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懋学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桐叶封弟新辨
张懋学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桐叶封弟的真伪历来是学术界的公案,学者们大都对故事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然而只要从故事的本身出发,注意分析当时故事核心人物间的关系以及权力对比,就不难发现,桐叶封弟故事的真实性是非常高的。桐叶封弟实为成王以桐叶戏弟为虚,行封叔虞于唐为实的一个借口,也反映出成王当时确有难言之隐。桐叶封弟中周公对成王的真实想法其实也早已心知肚明,“周公成之”是作为臣子的周公在故意配合成王。桐叶封弟的背后隐藏着周初朝中君臣权力间的博弈,对于君臣来说,故事的结果也是双赢。
桐叶封弟;成王;周公;借口;配合
史籍中对周初晋国始封的记载,通常采用周成王桐叶封弟的说法。由于桐叶封弟的故事饶有趣味,且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所以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史书上也反复征引。然而学术界大都对桐叶封弟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由于受资料与时代的限制,学者们也仅仅是提出质疑,均无确证,因此有必要对桐叶封弟的真实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桐叶封弟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重言》,书中说: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1](P477)
西汉末年,刘向编《说苑·君道》,也对桐叶封弟的故事进行了记载: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2](P8)
到西汉中期,司马迁作《史记》,其中《史记·晋世家》也记载了桐叶封弟的故事,书中说: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3](P1635)
钩稽整理这三本典籍的载录,有利于全面理解桐叶封弟的故事情节,而将三家之言作比,不难发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大体相似,只在某些细节方面有些许差别。将《说苑·君道》与《吕氏春秋·重言》比较,故事只是改变了几个说法,前者将“援桐叶”写作“剪梧桐叶”,删去了“余一人”中的“人”字,而两者的故事情节脉络如出一辙。《史记·晋世家》与前两部书相比,故事就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故事的配角由周公变成了史佚,由“周公成之”变成了“史佚成之”。二、封叔虞于晋,变成封叔虞于唐。三、“礼成之,乐歌之。”替代了“工诵之,士称之。”第二点不同中的“晋”、“唐”其实是对一个地方的两种说法,第三点的不同也无关故事大局,而第一点中的配角由周公变成了史佚,则不免令人生疑。由于《吕氏春秋》比《史记》成书早约一百多年,况且《史记》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演绎成分比较大,因而学术界大多赞同“周公成之”的说法。本文后半部分也将对此说法进行详细的论证。
由于桐叶封弟的故事,在秦汉以前并没有记载,而在《说苑·君道》、《吕氏春秋·重言》、《史记·晋世家》中的记载又颇有出入,所以学术界大都对桐叶封弟的故事持怀疑态度。从众多研究此典故的文章不难看出,古今学者们大都认为此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甚至认为此故事是纯属虚构。他们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其一,桐叶封弟应该是“史佚成之”而不是“周公成之”。持有此态度的人不胜枚举,其中的杰出代表便是唐朝的柳宗元,他所写的《桐叶封弟辨》也被收入到《古文观止》中,历经评点,广为流传,他认为:
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4](P571-573)
从文章不难看出,柳文认为周公乃圣人也,圣人岂能促成儿戏,所以认为“封唐叔,史佚成之”。由此可见,柳文的观点是以周公是圣人为前提的,才得出桐叶封弟是凡人的“史佚成之”,而不是“周公成之”。而众所周知,周公成为圣人是由后来的儒家学派造圣运动捧起来的,而身为凡人的周公不可能那么完美。柳文的前提既然没有跳出周公的圣人光环,那么他的结论亦难令人信服。况且当时周公摄政,朝中大权独揽于一身,桐叶封弟如若不通过周公这一关,史佚也恐难成之。反观柳文并没有正面论述叔虞分封的真实原因,而是去辩论此事到底是谁“成之”,这就说明柳宗元并没有完全否定桐叶封弟的真实性,也就从侧面说明桐叶封弟是事实也并非没有可能。
其二,叔虞实为周武王所封,而成王只是履行武王的诏令。其主要依据是《左传》昭公元年的记载,郑子产曾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5](P1218)“把叔虞名字的由来和后来被封到唐国做诸侯,都说成天的安排,不过是古人制造的‘受命于天’的神话,当然不足为信。”[6](P43)我们知道,神话都是古代先民想象或者幻想出来的,神话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时代产物。黑格尔也认为:“神话传说不算历史,语言和种族二者都构不成‘历史’的充分条件。”[7](P113)依据不可信,结论自然也是错误的。从现在看来,《左传》中关于叔虞被封于唐的说法简直是天方夜谭,叔虞实为武王所封的说法缺乏真凭实据。也有人根据晋公的铭文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李学勤先生在《晋公的几个问题》中对于上述观点作了详细的批驳,兹不赘言。
其三、叔虞是因为其才能受封,而不是因为成王。《国语·晋语八》晋大夫叔向在回忆其晋祖业绩如是说:“昔吾先君唐数,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8](P461)从此史料来看,叔虞可能确有过人的才能,但此段文献资料并没有说明叔虞是何时、被谁所封,同时叔虞是展露才能在前还是叔虞被封在前,也难能考证。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叔向说此段话的前提是:“平公射鴳,不死,使豎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说此段话实为以先祖为例来劝谏平公,不可因狩猎这等小事而妄夺他人性命。此举有辱先祖之名。由此说来,叔向意图明显,那么其在追忆先祖时言辞难免会有夸大之处。因此,叔虞因其才能受封于晋的说法,也值得商榷。
其四、故事的形成是由于个别文字的书写错误或者读音错误造成的。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且能自圆其说,但其脱离史料典籍,只简单的从文字的字形、字音去解读典故,实为割裂了文字与历史间的关系。文字是用来记录历史的,文字必须忠于历史。史料中的关键文字书写错误或者读音错误,实为小概率事件,将偶然之事作为前提的判断,其可作为一家之言,实难服众人。
从学者们的论证方式来看,他们的分析大都只从故事的外围去论证,而忽略了对故事核心人物心理的分析,缺乏对当时君臣权力失衡的认识。如果对桐叶封弟进行由内而外系统的分析,就会发现桐叶封弟其实是君臣双方心照不宣的博弈。因此笔者认为桐叶封弟是真实的。这可以从故事的主角和配角两个方面来辨析。
(一)从故事的主角成王说起
桐叶封弟看似是成王一时之戏言,实则是成王的真实想法,桐叶封弟其实是成王封叔虞于唐的一个借口。就像《郑伯克段于焉》中,郑伯与自己的母亲反目,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后来颖考叔前来献策,郑伯终于与母亲相见。其实颖考叔献策是假,思母的郑伯需要一个借口去见母亲是真。《郑伯克段于焉》中彼时的郑伯,桐叶封弟中此时的成王也。根据杨朝明所言:“《今本竹书纪年》中周成王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的记载是正确的。”[9](P52)另据《古尚书说》称武王驾崩时周成王年十三,可以推算,桐叶封弟时的成王已经二十三岁。这么大的人,不可能单纯去戏耍桐叶而毫无用意。这也反推出成王当时确有难言之隐,同时桐叶封弟之举也灌注了成王的良苦用心。为何说桐叶封弟是成王需要的一个借口呢?原因有三:
1.君臣间权力失衡,周公权倾朝野,成王大权旁落。据《荀子·儒效》记载:“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10](P114)《史记》、《礼记》、《韩非子》、《逸周书》、《尚书大传》等文献中也都对周公摄政的事情有所提及。既然成王登基时尚且年幼,朝中大权自然便落入周公手中,不管周公有无摄政称王之心(学术界尚有争论),成王大权旁落是实。另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3](P132)“有些学者认为,周公致政,成王即政,不是成王七年的事,而是成王七年后明年的事。”[11](P42)依此推算,至发生在成王十年的桐叶封弟之时,成王亲政刚刚是第二个年头。开始亲政的成王,自然不容许大权旁落,然而此时的周公虽已还政,但仍贵为太师,权利不容小觑。反观成王,此时的成王刚刚即政,根基未稳,权力还很薄弱。因此,此时成王与周公间的权力失衡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此时的成王想要巩固自己的皇权,无疑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分封自己最亲近的人将是最好的办法,这个最佳人选便是自己的亲弟弟叔虞。但是这个想法想要实现,无疑需要得到权臣周公的认可,怎样才能得到周公的认可且不被周公察觉自己的真实意图呢?桐叶封弟无疑是最好的借口。成王以桐叶封弟之戏言,行封叔虞于唐之实,假戏真做,实乃妙绝。
2.叔虞被封于唐之时,尚且年幼,且对于周毫无功勋可言。而周代分封是十分严肃而隆重的国家大事,如若强行分封,怕难能服众。“武王去世时,唐叔大概已经十岁左右,所以《今本竹书纪年》所述唐叔之封在成王十年,当时的唐叔已有二十岁左右。”[12](P99)据《礼记·内则》记载,周代男子二十岁才算成年。“按照周武王时的分封办法,王子未到成年是不受封的。”[13](P101)这就说明此时的叔虞大约刚刚达到受封的年龄也就是二十岁,但这与唐地的重要性相比,叔虞毕竟还是年幼。据考证,叔虞所封的唐地是夏族的故地,为“千里王畿”一线,此地戎狄活动猖獗,直接关系到西周王都丰、镐的安全。因而封叔虞于唐,即使是成王钦点,同时侥幸得到周公的认可,也恐难服众。然而古代大臣都推崇君子重言,倡导“君无戏言”的说法。《吕氏春秋·重言》篇开宗明义云:“人主之言,不可不慎。”[1](P477)继而列举了高宗、荆庄王、齐桓公等人的例子,而桐叶封弟也成为对君子重言的最好例证。成王既然抓住了众人的想法,叔虞也已达到了受封的年龄,那么桐叶封弟终被落实的事情便顺理成章。
3.兄弟反目,谋权篡位的事情时有发生,身处高位的成王,不得不防。桐叶封弟便是成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给弟弟叔虞上的一节教育课,桐叶封弟中成王对重言、明兄弟之义的诠释可谓淋漓尽致。从小在叔虞心中种下讲诚信、重兄弟之情的种子,成王也可谓用心良苦。桐叶封弟一则会加深成王与叔虞之间的兄弟感情,预防来日兄弟之间不必要的争端,二则也对日后的叔虞如何做一个贤明的君王起到很好地指导与示范作用,同时也对叔虞能够治理好唐地,保卫好京都的安全寄予厚望。
因而,从故事的主角成王这方面来说,桐叶封弟是可以凭信的。成王桐叶封弟之计既骗过了周公巩固了皇权,又说服了众人,而且还教育了叔虞,实为一箭三雕之举。所以说,桐叶封弟中成王是最大的赢家。
(二)从故事的配角周公说起
周公作为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其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周朝国家大事的定夺可谓享有一票否决权。因而笔者认为,桐叶封弟中的“周公成之”实为周公在履行自己作为臣子的一份责任,周公之举实为有意配合成王,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什么说周公是在有意配合成王呢?原因也有三个方面:
1.周公善于察言观色,能知人论世。《天中计》“識鑒”类条目中,里边就记载了众多善于察言观色,能知人论世的例子。其第一条“暗夜烛燎”就很有代表性:
齐桓公合诸侯,卫人后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曰:“吾於卫无故,子曷为请?”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有动色,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近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慙色,臣是以知之。”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终不为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桓公虽不言,如暗夜而烛燎也。[14](P245)
桓公虽然没有言语,但管仲、卫姬却能通过桓公的“容貌音声”、“行步气志”精确地猜出桓公的想法。可以说管仲与卫姬已经将“识鉴”发挥至极致。管仲甚至卫姬尚且有如此本领,那么周公的能力岂会在这两人之下?周公作为历经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三世重要辅臣,其阅历之丰富,恐常人难及,因而周公察言观色的本领亦不会太差。既然周公对成王桐叶封弟的真实用意早已知晓,加之成王决绝,周公也不便逆龙鳞,顺水推舟,配合成王演好这出戏才是作臣子的首选。从现在看来,周公此举,也是智人所为。
2.周公重视亲族,强调兄弟和睦,倡导君王应该成为德的表率。《论语·微子》中就有周公的言语载录,周公为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15](P196)杨伯峻将“君子不施其亲”解释为君子不怠慢他的亲族。“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棠棣分》),“捍御侮者,莫如亲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的言论反应了其封建亲戚,以屏周室的政治观念与政治哲学。而桐叶封弟受封的人不是外人,而是皇子叔虞,这便与周公的政治观念不谋而合。同时“周初政治家周公早已认识到,无论君王还是辅臣都应该以身作则,君王应该成为德的表率,这样人民就可以视为模范行于天下,发扬王的光烈。”[11](P197)成王因桐叶之戏封叔虞于唐,表现出君王重言与重视兄弟之义,这无疑是对君王重德的最好诠释,也理应成为民众效仿的榜样。所以桐叶封弟中,周公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足为奇。
3.周公制礼作乐,提倡以礼治国。《论语》中对周公的另一处记载出现在《述而》篇,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5](P66)“孔子以“不复梦见周公”作为自己衰老的证明,实际上表明自己有周公一样的理想。”[16](P94)而众所周知,孔子向来推崇周礼制度,这也反证了周公以礼治国的思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这便是周公制礼的要义。周公虽然是周礼的创立者,但他也不能享有特权,仍需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规定。周公为臣,成王为君,纵然周公权倾朝野,但他也必须遵守礼乐制度,既然成王有意封叔虞于唐,周公也只能去配合。
因而,从故事的配角周公这方面来说,桐叶封弟也是可以凭信的。周公之所以“成之”,并不是自己的盲目选择,而是与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以及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关。“周公成之”既顺应了成王的想法,又保全了自己忠臣的名声,还推行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说,桐叶封弟中周公也是不折不扣的赢家。
桐叶封弟的故事从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故事中的人物都别有用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是朝中权力斗争的实质。解读历史典故,如果只一味地从外围去解读,而忽略典故中核心人物的真实想法,这将很难触碰到故事的真相。通过上文对桐叶封弟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桐叶封弟的故事是真实的。
[1]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赵善诒.说苑疏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吴楚材,吴调候.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李元庆.唐叔虞与“桐叶封弟”[J].沧桑,1993,(1).
[7]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8]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杨朝明.试谈唐叔虞始封的年代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5).
[10]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吕庙军.周公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13]李裕民.周公篡位考——从“桐叶封弟”的疑案说起[J].晋阳学刊,1984,(4).
[14]陈耀文.天中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6]陈春保.周公形象的塑造与早期儒家话语的建构[J].孔子研究,2011,(5).
(责任编辑 闵 军)
The New Discussion of Tong Ye Feng Di
ZHANG Mao-xue
(School of Liberal Arts,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Shandong,273165)
The authenticity of Tong Ye Feng Di is traditionally a complicated case in the academic field.Most of scholars take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story.However,whe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figure in the story aswell as the power of contrast,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story Tong Ye Feng Di is very high.In the story,Cheng Wang actually made a joke with his brother by Tong Ye as an excuse instead of the real promotion of Shuyu.This also reflects that the king was indeed hiding something.In fact,Zhou Gong in the story Tong Ye Feng Dihad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Cheng Wang's true idea."Zhou Gong cheng zhi"shows that he intentionally cooperated with ChengWang.The hidden meaning of the story shows the game playing of power between the chancellor and themonarch.For the chancellor and themonarch,the result is a win-win story.
Tong Ye Feng Di;ChengWang;Zhou Gong;Excuse;Coordinate
K203
A
1672-2590(2015)02-0087-05
2015-01-10
张懋学(1990-),男,山东东营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