信息集成”将多个没有联系或联系松散、不畅的机械化作战平台集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更名”是否因为中国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解读中国军方最高领导人一个多月前在“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说过的一句话的内涵。这句原话的内容是:以网络信息体系为抓手,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4 年12 月22 日,美国海军“沃斯堡号”(LCS-3)濒海战斗舰抵达印尼雅加达丹戎不碌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