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广东东莞523808)
从方法论角度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的得与失
张红华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以下简称《纪念碑性》)从“纪念碑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艺术的悠久传统和继承性,对于美术史学科的建设和空间的拓展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为理解中国古代美术史打开了全新的视野。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纪念碑性》一书,评判其写作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方法论;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纪念碑性
巫鸿先生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以下简称《纪念碑性》)是继《武梁祠》之后的又一力作。此书从“纪念碑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的悠久传统和继承性,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美术史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对于美术史学科的建设和空间的拓展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文章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纪念碑性》一书。
在导论部分,作者首先提出“纪念碑性”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作者把它放到了整个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去考量和诠释。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曾经有段时间,宏观叙述作为艺术史的写作方法被广受质疑。很多艺术史学者致力于研究艺术史中的细枝末节,进行所谓的“残片式”个案研究。殊不知,这种研究虽然能够进行得深入,然而少了对艺术史整体的联系和把握,研究工作往往会陷入僵局。
书中的五个章节,作者分别选取了三代的礼器、西周宗庙、宫殿和墓葬以及汉代的长安城作为论证的素材。每一个章节,作者对于各种方法论的自觉运用和尝试都在开篇交代清楚,这样的结构方式可以让此书的方法论特征清晰突出,超出一般的艺术史著作,使其成为艺术史方法论研究的样板材料。
作者看似随意选取的作为纪念碑性代表的素材其实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然而,这种选择性是否会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抑或是说,作者先入为主的植入给读者“纪念碑性”这样全新的概念,究竟是否是美术史的本来面貌?由于作者运用的材料具有极强的选择性,而全书的开篇也是从三代礼器开始,对于三代之前的艺术只字未提,这种有意的回避是否会削弱作者提出的“纪念碑性”这一贯穿中国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的意义?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贯穿于《三礼》之中的“礼”字。一个“礼”字道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和内涵,然而《三礼》成书于西周时期,在此又涉及到关于艺术史写作的一个问题,即是否可以用较晚的文献去阐释早期的艺术品。作者显然有意回避掉这样的问题,早于三代的艺术品,如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的陶器是否也具有如三代青铜器一样的地位?由于史前艺术品几乎都是考古挖掘所得,同时又缺乏足够的文献资料加以比照,往往使习惯进行文献考据的研究者无从下手。然而,既然把“纪念碑性”作为整个中国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就不能不去考量三代之前的艺术是否也存在着纪念碑性的意义。如果没有之前几千年的孕育和发展,怎么会在三代时期突然出现了青铜器这样的礼器?如果不是在漫长的史前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的礼制传统,又怎么会在西周时期突然出现了《三礼》?这种历史的连续性是否值得我们再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关于本书的论证方法包括形式分析方法、观者与作品的相互作用分析、“原境”重构以及关于艺术赞助和文化史的分析方法。
在第一个章节,作者从大汶口文化的玉器开始,一直论述到商周青铜器,从这些不同艺术品中,作者发现了贯穿于其中的内在联系,即其“纪念碑性”。
作者选择大汶口文化的玉器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进行形式分析,认为这种玉器和蛋壳陶器是对于陶器外形的模仿,并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证大汶口时期贫富观念已经产生,进而从这种器物外在形式的分析入手对于礼器的概念予以阐释。然而,大汶口文化玉器和龙山文化玉器属于“东部的文化传统”,作者回避了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为代表的“西部的文化传统”,难道就没有礼器与用器之别?考古界近些年来已经形成了共识,中华文明的源流是多元的,作者仅仅以“东部的文化传统”来论述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传递的历史是否有以偏概全之嫌?
在第一章,作者分别从礼器的四个基本特性——材质、形状、装饰与铭文进行论述,大体上按照时间的顺序对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占统治地位的陶器、玉器、青铜器进行比较分析,结构清晰、论证明确。在讨论饕餮纹的变形一节中,作者在引用罗樾的风格分析说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变形”这一超越进化论模式的形式变化法则,考量在风格背后的创造动机和蕴含在其中的各种关系。这样的论证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形式分析方法,转而结合社会学、文化史、原境分析的论证方法和整体思维模式去考量艺术品的意义。在第二章中,作者发现了“宗庙、宫殿与墓葬”这样几个被大多数研究者忽视的建筑中“纪念碑性”的内在关联性,利用原境分析的方法去探讨不同时期礼器的放置场所包含的意义。在探讨由宗庙到宫殿再到墓葬的变迁时,作者引经据典,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证这些纪念碑性形式的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变化。在论述“中国人对石头的发现”中,作者将“长生、西方、石头和死亡”进行关联,利用图像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人之所以选择使用石头这样的材质,是由于对石头产生了对西方的想往和长生的渴望。这样的联想究竟是不是作者所说的“原境”?或者在多大的意义上是当时人们的联想?还是作者主观植入的概念?作者从拜塔的几幅图像进行对比,就论证印度宗教美术对于汉代墓葬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这样的论证缺乏更多的证据支持。
讨论宗教美术和汉代西王母的构图时,作者使用了“偶像式构图”这样的概念用以区分中国传统的“情节式构图”,并阐释“偶像式构图”更注重强调偶像与观者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的论证方法在全书的最后一章“透明之石”中有更多的涉及。作者使用这样的研究和论证方法显然与作者的身份和知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西方,这种强调偶像与观者之间的互动联系极好的体现在宗教美术之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墓葬艺术中存在的这种观者与偶像的互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作者把其研究对象最大程度地放置到原境之中,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情境,而不是把研究对象抽离出其所在的环境,这种尝试和努力的方向值得肯定,但是几千年的历史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仅仅凭借文献记载和图像去还原原境,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对原境的还原也值得我们再探讨。
作者在讨论纪念碑性城市长安的时候,分别引用了班固的《西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两首诗,引出对于长安城“历史性”和“经典性”的两种观点,并由此阐发作者关于长安城的基本观念。这样的论述角度新颖而独特,环环相扣而又引人入胜,以时间为轴为读者勾画出一系列的长安城及其纪念碑性变化的历史。在这里,有个问题值得再次提出来探讨,即“以诗证史”的可行性。作者在引文中不乏用《诗经》和《文选》的诗词作为其文献资料的支撑。对于诗歌,我们承认它陈述了一定的客观事实,然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人感情色彩,诗歌中“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比比皆是,因此,在论证中使用诗歌作为文献资料就不得不加倍小心。当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中尤其是三代之前的历史缺乏文献记载,使用略晚于其年代的文献作为论证材料有时候在所难免,然而也值得怀疑。
第四章对于丧葬纪念碑的探讨,作者选择了“家庭、友人和同僚、建造者”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赞助者对于艺术作品主题和风格的直接影响。它让我们从看似冷冰冰的无言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背后看到了活生生的“人”,听到了活脱脱的“人”的声音。这种方法论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它摒弃了过去我们紧抓艺术作品不放的弊病,或者抛开社会历史环境去单一研究艺术作品风格演变的形式主义弊端。然而仅仅使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时又难以解释艺术作品内在的形式特质和风格,因为历史上有许多的艺术作品是超越了时代和民族的具有永恒和经典价值的作品。
巫鸿在其另外一部著作《武梁祠》中,试图把武梁祠放到“两个历史”中去加以讨论,一个是汉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历史,一个是自宋代以来对汉代美术的研究史。其实,美术史也包含着两种历史的概念,一种是美术的发展历程作为“客观的历史”,亦即已经发生过的美术事件;另外一种是书写的美术史,亦即“主体化的历史”。书写的美术史是批评的美术史,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不同单个主题关于美术作品的看法和意见,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美术史文本。虽然每一位艺术史家都试图使自己的文本维持客观性,然而最终却往往难逃其作品作为历史产物的必然性。
作者在《纪念碑性》一书中把礼器、宗庙、宫殿、墓室和城市等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组织和联系在一起,紧紧围绕着“纪念碑性”的意义加以探讨,这使得全书的结构紧密联系。每章开篇,作者都选用一首诗引出整章所要讨论的主题,这在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中是极其少见的。作者没有拘泥于单个艺术作品的细枝末节进行详尽而细致的考据,而是高屋建瓴地站在中国古代美术史整体的高度进行考量。同样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但作者却突破了以往艺术史宏大叙事写作中普遍存在的空洞、截取的片段之间过于孤立缺乏内在联系的弊端,将文献与图像并用,引经据典,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献资料到国外的艺术史论著信手拈来,同时结合图像学的分析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书后的索引部分,作者按照索引资料汉字读音的字母顺序进行重新排列,类似于词典的索引方式,然而作为一本书的索引,笔者认为最好还是按照各个章节的顺序进行编排更加方便读者查找,这也许是美中不足之处。
最后引用书后伊万兰·卜阿的评论作为本文的结束,“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我仍能清楚地回忆起自己90年代初对本书草稿大快朵颐之时的如醉如痴:如果美术史这个领域仍有能力生产出具有如此质量、如此广阔含义的著作,那么这个学科看来还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杨频.反书传统、反左书与“透明之石”的过度阐释——《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献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 (05):75-81.
[2]姜永帅.古代美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的书写——评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02):78-79.
[3]胡俊.詹姆斯小说中的纽约书写:从纪念碑性到现代性[J].外国文学评论,2014(03):43-57.
[4]雷雯.浅论苏联纪念碑性绘画手法对我国油画创作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11.
[5]刘毅,邹学骏.建构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纪念碑性——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电视系列片《海西之路》创作评述[J].东南传播,2009(01): 2-3.
[6]孙晓义.简评巫鸿的“纪念碑性”——兼论东西方文化差异[J].群文天地,2012(04):30.
编辑朱荣华
作者简介:张红华(1976-),男,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设计。
收稿日期:2015-3-10
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4-126-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J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