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内涵的社会审美诉求

2015-02-12 20:21:05陈玉环邬红芳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动画情感生活

陈玉环 邬红芳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文化艺术

中国动画内涵的社会审美诉求

陈玉环 邬红芳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论述了动画的社会审美诉求,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与生活方式下对中国动画的审美标准,以此探索如何创造符合当代艺术语言与社会审美的动画作品,即从社会审美诉求角度分析“美——审美——创造美”这一过程,从而寻找中国动画内涵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动画艺术;动画审美诉求;中国动画内涵;本土化

解放初的前后几十年,中国动画可谓是走在世界动画业的前端,凭借《铁扇公主》、《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九色鹿》、《骄傲的将军》等众多带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动画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屡次斩获大奖,“中国动画学派”一时成为被追捧的对象,可以说它是对中国动画巅峰形象的极高赞誉和认可。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电脑动画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中国动画在时代的潮流中转型步履维艰。一方面是世界文化思潮的碰撞,尤其是美、日、韩动画的大量涌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审美,另一方面是中国动画在本土化特征与国际化风格融合中难以找到平衡点,综合多方面原因,中国动画发展一时进入瓶颈。政府意识到动画对一代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动画市场的重要性,开始对动画业大力支持,同时,各高校也纷纷设立动画专业、培养动画人才。例如,2003年3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规定“对引进动画片严格按比例播出,每天每套节目中,播放引进动画片的时间不得超过少儿节目总播放时间的 25%,其中引进动画片不得超过动画片播放总量的40%”[1],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很难见到好作品面世,如何在这样有条件来发展动画的大环境中,发展中国动画呢?动画作为一个新的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审美标准,我们试图从“美”的社会诉求这一方面来探索和挖掘中国动画的内涵,并以此寻求发展。

一、动画审美的社会性

由刘叔成、楼昔勇编撰的《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中给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2],且不论这一论断是否准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和“人”有着不可割断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最本质的属性是其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认为,美是由于人而赋予其社会属性,即美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因生活方式而异,它是一定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下,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评价标准。动画之美在整个美学的范围之内,同样具有社会性,它与特定时代、地域和人群休戚相关。在当今时代,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动画艺术更加的易普及和大众化。动画作为一种大众艺术,除了具有娱乐功能,更应该体现出其深刻的社会性,动画才能与人“沟通”,获得观众的认可,体现其社会存在的价值。因此,动画的美应该是能雅俗共赏的,为千千万万观众所理解的,并且传达出其内在的文化核心和底蕴。

二、现代语境下中国动画的社会审美诉求的表现

动画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艺术要求其首要的任务是服务于大众,而大众的审美主要从其社会审美诉求出发。社会诉求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特定人群整体的、共性的需求。在当下以及未来,是个视听的时代,不可否认形式美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视听的具体“语言”表达。然而,在海量的信息里,社会理性更会让观众潜意识里做出内容上的选择,这种社会理性通常表现为一种社会的整体诉求,而内容则体现在动画题材及其思想性上,它是一部动画影片的骨骼支撑,是最能影响人的审美所在。社会审美诉求体现在多个方面。

1.传递正能量。影片不仅要起到视觉的娱乐作用,还要在无形中起到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道德、行为规范等引导作用,反映所处时代大众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风貌,起到一种正能量的激励作用。观众希望从动画中获得的馈赠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心灵释放、情感共鸣或鞭笞。

2.传承民族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交融异常激烈的今天,更要在全球文化战略中,树立本国独有的文化旗帜。动画对儿童有着特别的吸引力,更应该根植于民族精神和本土文化之中,培育和影响华夏儿女。如今国外动画的大量涌入所形成的文化侵略,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动画的危机,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留在他们童年记忆中的是国外的动画形象和文化思想,长期以往,我国的文化将在国际化大浪潮中被同化甚至洗去,为了阻止这一趋势,中国动画必须树立自己的形象、深化自己的文化内涵,找到出路。

3.表达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观看影片过后,留在观者心中的人性的感动、民族的自豪、生活情感的共鸣,以及这些情感停留在脑海中形成的岁月的美好印记,它能影响一代人的思维、文化、信念,从童年走向成年,动画的影响是长期的、巨大的。我们相信,仅仅是美丽的画面停留在脑海中的时间是短暂的,只有融合了真实情感的核心思想对观众的吸引才是长久的。观众在选择动画时,除了获得视觉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需求。

4.关注成人对童真的情感追求。不仅儿童对动画有着强烈的需求,成人同样如此,童年、童真对每个人自始至终都有一种魔力。儿童希望在动画中找到快乐以及认识世界,成人希望在动画中找回失却的童真,为心灵保留一份净土,甚至老人也渴望重温儿时的心境,动画需求贯穿于人的一生。而动画的幻想性和夸张性让沉重的情感得以释放,即使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也能让观众在轻松和娱乐中感知。

以动画片《三毛流浪记》为例,影片的每一集开头,都会有这样一段话

“你幸福的每一天

是三毛最渴望拥有的

当你从幸福中一路走来

不应该忘记三毛的苦难和期盼”

我们从这里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影片制作的出发点和其所要传达的一部分思想情感。三毛聪明机智,保持善良、正义,在艰苦清贫的生活环境下一直保持一颗健康积极的心,有着坚持不懈的奋斗的精神。聪明机智和健康的心态总能让他在面对困难时幽默的处理,以及击败困难后那种正义感的力量更是振奋人心,其受众没有界限,打动了无数老老少少。在现代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有生活富足的人,也有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阶层,这样的影片所传达出来的保持奋斗、保持健康的心态是否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不同的人以正能量的感化呢?答案是显然的。从社会背景看,故事是发生在30年代的上海,影片的背景氛围的营造非常吻合当时的时代,西方尖顶城堡式的建筑以及中国独有的木质雕花窗户出现在同一时空,体现了那个时代上海作为开放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结果,老上海的繁荣和情调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说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一个个地域文化的综合,那么这部影片中便恰到好处的展示了上海这一地域、特定时期的文化特色。

三、自产动画满足现代社会审美诉求的对策

1.注重现实主义题材的提炼

早期的国产经典动画影片题材大多取自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动画展现形式也是使用中国传统的水墨、剪纸、京剧、年画等艺术形式。诚然,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是我们借鉴的巨大宝库和资源,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在现代语境下,仅仅依靠固有的资源似乎显得有些乏味,并且表现出与当下时代格格不入的氛围。

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将目光转向时下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现实的题材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因而更能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也更能在世界文化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新风貌。现代的社会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各类众多的资源。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在于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提炼而形成的精华。

动画影片《麦兜响当当》一经上映便迅速流传开来,故事背景发生在现代香港,讲述了一对母子的城市生活。麦太太是一个单亲母亲,工作上好像什么都会那么一点,但是又都差那么一点,她倾尽一生之力都只为了她的儿子麦兜。小小的麦兜被寄予厚望也会被安排各种补习班。影片语言诙谐幽默,母子俩人坚强的生活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愁。麦兜和麦太太的经历可能很多香港乃至大陆的普通百姓都会感同身受。计划生育政策让父母对子女寄予太大的希望,同时让子女承受的“爱”太重;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思想的转瞬解放,让这一代人的在思想形式上解放了,但是本质上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单亲母亲成为这个时代中一种平常的存在,但同时也是更深刻的悲剧;现代社会的转型又让城市生活倍感压力。影片抓住了这一时代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加以提炼,观众在享受麦兜搞笑娱乐的同时也会有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更深层次的体会。恰如影片中的麦太太和麦兜一样,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不聪明也不笨、相貌平平、需要面对一日三餐以及衣食住行上的种种,将这种现实的生活放在幽默的动画角色中,使影片看起来不那么沉重,但确乎在娱乐中传达了大众的心声,而动画人物乐观的生活态度又给了现实观众一丝慰藉。影片背景和题材都来源于当代,因为现实所以显得熟悉和贴近生活,从而能够抓住观众的审美和心,也体现了动画应有的品质。

2.与具体的生活方式相结合,体现本土化特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是传统文化形成的根基和具体表现,所有的艺术形式和内容都是在特定的生活方式下产生的。要体现本土化,就必须与具体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才不失根基。以此来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迭代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历来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财富,“化无形为有形”、“天人合一”更是中国功夫的神来之笔,充满着神秘力量的色彩,体现着中国人求“和”的思想文化;信守承诺、除暴安良的狭义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并广受推崇。2011年的《兔侠传奇》用现代3D技术,以在京津地区流传已久的儿童玩偶“兔儿爷”为原型,创造了“兔二”这一深具中国特色的形象。

首先,从开场做炸糕繁琐的过程中以及兔二一丝不苟、充满热情的态度中,体现了他朴实、勤劳的特点;从炸糕落地后兔二理所当然的认为这笼炸糕不能再卖的细节中,体现了他的诚实和良心,也是通过这一系列细节所刻画出的人物性格,所以兔二答应以及坚持完成老馆主之托才顺理成章。因为,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总是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形成于具体的生活方式之中,又反过来影响着他。其次,兔二的功夫得益于老馆主的传授,但是真正化为己用,则是通过梦中悟出以及“挑水”等行为中习得。内容安排的非常巧妙,众所周知,“挑水”在中国功夫的练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事思想精髓的传达总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方式来表现。整个故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集市庙会、传统建筑等外在形式上都深具中国本土化特征。同时,3D技术的熟练运用,又使本片深具现代感,电脑技术属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用现代技术表现传统的思想精髓使本片在国内外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认可。

3.将真实情感融于戏剧化的故事情节中

一部动画影片看完后,总会给人留下一些印象,可能是美丽的画面吸引了你的审美情趣,可能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了你的猎奇心理,可能是故事内容让你感同身受而产生了情感共鸣。无论怎样的印象,真正动人的应该是它真实的情感。一部好的动画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视觉刺激和深刻而丰富的内容情感的完美结合,最重要的是从故事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人性的火花。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广为人知且备受喜爱,电视版、电影版、戏剧版、动画版纷纷上场,导演们乐此不疲拍了又拍,观众也是不厌其烦看了又看。2004年上映的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没有真人表演,没有酷炫3D,但仍然广受喜爱。首先,三年同窗之情所沉淀出来的情感真实而厚重,这在现实中也是屡见不鲜,因为能切身体会所以更加贴近人性。其次,改编后故事思想中突破传统观念与桎梏、渴望自由的情感发泄到了极致。例如,如男女主角在话剧表演中在大庭广众之下亲吻对方,英台拒绝马文才之父的一段比喻和对白正中人心。人对于自由的向往一直是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所追寻的,它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中。第三,两人第一次相遇时的好感、堂上听课、后山躲雨、业余生活的话剧表演让这样的情感来的真实、有据可循;祝英台的父母迫于马家权势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委屈女儿,孝与爱的思想矛盾冲突合情合理。正是有着这些实实在在的情感作为有力支撑,哭坟、化蝶等系列内容才更显得感天动地。

4.大众文化的审美要求中国动画扩大观众的年龄范围

当代中国的动画影片普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低龄化太过严重,这是导致国产动画很难在国内展开,更难往国外发展的原因之一。动画影片的受众对象是分年龄层次的,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情感期待和审美感受,当然也有共性,如对童真的追求,对幽默搞笑的认同。

首先,现代的生活方式表明,动画正面对着儿童“成人化”的趋势,一方面,网络及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得各种信息,眼界的提高让儿童的心理成长更快速,其对动画内容的认知能力也更强。另一方面,观看动画片的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有成人,尤其是影院版,你几乎不可能看到单个的儿童去看动画,必然有家人陪伴。其次,现代的生活压力以及人内在的对童真的追求让更多的成年人甚至老人关注动画。再次,我国动画对受众年龄的划分太过明确,制作出的作品仅适合于特定年龄的人观看,例如《花园宝宝》、《天线宝宝》、《巧虎》等动画片虽然获得不少儿童的喜爱,但是受众年龄大概定位在0-4岁,其生存以及推广的力度可想而知,而适合于成人观看的动画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这一块的市场可谓成为缺口。因此,大众文化的审美要求中国动画扩大观众的年龄范围,通过受众心理的诉求来设计题材内容,避免太过幼龄化,我们应当注重动画内涵能够辐射多年龄层次人的审美需求。

纵观近30年的国产动画,在美、日、韩动画的大量涌入的冲击下,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表现出落后的一面。内容贫乏情节苍白低龄化,本土化特征方面或者全盘老化或者在国际化背景下呈现一种趋同,虽然有一部分好作品面世,但是面对大量的国外动画的涌入,显得杯水车薪。欣慰的是,政府、动画人都认识到了形式的紧迫,并努力寻找发展的途径和突破口,新的理论研究和好的动画作品也在不断诞生,但中国动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代应该有当代自己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我们更多时候应该做的是用国际化的语言来传达我们自己的文化,从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方面去挖掘动画的内涵。相信中国动画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屹立于世界动画之巅!

[1]宋薇薇.中国动画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2]刘叔成,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Social Aesthetic Appeals o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Animation

Chen Yu-huan,Wu Hong-fa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In this paper,social aesthetic appeals on animations are discussed,aesthetic standards of Chinese anima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era and lifestyle.Based on these to probe how to create animations complied with contemporary language arts and social aesthetic.Namely,the process of beauty,aesthetic and the creation of beauty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esthetic appeals so as to explore 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imation connotation.

animation arts;aesthetic appeals of animation;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animation;localization

J218.7

A

1672-0547(2015)03-0087-03

2014-04-13

陈玉环(1987-),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漫设计与理论。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09SK365zd)。

猜你喜欢
动画情感生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动画发展史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我的动画梦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8:56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我是动画迷
学生天地(2016年9期)2016-05-17 05: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