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经济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5-06-22 13:29:26武小菲闵树琴武云亮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贸易

武小菲闵树琴武云亮

(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经济理论

外向型经济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武小菲1闵树琴1武云亮2

(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利用2000~2013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外向经济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都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城镇化影响小于进出口贸易,并且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影响并不显著。实证还表明,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并且明显大于其他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人力资源水平对西部地区影响显著,对东中部地区不明显;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最后以实证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外向型经济;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

一、引言

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是支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外部需求出现了常态性的萎缩,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受到很大影响,甚至有人把其归罪于以出口导向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实际上,我国出口扩张及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根源在于人口红利和低城镇化率(陈松、刘海云,2013)[1]。那么,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情况下,外向型经济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外向型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在开放经济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不能简单地忽视和低估外向型经济的作用,否则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确定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目标。“自贸区”和“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对推动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率先转型升级,对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常态下,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对外开放战略,将为我国外向型经济拓展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外向型经济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外向经济对城镇化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FDI和进出口贸易,关于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等国际经济合作对城镇化影响的专门研究很少。FDI对城镇化作用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认为FDI的流入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产生各种消极的影响。Castells(1972)、Harvey(1975)认为在发展中国家,FDI的进入会造成城市化进程中对外资产生依附性,从而对城市化会产生不利的影响。Bryan R.Roberts(1976)认为FDI影响流入国的城市发展以及空间结构,形成依附型的城市化。二是FDI能够促进东道国城市化发展。Simon等(2003)指出外资是一个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2]。程开明、段存章(2010)提出FDI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土地结构变化促进城市化,并通过时序数据计量分析,得出我国FDI和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DI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对城市化产生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3]。史本叶、罗思坦(2014)从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产业集聚、产业升级、制度文化和土地开发等方面,论述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4]。另外,一些学者也对FDI作用的地区差异进行研究,黄娟(2011)利用21个市相关数据实证研究表明,在城市化综合水平较高的地方,实际利用FDI对城市化综合水平有积极作用,而在城市化综合水平较低的地方,FDI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促进作用较小,甚至为负作用[5]。罗茜(2008)对深圳、珠海和东莞研究表明,2002年以前FDI与城市综合实力具有较高的同步性,而2002年以后,FDI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但城市综合实力却快速提升[6]。

国际贸易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Krugman等(1996)曾经呼吁经济学家应该把国际贸易与城市经济学结合起来展开研究[7]。章元、万广华(2013)用1993-201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国际贸易总体上与城市化水平负相关,但谷物贸易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非谷物贸易与城市化水平负相关[8]。但是,王家庭(2005)通过计算国际贸易对中国城市化贡献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9]。徐静(2013)认为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失衡的原因众多,其中贸易开放度的区域性差异不容忽视。在城镇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城镇化率低于70%),贸易与城镇化之间的累积循环关系以及贸易对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强化作用将会一直存在[10]。张亚斌(2015)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率与进口总额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而与出口贸易存在正相关的关系。[11]

目前,关于外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文献较多,而对城镇化发展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多数是单独研究FDI对城市化影响,较少同时考虑与FDI相互影响的进出口贸易因素。从研究所利用的数据类型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国家层面或某一个省市的时间序列研究,而省际的面板数据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因样本空间和时间选择不同,得出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本文在对东中西部地区外向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差异简单描述基础上,利用2000~2013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FDI和进出口贸易对中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以期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二、外向经济对城镇化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模型、变量与指标数据

结合文献研究,本文以直接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为解释变量,以人口城镇化率为被解释变量,选择对城镇化影响较大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城乡差别等为控制变量,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i为横截面序号,表示全国30个省(市或区);t为时间序号,代表2000~2013年;εit为随机干扰项。

被解释变量:用城镇化率代表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各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与总人口比值计算城镇化率,用urb表示。2005年以后城镇化率为《中国统计年鉴》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由于缺乏完的整各地区常住人口年鉴数据,本文2000~2005年城镇化率数据来源于林坚(2000)基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修正数据[12]。

解释变量:用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代表外向经济发展水平,分别用fdi和iex表示,单位千万美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统计资料汇编》。由于各省市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劳务合作系列数据缺乏,没有将对外经济合作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

控制变量:选择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城乡差别等作为控制变量指标。

产业结构的演化升级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推动城镇化程度提高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城镇化影响较大,本文选取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加总占GDP比重(isr)衡量产业结构。

城镇化首先是人口城镇化,人力资源状况,特别是人口素质和结构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用各省市大中专毕业生人数代替各省市人力资源水平,用cg表示。

城乡差别是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也是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状况的体现,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值衡量城乡差别,用uri表示。

为消除时间序列存在异方差现象,对ubr、fdi、iex、isr、cg和uri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urb、lnfdi、lniex、lnisr、lncg、lnuri表示。

(二)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1.面板数据回归

应用STATA13软件,分别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2000~2013年样本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分析。Hausman(sigmamore或sigmaless)检验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通过Vif检验显示无多重共线性,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1。

为进一步考察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对数(lninr)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对数(lnser)两个变量,代替产业结构变量(lnisr)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除东部地区外,其他Vif检验显示无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与表1结果基本一致,但西部地区工业化率(lninr)影响变为不显著,回归结果见表2。

2.结果分析

(1)外向型经济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存在差异性。其中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都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从整体回归系数来看,进出口贸易对城镇化影响作用明显大于直接利用外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还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都不显著,但其原因并不相同。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一直占全国的2/3以上,但是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及依存度明显下降(见图1),也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影响作用在降低。而我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水平一直比较低,占全国比例在10%以下,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作用较小,整体上尚处于外商投资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初始期。

表1 FDI和进出口贸易对城镇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2 FDI和进出口贸易对城镇化影响的回归结果

图1 1990-2013年我国直接利用外资依存度

(2)产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从回归系数来看,其影响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因素。从表面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实际上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城镇化发展重要因素。在50%城镇化以前,以工业化为主,其后转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钱纳里和塞尔昆(1975)的发展模型已经表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都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同时,工业化也是外向经济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如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工业制成品领域,占进出口贸易80%以上(见图2)。

但是,考虑工业化和服务业分别对城镇化的影响(表2),实证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工业化率对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2000~2013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率之间差距明显减少,2000、2010、2013年三地区工业化率的最大差值分别为10.92%、3.12%和2.6%(见图3);但是城镇化率差距基本保持不变(见图4),2000、2010和2013年东部与西部城镇化率之差分别为 16.73%、17.23%和16.92%,也说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已有研究表明,在出现“刘易斯第一拐点”之前,滞后城市化的程度总是加剧的,主要是因为在工业化第一阶段本国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可以利用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获得优势,抢占国外市场,工业化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低廉的工资不足以维持转移劳动力定居城市的生活所需,造成城市化发展滞后(倪鹏飞等,2014)[13]。西部地区经济和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在实证分析时间段,主要处于“刘易斯第一拐点”之前。

图3 2000-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率

图4 2000-2013年我国东中西地区人口城镇化率

(3)人力资源水平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有显著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大中专业毕业生人数对全国和西部地区城镇化影响显著,而对东中部地区并不显著,且符号上存在不一致性。这与人力资源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的流向有关系,西部地区比较落后,对外地人才吸引力很低,吸引就业的主要是本地大中专毕业人才。而东中部地区相对发达,对人才吸引力比较强,大中毕业生流动性比较大,所以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影响不显著是正常的。

(4)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全国和西部地区回归结果,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明显负向效应,收入差距加大制约了城镇化发展。而东中部地区,则表现出正向效应,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未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明显差异性,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增大,2000~201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比值的平均值依次为2.49、2.77和3.58(见图5)。从农民意愿来说,城乡差别越大,农民对城镇生活的意愿越强,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一定城乡收入差别可能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正向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导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中国过去20年间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Zhang K H.,2003)[14]。然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农民向城镇转移愿望与农民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能力相互矛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反而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5 2000-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外向型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上表现出明显阶梯差异性。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改善。

2.外向型经济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但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别。进出口贸易对城镇化影响作用明显大于直接利用外资。

3.产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并且明显高于其他影响因素。

4.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对城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尤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显著。

5.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总体上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具有负面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已经表明:越是经济开放,越是经济发达,外向型经济就越发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和外贸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新常态下,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深入认识和理解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既不能简单低估外向型经济作用,同时又要加快调整外向经济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服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推动外向型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协调发展。

1.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以差异化策略推动城镇化发展

外向型经济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明显正向效应,要进一步发挥其正向促进作用,必须加快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为此,一是要改变过度重视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外经贸形态,加快对外经济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是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发展机遇,在铁路、汽车零部件、通信电子、工程设备等领域培育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新优势和新技术,实现以小商品出口为主向基础建设出口为主的结构转型。二是要改变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不足和对内管理过度的现状,扩大服务业开放,减少服务业贸易逆差,提高服务贸易竞争能力。三是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如鼓励发展互联网时代的跨境电子商务,鼓励发展投资与贸易一体化项目,注重发挥自由贸易区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贸易的便利性,减少外向型经济的运行成本。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为有效发挥外向型经济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应当实施差异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总体上,要加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对外开放力度,在引进外资和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实行适当的鼓励和倾斜政策。比如,在利用外资方面,首先要依据新修订《外资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引导更多外资进入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其次东部地区利用外资要从工业领域向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转移,适当稳妥开放金融、保险等一些具有投资价值的服务领域;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化阶段,仍然需要加大制造业领域利用外资,鼓励建立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同时,中部地区要特别重视农业、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等涉农产业引进外资,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西部地区要注重特色农业、矿产资源及旅游服务业等领域引进外资,促进外资与本地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

2.发挥外向型经济作用,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镇化发展

产业是城镇化的依托和支撑,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相伴顺行,本文实证也表明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因素。虽然外向型经济通过产品贸易和技术溢出效应等,对推动我国产品和技术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依附跨国公司的贸易模式,也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因此,有效利用外向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城镇化发展是当前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我国不仅仅要注重产业间的升级,更要注重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实现产品出口结构升级,重视制造业产业集群治理和转型升级,避免被跨国公司长期俘获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外向型经济政策上,一方面要通过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促进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设备,防止产能过剩扩大和新的过剩。另一方面,要注重招商选资,引导外商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同时,应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提升技术人才和营销网络等创新的关键要素,培育自身品牌,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

3.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我国“半市民化”和“两栖”农民工的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最重要是人的城镇化,而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又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方面:一是促进大中专教育与产业互动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中等专业人才教育与本地产业互动发展;二是注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转业转岗培训工程,努力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三是加强外向型经济人才的培养,尤其西部地区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外向经济人才,促进外向经济与本地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城镇化发展。

城乡收入差别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以产业化和集群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中心,围绕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和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此,加大引导FDI对现代农业领域,特别是农业产业集群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挥外向型经济在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1]陈松,刘海云.人口红利、城镇化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13,(6):57-66.

[2]Simon X.B.Zhao,Roger C.K.Chan,Kelvin T.O.Sit.Globalization and the Dominance of Large C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J].Cities,2003,20(4):265-278.

[3]程开明,段存章.FDI与中国城市化关联机理及动态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1):99-109.

[4]史本叶,罗思坦.开放条件下的新型城镇化: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及对策[J].上海金融,2014,(7):22-28.

[5]黄娟.FDI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2003~2007年21个市数据[J].经济问题,2011,(4):44-47.

[6]罗茜.FDI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推动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3):105-112.

[7]Krugman P and Elizondo R.Trade Policy and the Third World Metropol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9(1):137-150.

[8]章元,万广华.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来自亚洲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65-84.

[9]王家庭.国际贸易对中国城市化贡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20(4):23-26.

[10]徐静.论贸易开放度对中国城镇化区域性失衡的影响[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3,(4):83-94.

[11]张亚斌.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33-35.

[12]林坚.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省际差异分析——基于统计数据的校正和修补[J].城市规划,2010,34(3):48-56.

[13]倪鹏飞,颜银根,张安全.城市化滞后之谜:基于国际贸易的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4,(7):107-124.

[14]Zhang K H.What explains China's rising urbanisation in the reform era?[J].Urban Studies,2002,39(12):2301-2315.

Impact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on Urbanization in the East,Middle and West of China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Wu Xiao-fei1,Min Shu-qin1,Wu Yun-liang2
(1.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601,China;2.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Using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the year 2000 to 2013,it analyzes the impact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on the urbanization.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east,middle and west part of China.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has slighter impact on the urbanization tha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FDI has in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east and west of China.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urbanization,which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other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control variables.The human resource level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west of China,while it is not obvious in the east and middle of China.The incom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a uncertain impact on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finding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to coordinate with the urbanization.

export-oriented economy;import and export trad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urbanization

F299.21

A

1672-0547(2015)03-0021-05

2015-03-17

武小菲(1993-),女,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闵树琴(1963-),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武云亮(1964-),男,安徽萧县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40);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计划训练项目(kyxl2013063)。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城镇化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贸易统计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贸易统计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