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多趣味 国学促文风

2015-02-12 15:41崔伟明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11期
关键词:对联趣味语文教学

崔伟明

【摘 要】对联是我国汉语言文学的艺术瑰宝,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语文教学中,可尝试“联句诗中觅,感情格里求;言简意赅析文理,化繁为趣寓其中;神游古迹名胜,感悟先哲智劳;才华激发,技能提升;实施迁移训练,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对联中享受其趣味,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联;趣味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短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汉语言文学的艺术瑰宝。对联的产生,可与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字的起源齐头。有一说,自中国远古有“阴阳”起,对联便产生了。尔后,经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广,再到明清的鼎盛,可以说,对联已深入民间,处处可见。直至今日,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备受亿万人民的喜爱。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对联的实践例子,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一、联句诗中觅,感情格里求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类诗句,字面上对称,构思上独具匠心,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妙趣横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语文课时,笔者就用后人评价作者或作品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让学生受到熏陶,帮助他们了解作者和作品。

例讲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笔者没有按照教参的提示照本宣科,而是另辟蹊径,给学生分析诗句的词性、结构、对仗特点。上联从自然景观描述方面,指出环境的凄美,下联则从主题思想上着手,借喻人间社会的苦涩,影射了诗人对当时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哀叹。以此深入诗句理解,别具一格,既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及诗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联句韵味的欣赏。这样有意识、有目的地把诗句与对联特点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二、言简意赅析文理,化繁为趣寓其中

在语文课的讲授中,如能用一些对仗工整的联句,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白鹅》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逐步通过板书引领,指导学生围绕课文大意撰写出对联:

鹅老爷阔步无得食

狗小贼窥视又一餐

这副对联采用对比手法,概括了鹅在进食时的傲慢姿态,给邻家的狗偷吃有机可乘的课文情境,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读毕令人拍案叫绝。上联写出了白鹅的傲慢;下联写狗的鬼灵精,前后对比强烈,加深学生对文中主角白鹅品性的认识,锦上添花。这样通过前后生活境遇的强烈对比,刻画出各色动物对待觅食的不同态度,刻骨铭心。语言虽少,但讽刺力量显得更加深刻。这样用对联引导阅读课文,学生注意力集中,似有章可循,思路清晰,听课的兴趣更加浓厚,课堂上也有了意外的收获,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神游古迹名胜,感悟先哲智慧

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这些古迹在很多课文里提到过,虽没有身临其境的条件,但在讲课文时,笔者感情充沛,精神焕发,并以此感染学生,“带领”他们跨越时空,追溯历史上下五千年,神游祖国河山千万里。学生心驰神往,情动而意随。一节课,有如作了一次免费旅行。如讲《长城》时,笔者在带学生阅读的同时,板书对联:

长龙雄万里

祖辈誉千秋

这幅对联具有强烈的赞誉色彩,达到了言犹近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流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雄伟景观,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结晶,对长城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如此再去分析课文,势如破竹。

再如讲《秦兵马俑》一文,自然要论及秦朝兵马的雄健威武,为统一中国而鞠躬尽瘁的忠心。为此,笔者“带领”学生来到西安,一起创下对联:

威武之师披古甲

雄壮兵马待征程

两联一比较,祖辈辛历跃然纸上。身居一室之内,心游大江南北。这样通过对古迹名胜、人文景观、名人事迹的介绍,像导游一样讲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教学内容有了立体感,使他们从把握文章内容进入到自然审美形式,再由语言形式进入到内容美,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教育他们追求美好健康的人格。正如赞可夫指出的那样,阅读“具有反映生活的巨大可能性,因而也包含着很大的教育力量。”

四、才华激发,技能提升

学生在笔者的影响下,逐渐喜欢上了对联。他们课后还收集对联,与笔者分享,这更增强了本人讲对联的信心。除了在上课时串讲,笔者还将每周的部分午读课改成了“对联课”,专门品读对联,带领全班同学参加镇的对联竞赛及学校的对联擂台赛。如学校第2期对联擂台赛出句是三(5)班刘飞宇的“求知须努力”,我班小联迷刘铭婧连同李芸贤一起进行拟对,得佳句“做事要专心”,获得二等奖。对同学的获奖,班内顿起“沸腾”。不少学生纷纷动笔,“不耻下问”,积极投稿,创意无限,投稿数在同年级内领先,一下子成了校内四年级对联文化的“领头羊”。在这种互动的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力得到了锻炼,想象力得以丰富,获得了知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五、实施迁移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迁移也叫“训练的迁移”,它是指各种知识技能之间互相发生作用。为迁移而教,掌握和运用迁移规律,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责任。”实施对联的迁移训练,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培养自己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运用课本所学的知识拓展教学内容的能力,笔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归并,使新旧知识融合,相互渗透,从知识的单一性过渡到综合性,做到知识的串线结网。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绿绿的爬山虎》《信》等文,都是成长故事方面的,笔者就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读书、成长方面的对联。这其中较好的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短短几行,寥寥数语,道尽古人刻苦求学之志,更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此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也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笔者尝试让学生多参与学校对联擂台赛。如第6期出句“一木不成林”,学生对“千金能换宝”;第7期出句“健身迎亚运”,学生对“礼义建和谐”;第8期出上联:“炮鸣鼓响送精兵”,学生对“酒绿灯红迎贵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关注时事的好习惯。真是一举多得,令人折服。

“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对联艺术,浓缩语言精华。总之,对联之美,概莫能表;对联之妙,概莫能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心中有联,心中有人,心中有课,讲授则召之即来,得之于心,应之于课,先声夺人,取得“投石冲破水中天”的最佳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联趣味语文教学
午睡的趣味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