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研究述评

2015-02-12 22:42:39
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制度改革研究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国家建设进入制度整体性改革创新的新阶段。政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党的建设也必须遵照新的政治逻辑发展予以改革、创新和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一新命题。这一命题提出后,逐渐被社会所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围绕什么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如何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笔者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研究所取得研究成果作一归纳梳理和述评,从而更好地把握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研究动向,为今后深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命题的提出

1.1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命题提出的意义

就学术研究的一般理路而言,研究者都会探讨研究某一问题的意义或者重要性,以体现研究该问题的价值。刘春鹏认为,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命题,一方面表明,党的建设须有“党的建设制度”作为遵循,以保证党的建设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另一方面则表明,对“党的建设制度”要深化改革,使之适应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推动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有效途径[1]。邸乘光认为,明确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并将其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成功的客观需要,集中体现了党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认识,深刻反映了在新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要求[2]。高新民指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构成部分和担负起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职责的政治保障,还是党自身发展、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的大思路[3]。

1.2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命题提出的背景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命题提出并不是偶然的,是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背景。戴焰军认为:“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建设环境、任务、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变化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党的思想建设方式方法与之相适应等。如果党的建设不能顺应新的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就很难更好地发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建设要顺应时代要求,就必须进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4]文斌指出:“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内生动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历史动因。苏共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外部动因。抵御执政风险、巩固执政地位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实践动因。”[5]王志强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需要,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6]。

2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内涵

探讨什么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厘清什么是党的建设制度,它与党的制度建设有什么关系,为此,学术界从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建设制度二者联系与区别出发思考党的建设制度的定义。周感华指出,如果说党的制度建设指的是“过程”的话,那么,党的建设制度则是指“结果”。由于党的制度建设包括党内生活制度和党的领导制度两大方面的建设过程,因此,党的建设制度也势必相应地分为已形成的党内生活若干制度和已形成的党的领导若干制度两个大部分[7]。邸乘光认为,党的建设制度不仅包括党内制度,还包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系,党的组织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他组织的关系,党的建设的组织、领导、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制度,特别是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2]。

对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与探讨。由于理论背景和立论出发点的不同,学术界在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基本内涵的界定上存在差异。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定义:一是目的说。文斌提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的前提下,对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有的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进行调整和变革,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现代化。”[5]二是三要素说。韩强认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具有独特丰富的内涵,应从关注问题和不足、注重改进完善、强化协同推进等方面来认识和把握[8]。三是完善说。罗星指出:“如果说党的制度建设解决的是制度有没有的问题,那么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解决的则是制度好不好的问题。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要实现制度建设由传统到现代、由不足到完善的过程。”[9]

3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历程、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3.1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寇政文以党内法规文本为考察对象,全面回顾和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发展脉络,以政治周期变化为依据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2年,党的建设制度的恢复健全阶段;1992—2002年,党的建设制度的配套建设阶段;2002—2012年,党的建设制度的统筹调适阶段[10]。又如沈阳市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在研究中把党的建设制度发展与演进历史起点定位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党的建设制度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党的建设制度逐步得到丰富发展;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该课题组还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正加快推进、对党员的作风建设要求更加严格、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组织架构已经建立等方面详细阐释了党的建设制度始终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之中[11]。

3.2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充分肯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面临的诸多挑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沈阳市党建研究会课题组着重分析了当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较为淡薄;二是某些制度的可操作性与系统性不强;三是某些制度存在重形式轻实践的现象;四是有些制度落实有不到位之处;五是在制度执行上创新意识不够强;六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更多需要顶层设计[11]。程浩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阻力主要有如下:一是缘于利益和权力调整而产生的阻力,二是缘于习惯和官本位意识而产生的阻力,三是缘于对改革不确定性的忧虑而产生的阻力,四是缘于对权力运行的“路径依赖”而产生的阻力,五是缘于对制度改革的曲解而产生的阻力[12]。

还有的研究者分析了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例如,裴泽庆指出:“置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大背景、大视野下审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任务还十分繁重,离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还有很大差距,制度建设滞后、制度执行不力、制度规制不科学、制度实践不可持续等问题还相当突出。”[13]周感华认为,当前不论是党内生活制度还是党的领导制度都不同程度地显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表现为一些制度不健全、制度运行不规范、制度执行不严格和一些制度体系不完备或制度设计不科学[7]。罗星从多个角度对当前党的建设制度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探析,指出当前党的建设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制度盲区,即党内制度制定的较多,规范党与社会关系的制度相对较少;二是制度离散,即制度要素构建的多,制度体系构建的少;三是制度虚置,即制度设计的较多,制度的执行力相对较弱[9]。

4 如何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1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根本要求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要有预设目标,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张军果、刘箭章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同时也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方向,其中有三层含义:一是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新的胜利;二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党内民主;三是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党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14]。江金权认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着眼点正是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我们必须按照这个着眼点、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5]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有序平稳推进并取得实效,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确根本要求和基本遵循。齐卫平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设计要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相联系,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框架之下,突出改革主题主线;要聚焦党的建设突出问题,使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回应现实发展的要求[16]。万纪耀指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遵循四个“必须”,即必须保证党的建设制度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必须保证党的建设制度同我国宪法和法律相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建设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7]。

4.2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路径

研究者普遍认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统筹推进。李锡炎认为,要从问题导向、倒逼机制上,把握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切入点。一是要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二是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三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抓住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四是改革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五是改革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一些陈旧的运作模式,勇于探索符合基层党建规律的新机制和新模式[18]。游龙波指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机制,二是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三是要进一步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制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五是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陈绍义指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一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把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二是发挥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党的基层组织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本保障;三是树立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作用,形成齐心协力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20]。王国田提出,制度的效用决定于制度执行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能否得到有效贯彻,最终取决于制度能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要从强化制度意识、强化领导带头、强化监督制约入手狠抓制度落实[21]。

5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研究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术研究增加了积累,也为党的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这是成果拓宽了学术界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问题的研究空间,深化了学术界关于党的建设的研究,提高了对党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认识,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学术界而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研究是一项新课题,由于研究时间不长,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版研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专著,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论文还不多,研究还不够深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间关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5.1 建构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理论体系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意义、背景、问题、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基本理论、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模式及运行机制等关注不够,存在研究重复与空白共在的现象,且大多数研究成果是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现实价值出发就事论事地探讨,重点是进行宣传性的解读、阐释和论证,深度理论挖掘还不够。因此,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坚持经验研究和理论概括相统一,重点从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历史进程、模式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展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本来面目。建构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理论体系,既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研究深入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现代治理型国家价值调控导引的现实需求。

5.2 深入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间内在关联与作用机理的研究几乎没人涉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基于顶层设计而对已有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整体性再造的开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迅速作出反应,积极推动自身创新发展,在不断增强执政合法性的过程中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沿着正确轨道推进。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就要深入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发展逻辑对党的自身改革尤其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建设如何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进行制度创新以及如何在有效整合各种治理主体的过程中构建党主导的多元合作治理模式,从而达到有效实现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统一的目的。

5.3 要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从定性角度去研究分析,即从理论上研究“如何”,但是缺少或忽视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实证调查,缺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对此,今后研究中在强化理论分析论证的同时,尤其要根据党中央制定的《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围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四方面任务和26项重点举措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春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点部署[J].理论学习,2013(12).

[2]邸乘光.在全面改革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体会[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1).

[3]高新民.《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点[N].经济日报,2014-09-05.

[4]戴焰军.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N].光明日报,2013-11-27.

[5]文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多维动因与实践路径[J].实事求是,2014(3).

[6]王志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J].党政干部学刊,2014(3).

[7]周感华.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J].理论视野,2014(4).

[8]韩强.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J].理论学刊,2014(1).

[9]罗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4).

[10]寇政文.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历程·经验·前瞻——以党内法规文本(1978—2012)为考察对象[J].甘肃理论学刊,2014(6).

[11]沈阳市党建研究会.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现状和主要问题[EB/OL].http:∥www.lndj.gov.cn/djyj/lwxd/detail/2014/0916/09/13QXK18JBEV6.shtml.

[12]程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运行机制研究[J].理论视野,2014(9).

[13]裴泽庆.从四个视角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4(8).

[14]张军果,刘箭章.着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J].唯实,2014(2).

[15]江金权.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J].党建,2013(12).

[16]齐卫平.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N].文汇报,2014-09-09.

[17]万纪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基本原则和重点内容[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4(2).

[18]李锡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新思维与大方略[J].党政研究,2014(2).

[19]游龙波.紧紧围绕提高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1).

[20]陈绍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核心、重点和目的[J].奋斗,2014(1).

[21]王国田.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N].四平日报,2013-12-05.

猜你喜欢
制度改革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