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麒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 523960
尽管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相较于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而言其发展仍是滞后的。促进《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明晰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对其进行完善的前提,通过改革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从而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存在偏差,混淆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的区别,目标不明确。这与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思想上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过深是分不开的,其办学思想中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子,又受到很深的职业教育的影响,两者相混淆,导致其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教师形成了惯性思维模式,仍然以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指导自身的教学活动,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脱离了其具体的生产、生活实际;第二,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其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阻碍了其长远的发展。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针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学生记笔记,双方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几乎没有。这与《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其特点的具体表现为:第一,较强的可自学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管理学》的内容中并没有特别深奥、难理解的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可以理解,导致其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比较低。第二,较强的抽象性。管理学课程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管理这一现象本身的特点上,对于没有亲身接触过管理的学生来说难免枯燥,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对象是人,是通过对人的心理以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达成管理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不是显露在表面的,无论是管理的过程还是管理的结果都不是直观显现的,这就极大的增加了管理活动本身的难度,也增加了管理学习者进行学习的难度。在学习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索进行把握和概括,用心体会才能够学有所成。这些特点造成在课堂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导致了学生对《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误解,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生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科学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比较差;第二,对社会人文类的课程兴趣较低,生活中接触的管理事例十分有限,相关的经验比较缺乏;第三,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高职院校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之《管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共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急需对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改变这种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所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主要是参照国外的相关教材进行编写的,内容中基础理论比较多,而相关的实践内容比较少,与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要求不完全符合。另一方面,管理学的理论发展速度又十分迅速,编入教材中的管理理论与现实的情况不可能完全相符,加之,国外的管理理论与我国的实际国情也不一定能相适应。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完全依靠教材进行讲解,学生也以学会教材中的知识为目标,脱离了管理实践,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的选用十分刻板,缺乏灵活性。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都是选用的课堂讲授法这一教学方法,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记笔记进行学习,即便选择其他方法,也是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的。例如,为了应对检查,选用多媒体教学法,然而,课件上的内容纯粹是对教材知识的重复,只是形式的转换,根本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对案例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在课堂上盲目堆积案例,不能对其实质进行详细的探究,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降低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第二,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针对性。《管理学》对高职院校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因为这门课程是必修的基础课程,是进行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但是,针对不同管理类例如财务、旅游、行政等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其不同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针对管理类的所有学生均是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导致其教学效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与其行业进行接轨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为企业培养中、基层的后备管理人才,使其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管理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应该根据该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培养学生管理方面的才能和素质。具体而言,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创新职能的内容,对传统的计划、沟通、决策等职能根据该目标进行更新,并且要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所使用的 《管理学》一般是教育部门组织行业专家编写开发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盲目追随教材,而是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其内容进行审视,打破权威与神话,结合管理实际以及相关理论的进步进行讲解。这种把教材看做“文本”而非“圣经”的思想,能够帮助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最新、最全面的知识。例如,在进行基础概念“管理”的讲解时,完全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古今中外各学者的理解,对其进行拓展和全新的诠释。教师从完全依赖教材进行教学,到使用教材辅助教学的转变也是其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管理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学科,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巧妙设计课堂进程,创新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情境模拟,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进行实训。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将其融合到一起,充实教学内容。第二,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把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对该专业的特征以及培养目标进行了解,从而综合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应该成为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应该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从视觉与听觉方面给予学生刺激,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第四,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的新奇观点进行碰撞,在学生互相沟通共同协作的过程中促进其互帮互助,使其共同成长与进步。
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性管理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领导以及相关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实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从资金投入、政策制定等方面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制定完整的培养方案,对其《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实践教学提供便利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外,选择知名企业与其建立合作,把学生带到企业中接受锻炼,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将《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提供机会,使其接受锻炼获得进步。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知名企业家进入校园,通过讲座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理论知识以及管理中的热点问题,使其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应用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国企业的实际管理案例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分析企业信息以及相关决策的能力,从中汲取经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明晰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从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正确使用教材辅助教学、科学选用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实训教学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改革,促进《管理学》这一课程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促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升管理实践水平,从而为其成长为综合型的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1]郝倩.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状况及教师的教学对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89-90.
[2]苏悦娟.广西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同质化及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科技,2013,(6):67-68.
[3]姜启跃.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ERP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2,(3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