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4年王光祈音乐研究述评

2015-02-12 16:07宋显彪
音乐探索 2015年3期
关键词:国乐音乐史音乐学

宋显彪

(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 四川成都 610021)

2000~2014年王光祈音乐研究述评

宋显彪

(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 四川成都 610021)

从研究之研究、综合研究、思想研究、成就与作用研究、研究方法研究、作品研究及生平研究七个方面对2000年至2014年间的王光祈音乐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收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期间王光祈音乐研究人员众多、思想活跃、成果丰富。王光祈音乐研究状况的阶段述评,能够总结研究成果、理清研究脉络,进而为未来的王光祈音乐研究提供充分的选题指引和全面的文献参考。

王光祈;音乐活动;音乐思想;音乐作品研究

王光祈先生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1922年之前从事社会活动,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后留学德国转攻音乐,又在我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自有王光祈研究以来,对其研究也就大体分为社会活动研究和音乐活动研究,两种研究虽有所交叉,但区分明显。

本文对2000年至2014年间的王光祈音乐研究论著进行完整收集、系统分类、全面梳理,深入分析解读重要研究文献的内容,理清研究脉络,以总结王光祈音乐研究成果并为未来的王光祈音乐研究提供选题指引和文献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凡2000年之前已经出版、发表过的论著,在2000之后再版、修订出版或重新发表的,不是新的研究成果,因此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本文不作分析;2000年至2014年间有些论文既在期刊发表,又在专著中出版,则同时列出,以方便读者获取和查考;某些论文过于粗浅鄙陋,几乎没有学术价值,本文亦舍弃不做分析。另外,本文对王光祈音乐研究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叙述方便和便于研究者掌握王光祈音乐研究的脉络和趋势,可能存在分类不尽完善、内容交叉、归类不精确等问题,请各位研究者理解。

一、王光祈音乐研究之研究

研究之研究是指对王光祈音乐研究现状和研究文献的分析与论述,分为:研究状况分析、研究会议综述、研究文献分析。

(一)研究状况分析

对王光祈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的文献,仅有牛岛忧子《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现状与课题》[1],[2]54-66。作为一名日本学者,牛岛忧子对中日两国王光祈研究有着全面的了解,在其论文中,牛岛忧子简明介绍了中日王光祈研究现状,详细列举相关研究人员,将已有的王光祈研究总结为:史料建设、王光祈音乐学业绩和历史评价、王光祈思想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未来王光祈研究的课题:与王光祈相关联的人物和事件的文献调查和整理、王光祈音乐学之再验证、王光祈思想史研究。

(二)研究会议综述

2000~2014年间共举行了三次王光祈学术研讨会,分别为2002年、2009年和2012年,均由四川音乐学院和成都温江区政府联合主办并在成都举行。

2002年会议名称为“王光祈社会活动暨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16篇论文,有7名专家学者在会议上发言,从不同角度研究王光祈政治活动、音乐活动。会后,李岩[3]撰写综述,描述了会议基本情况,对论文内容作了概述。

2009年会议名称为“王光祈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有来自德国、新西兰和日本的研究者参会,显示出王光祈研究的国际化趋势。会后,甘绍成[2]326-334,[4]撰写了会议综述,除了介绍会议基本情况外,将会议收到的29篇论文分为四个方面进行分类概述:王光祈学术研究工作的回顾与思考、对王光祈本人的重新认识与评价、王光祈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王光祈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的启示。

2012年会议名称为“纪念王光祈先生12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杂志社、报社、期刊编辑部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收论文 36 篇。会后,黄磊,朱晓舟[5]撰写综述,分王光祈的政治思想及活动、王光祈的文化思想、王光祈的音乐理论研究、王光祈其他方面的研究四个方面介绍会议论文情况。

(三)研究文献分析

自有王光祈研究以来的一个重要成果,是2009年出版的五卷本《王光祈文集》[6],乃王光祈文献整理的集大成之作,其中“音乐卷”基本完整的收录了王光祈音乐类文献。对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多名研究者表达了关注和看法。

冯光钰[2]15-19,[7]从四川音乐学院长期致力于王光祈研究的角度出发,指出《王光祈文集》从编撰框架到体例规范“都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独创性”,其内容更是“人文学术内涵厚重”,文集的出版是四川音乐学院发扬王光祈精神的重大举措和我国音乐学术界的盛事,文集“作为现代音乐学家的文献宝库之一,应该是实至名归的”。作者认为通过学习文集可以将王光祈学术思想归结为三个方面:复兴中华拯救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音乐史“社会生活的反映”观、以我为主的中西音乐比较观。

管建华[8]从王光祈角色定位角度出发,着重于从《王光祈文集》中探寻王光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价值。作者认为,“王光祈的所有思想与成就反映的正是一个时代音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的总体变量”,王光祈的学术思想成就对于中国音乐学未来发展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王光祈“在音乐研究中对中国音乐精神(礼乐文化)的研究和现代中国文化精神(少年中国精神)与音乐文化自觉的追求”;二是王光祈“在音乐研究中的全球视野和对自我音乐文化经验或音乐文化身份的肯定”,因此,王光祈是“现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呼唤者与音乐文化的自觉者”和“全球视野音乐文化研究的中国音乐学先驱”。

陈达波[2]227-231,[9]由《王光祈文集》探讨王光祈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并对目前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邹承瑞[10]从王光祈音乐研究历程中引申到“中华乐派”的建立的问题。

王光祈研究的另一本重要专著是王勇的《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11]。陈永[12]的述评介绍了这本专著的主要内容,指出其独特之处在于掌握了国外丰富的新发掘的第一手材料,并运用了“关联视觉”的方法来研究和考证王光祈出国留学的直接动因、王光祈在德国改攻音乐学专业的根本缘由、王光祈的西文著述详情,得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结论,“此举为以后中国音乐学界对于王光祈的研究, 搭建了又一个新的材料上的航梯”;述评认为该专著的瑕疵是“忽略了某些结论在学术史上的‘关联’”和“行文表达过于文学化”。另一篇文献[13]是“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课程的学习心得,对王光祈音乐活动及课程教授者王勇作了比较随性的描述。

任红军[14]对王光祈研究的另一部专著《新文化运动时期“音乐闯将”王光祈与西南地区民族音乐》[15]进行评述,认为“书中著者对书中各章节的论述既博采众长,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立分析和见解,作为在对王光祈研究的求索之路上积淀下来学术成果,著者有大胆的研究假设、系统的论证和科学客观的研究结论,为王光祈研究做出了四川学者的积极贡献。”

胡扬吉[16]在对王光祈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描述了王光祈研究王光祈研究的发展趋向: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纵深发展、由音乐学科为主为重向多学科并举并重的格局全面拓展、由国内向国际范围逐步延展、由中心人物向关联人物层层推展。

对于王光祈音乐研究情况的分析有助于理清研究脉络、掌握研究动态、寻求研究方向。由本节分析可见,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分析成果较为丰富,两次王光祈会议也均有相对应的综述,但研究现状的文献却仅有一篇,而且还是关于王光祈各方面而非专门的音乐方面的内容,使得历年来王光祈音乐研究的进程、发展十分模糊,这种状况给研究者的研究活动带来了一定困难,也影响了王光祈音乐研究的总结。

二、王光祈音乐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是指对王光祈各方面音乐活动进行的分析与论述。

前已述及,《王光祈文集》是王光祈研究最为重要的成果,文集内容主要是王光祈本人论著聚合,文集附录1~4分别为:王光祈年谱、王光祈文献总目、王光祈研究文献综目和中西文译名对照表[6],对于王光祈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王勇的专著[11]源自其同名的博士论文,分上下篇。上篇为“王光祈留德生活考析”,采用“关联视觉”的方法,查证和解读王光祈从决定留学到客死波恩17年间的生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共五章:王光祈留德原因考析、赴德行程考析、法兰克福的生活考析、柏林的生活考析与波恩的生活考析。下篇为“王光祈西文文献考析”,对王光祈的16篇西文文献进行清晰的梳理,全部翻译并解读国内尚未翻译发表的王光祈西文文献,共五章:王光祈西文著作的数量考析、1927年的西文著作、王光祈的学习论文与博士论文、王光祈其余的四篇西文论著,另有附录一篇为“王光祈音乐著述和部分相关著述写作或发表时序索引”。这是一本王光祈研究重量级的文献,其特点在于:丰富的国外第一手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全面的王光祈留德及转攻音乐历程研究、准确的王光祈西文著述考析,该书无疑为王光祈研究带来了更加有力的助推。

谭勇等的专著《新文化运动时期“音乐闯将”王光祈与西南地区民族音乐》[15]共八章: “少年中国”的漫漫求索路、王光祈对中国民族音乐学在西南地区发展中的影响、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素描、漫洒于西南地区民歌中的王光祈思想、闪烁着王光祈思想辉泽的说唱艺术、王光祈思想在歌舞艺术中的体现、“黄钟之律”吹响后的西南地区器乐、王光祈国乐思想在西南地区戏剧创作和发展中的运用。该书采用例举方法比较详尽地分析了西南地区各曲种、剧种与王光祈音乐思想的交融状况,对于如何在地方音乐发展中应用王光祈音乐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岚清的论文[16],[17]1-6概述王光祈投身革命事业、介绍中西音乐和倡导音乐救国的人生历程,高度评价王光祈的地位,指出王光祈“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理论家”“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冯光钰[18]认为王光祈精神和学术风范“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主要体现在: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开拓中国音乐学研究的贡献、科学求实的优良学风,因此是“后世学习的光辉榜样”。

李岩[2]74-83,[19]详细分析1940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王光祈的权威研究者的言论及著述,研究王光祈阶级属性、角色、性质的定位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汪毓和[2]8-11,[20]主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展王光祈研究,认为王光祈的爱国热情、改革精神以及促进中外音乐科学交流的具体实践的方法,对于当前发展艺术科学仍有现实意义。管建华[2]67-68认为应以全球性的视野来查看王光祈研究,指出王光祈是音乐界全球化、跨文化的先行者。

还有其他研究者的文献[2]12-14,[21-27]概要地描述王光祈的人生历程、音乐活动及其影响。

可见,这一时期王光祈音乐综合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成果也极其丰富,既有理论性极强的论述文献,也有参考价值很高的目录索引,还有多篇概要的描述性文献。特别值得关注的内容是王勇整理的来自德国的第一手资料及其对于王光祈西文著述的考证,另外,李岚清、李岩、管建华等对于王光祈的定位研究,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并且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之内,也将广受关注。

三、王光祈音乐思想研究

王光祈音乐思想研究是2000~2011年间王光祈音乐研究的重点,除了本节评述的论文外,上节综合研究文献中也有所涉及,因此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分为:音乐救国思想、国乐思想、音乐史思想。

(一)音乐救国思想

李兴梧[2]232-238,[28]认为王光祈的一生致力于救亡救国,音乐救国是其救国思想的重要部分,“‘国乐创造’与‘音乐救国’密不可分” “‘国乐’造就‘谐和主义’,以‘谐和主义’达到‘救族’目的,只有‘救族’才能‘救国’”。李嘉[29]等探讨了王光祈音乐救国思想的起源,黄民文[30]认为王光祈将音乐作为了其社会改良的方法之一。李波[2]295-299探讨王光祈音乐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王光祈思想中的“音乐兴国”概念,并指出其对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王续添[31]则提出王光祈的“音乐民族主义”,认为“其音乐研究的力量源泉和动力机制”正是其民族主义政治理想,其音乐研究及创作,“建构和阐释了音乐民族主义的目标与内涵、路径和方法”,在中国现代史的音乐与政治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二)国乐思想

冯长春[32]234-283将王光祈国乐思想置于20世纪20~40年代国乐改进思潮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研究,认为王光祈认知的国乐是狭义的概念,首先强调其民族性。作者指出王光祈国乐改进的逻辑思路是:“承认国乐在‘工具’层面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与方法以改进国乐”,从而“能够‘从速创造国乐’”,突出其民族性与民族精神,以促进国乐的复兴。作者认为王光祈“对于新国乐的创造寄予了深切的希望与重大的文化使命”,只有国乐发达了,中国音乐才有资格进入世界音乐之林,更进一步,王光祈复兴国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少年中国”的梦想。

刘英[2]283-290,[33]通过对王光祈音乐学研究的整理,认为王光祈的国乐思想可归纳为:借用西洋音乐的研究方法整理中国音乐、学习西洋音乐形式和作曲方法、比较中西音乐的异同并找到其结合点。胥必海[34]等认为孔子“礼乐”观从三个方面影响王光祈国乐思想: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中华民族性”的宣扬、“谐和”思想,作者也指出王光祈国乐思想的局限:过分夸大音乐的社会功能、对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认识的偏差。李世军[35]提出王光祈“民族文化新音乐思想”,郭莹[36]提出王光祈“礼乐复兴”思想,认为这是其国乐思想的前提。

管建华[37]比较王光祈与卫礼贤的音乐思想,作者研究王光祈与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礼乐”思想方面的共同特点以及国际性学者的风范,并对王光祈的中华民族“根本思想”文化意义作当代的阐释,认为王光祈的“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礼乐”,“仍是中国音乐文化走向未来的自身的文化逻辑起点”。

其他研究者[38-41]对王光祈国乐思想的源起、基本内涵进行了研究。

(三)音乐史思想

明言[42][43]80-97从对中国传统音乐、对中西音乐比较、对中国音乐比较、对中国国乐建设四方面深入论述王光祈的音乐批评思想,归纳总结其音乐批评成就,这一研究成果能够为音乐学界对王光祈的全面评价及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提供有力参考。

冯长春[2]144-146,[32]1-12从音乐思潮研究的角度,认为尽管因为各种原因王光祈并未在此方面进行更深入专门的研究,但“王光祈是近代中国提出音乐思潮研究的第一人”,这应是王光祈最新的一个定位。

关继文等[44]从王光祈国乐观、音乐教育观、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三方面研究王光祈音乐史思想,认为王光祈是“我国近现代多种音乐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何弦[2]317-325认为王光祈音乐史思想重要内容是“进化论”,其撰写音乐史均以“进化论为结构方式”,王光祈“这种具有强烈当下性、引入进化论的音乐史写作方式”“为后人做出了很好的范例”。胡郁青[45-46]等对王光祈音乐史思想进行了总结,但略显杂乱,条理不够。王川、刘波[47]探讨了王光祈的戏曲思想。刘小琴[48]分析认为“从王光祈的音乐思想来看,他属于音乐领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满新颖[49]分析了王光祈的对于歌剧的研究历程,认为“没必要把他的歌剧观念人为地拔高。他仅从音乐体裁的比较中获得了可以进行歌剧比较的一些论据,这显然不得戏剧音乐比较的要领,这是一种在标准的音乐史范畴内研究歌剧的方法,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王光祈国乐思想是王光祈音乐思想的核心,实际上其国乐思想与音乐救国思想具有逻辑的前后联系,密不可分,因此在研究中很难区分开来,从本节研究者的论述也可以看出此种特点。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分析了王光祈国乐思想和音乐救国思想的起源、逻辑过程、具体实践方式以及对当前音乐发展的现实意义等内容,但形成体系的王光祈音乐思想的全面分析、完整总结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四、王光祈音乐成就与作用研究

王光祈音乐成就的论述散见于本文评述的王光祈音乐研究各种相关论述之中,专文进行研究的仅有罗天全《论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上的主要成就》[50],作者将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上的主要成就总结为五方面:主张爱国的民族性国乐观、最早将西方音乐理论系统介绍到中国并编撰了大量的音乐论著、在我国乃至亚洲最早采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音乐、最早采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和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国的传统音乐进行整理和研究、最早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以外文形式介绍到西方国家。

陈达波等[51]探讨王光祈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作用,指出王光祈发展民族音乐的具体举措有:教育与教学、交流与传播、收集与传承,因此在当前民族音乐发展中应在“大力的革新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促进外来的音乐形式民族化”。

其他研究者[2]306-310,[52-56]从王光祈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对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等方面,探讨王光祈音乐学研究的作用。

还有研究者[13]263-270,[57-59]探讨王光祈音乐思想对于地方剧种发展的作用。

这一时期王光祈音乐成就的论述非常多且较分散,尽管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有些论点不够严谨,欠缺更深入的分析和相应文献的支持;同样,王光祈音乐活动和思想的作用研究也很多,尤其集中于对民族音乐发展和音乐教育方面,但某些研究成果有过于牵强和夸大之嫌,近几年研究成果有重复的趋向。

五、王光祈音乐研究方法研究

王光祈是第一个采用比较音乐研究方法进行音乐研究并将其介绍到国内的中国音乐学家,因此对王光祈比较音乐研究方法的研究是重要内容。

陈其射[2]124-136,[60]认为王光祈比较音乐研究方法“突出了科学对改造中国音乐的积极作用”,又“驳斥了民族音乐落后论”,东西音乐“均有利弊,并无落后与先进之分”,指出王光祈比较音乐研究方法“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理念”,对于当今中西音乐研究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包德述[2]253-258通过对王光祈比较音乐研究方法所取得成果的分析,同样认为这一方法“不仅体现出王光祈开阔的学术视野,更是对当时中国音乐界‘全盘西化’论的针对性批评”。

孙晓丽[61]研究王光祈音乐研究中的文献学方法,认为其对中国音乐文献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供基本方法、指明方向、提供研究蓝本。徐元勇[2]137-143,[62]同时对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和文献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认为比较音乐学是“新视野中的学科构建”,文献学则是“发现新史料、思考新史观”。李姝[2]278-282全面分析王光祈音乐研究方式并指出其现代价值,认为值得关注的内容包括:注重学术创新、注重学科交叉、重视音乐交流、重视实践研究。

周耘,新堀欢乃[63]则从比较特殊的视角切入,以“在中国音乐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日本音乐学家田边尚雄、岸边成雄、林谦三的研究活动为线索”,分析他们与王光祈在比较音乐学历史背景上的学术交流与互动的史实,“阐明东亚比较音乐学的历史风貌”

李宏锋[64]研究王光祈比较音乐史学,“总结其治史思想对我国学界的重要影响”,认为“王光祈践行并推进的比较音乐史学理念,应成为 21 世纪中国音乐史研究新的学科增长点。它不仅具有开启学科新范式的重要意义,更是历经百余年发展的音乐学在更高层面回归比较音乐学传统的必然要求”。

这一期间对王光祈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显不足,比如王光祈比较音乐学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及其原因、比较音乐学学科问题等,均没有研究成果出现。王光祈在较短的时间内转攻音乐学并取得丰富的成果,其先进的音乐学研究方法无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应更深入的对此展开研究,重点方向是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当今音乐学研究中的应用。另外,王光祈其他音乐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应引起重视。

六、王光祈音乐作品研究

罗天全[2]245-252,[65]对王光祈《论中国古典歌剧》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本文中中国古典歌剧指中国古代的戏曲,而古典戏曲实际上仅指昆曲,因此本文是“王光祈以比较音乐学的思维方式对我国古代昆曲的历史沿革及体裁、剧本、音乐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作者从昆曲的音乐、昆曲的曲牌、昆曲的作曲家及作曲手法、昆曲与音乐美学四方面分析《论中国古典歌剧》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还对比较音乐学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作了举例论述。

方宝璋[66]321-326等简单介绍《东西乐制之研究》内容,指出该书乃王光祈的代表作,“可称得上我国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来阐明中国古代乐制的第一部著作”。戴俊超[2]155-199,[67]认为《中西乐制之研究·自序》“是王光祈先生对于写作动机的袒露”,其内容可归纳为:对中国的“律本”思想的袒露、褒扬传统与针砭现实、对中西音乐律制进化的简单比较。

许康健[68]对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各章内容及其成就进行了简要叙述,认为该书的“进化”观点的论述是一种全新的写作体例,作者认为该书的不足之处是“带有西洋一切皆好的思想”,“没有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某些论述“有使中国音乐简单化的倾向”。

其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2]311-316[69-70]分析《中国音乐史》, 如修海林[70]以音乐学术史为切入角度,从以“律、调、谱、器”为古代音乐史著述知识系统构成的主体框架;在专题研究基础上对古代乐律学知识有较为系统而深入的阐述;首次运用、借鉴现代音乐学研究方法和成果系统研究古代音乐;注重实证性研究,重视数理计算和乐器实物图像的提供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中国音乐史》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完成现代学术转型的第一本著作”。

明言[71]72-76从音乐批评学的角度对王光祈《〈音学〉自序》和《音乐与人生》两篇短文进行了简评,认为前者的特点是“轮廓清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鞭辟入里、言简意赅”,后者则“从人文的层面上,为中国社会提出了一个‘补救之道’”。

王洪生[72]解读王光祈《声音心理学》,认为其贡献在于:阐明了声音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论述了声音与心理接受过程的各种关系、 探讨了“声”“音”“乐”心理因素的特点与作用,作者指出该文的缺陷在于其研究“属德国哲学化的思辨性的方式”,“缺乏实验研究证据,少详实的统计报告”,因此影响了其学术价值、可信度、可接受度。

朱江书[2]259-265,[73]认为王光祈《翻译琴谱之研究》具有“创新性探索”的特点,并详细分析此特点的基础、目的、原因、具体做法、局限性。

对王光祈音乐作品的研究是研究王光祈音乐思想、音乐贡献、音乐研究方法的有效的、重要的途径,如罗天全、方宝璋的研究成果揭示的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许康健、王洪生等的研究成果揭示的王光祈音乐思想,这种研究有的放矢、确切可信。王光祈所著音乐相关文献十分丰富,因此尚有诸多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德文撰写的文论,更值得从多方面、多角度全面研究。

七、王光祈音乐生平研究

宫宏宇[74]对20世纪20~30年代的德国汉学界做了基本介绍,着重考证了德国汉学家尉(卫)礼贤、福兰阁对王光祈的影响,认为德国汉学的繁盛为王光祈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学术气氛及研究环境,也对其研究方法的更新、原始材料的选用、思维视野的开阔,予以启迪”,作者指出,考证王光祈与德国汉学界的联系能够极大的帮助“了解他的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及其论著产生的实际过程及语境”。

王勇[10]97-139,[75]通过其在德国收集整理资料的翻译和分析,认为SINICA应译为“法兰克福中国研究院(所)的院刊《汉学》”,作者介绍了SINICA创始人卫礼贤的学术生涯,详细描述了王光祈发表在SINICA的4篇文章的相关背景及联系,作者指出王光祈能够在重要的德国汉学研究的核心杂志发表论文,有如下因素:当时正是德国汉学研究的黄金时期、王光祈生活在德国并能够用德语写作、王光祈与尉(卫)礼贤的个人交往。

李岩[76]选取王光祈一封书信、一篇文论、一件事情深入考证其音乐生平,认为“王光祈致曾琦及答书”“写就时间为1924 年7月下旬”,该信件“表露了王光祈为国人撰写‘音乐丛刊’的计划”,“体现出王光祈拟以民族文化复兴为重的思想”,“实际上这是他与曾琦在政治上分道扬镳的重要标志”;王光祈佚文《介绍瓦庚来的“歌唱名家”剧本》表明“王光祈首先开启了中国《西洋歌剧名作解说》类著述的先河”;王光祈的音乐学习考证显示“王光祈学习了西洋的声乐”,“显示出王光祈所特有的‘学无止境’的追求”。

刘再生[77]原文列出新发现的王光祈1927年致李华萱的五则书信,显示出“王光祈虽远居欧洲, 却对国内音乐界状况及音乐事业的发展依然渴望了解的心情”,信中的相关评论“是王光祈对中国传统音乐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李华萱20 年代音乐理论著作成就的恰当评价,凸现了学者间的相互尊重”,作者认为这些书信的发现对于王光祈音乐生平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经过多年研究,王光祈的音乐生平大致情况已经比较清晰,但是,由于王光祈的音乐活动均发生在德国,由于地域、语言及时间久远等问题,王光祈音乐生平的若干细节仍显模糊。因此,王勇、宫宏宇等收集整理的第一手资料及获取的成果有重要价值,李岩、刘再生对相关信件、著述、事件的考证结论也对王光祈音乐生平的完善有积极作用。王光祈留德的具体细节考证、王光祈所著德文文献的继续研究和王光祈书信的发掘,将会为完善王光祈音乐生平带来直接证据。

结 语

由上述文献评析可以看出,2000~2014年王光祈音乐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丰富,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切入深入研究王光祈音乐活动及其影响,与原有历年来研究成果一起,已为王光祈音乐研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这些研究中,也有一些存在研究方式不当和研究成果粗浅、牵强等问题,应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克服。

到目前为止,王光祈音乐研究远未到大功告成之时,因为王光祈的音乐活动和音乐成就实在太过丰富,应当继续探究和研究的内容实在太多。经由本文梳理的王光祈音乐研究脉络来看,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应包括但不限于:

王光祈与同时代国内和德国各界人士的交往研究。王光祈的人际交往活动对于探寻王光祈音乐历程和音乐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尤其是王光祈的音乐活动主要在德国进行,其间的地域和语言问题使得以往的相关研究有较多缺失,因此,继续深入研究王光祈与国内和德国各界人士的交往过程无疑应时未来研究重点之一。

王光祈在中德(中西)音乐交流中的作用研究。作为20世纪20~30年代开展中德音乐交流活动的第一人,王光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产生了何种影响力,目前为止仍未有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无疑王光祈在此方面的贡献无法忽略、无可抹杀,因此此方面的研究应当作为研究重点深入开展。

王光祈音乐论著(尤其是德文论著)及书信研究。王光祈音乐论著的解读仍未完全,即便中文文献亦如是,更遑论德文著述了,其中一些德文论著的来龙去脉也需要更深入考证;另外,王光祈在德国主要通过书信方式与国内联系,这些书信蕴含丰富信息,能够为研究王光祈音乐历程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对其往来书信的深入解读也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王光祈的定位研究。对于王光祈有多种定位,其中音乐学的定位就有:现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呼唤者与音乐文化的自觉者、全球视野音乐文化研究的中国音乐学先驱、新文化运动时期“音乐闯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理论家、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近代中国提出音乐思潮研究的第一人等,其中一些定位已经得到公认,某些则属一家之言,因此,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对王光祈进行定位,是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文化视野下的王光祈研究。王光祈音乐研究还应突破某些局限,从大文化视野的角度,探讨王光祈音乐活动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中的文化价值,探讨其对于我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贡献。另外,王光祈与同时代大量文化名人的关系等问题也应列入重点研究范畴。

责任编辑:李姝

[1] [日]牛岛忧子. 中日的王光祈研究之现状与课题[J]. 音乐探索,2010(2):6-12.

[2] 四川音乐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成都市温江区温网广播电视局. 昆仑巨声——2009王光祈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M]. 成都:巴蜀书社,2010.

[3] 李岩. 直行终有路,何必计枯荣——四川温江王光祈社会活动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 音乐探索,2003(1):4-6.

[4] 甘绍成. 弘扬先行者精神 深化王光祈研究——2009王光祈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 音乐探索,2010(1):3-7.

[5] 黄磊,朱晓舟.纪念王光祈12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综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 (6):150-154.

[6]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 王光祈文集[M]. 成都:巴蜀书社,2009.

[7] 冯光钰. 王光祈研究与四川音乐学院——祝贺《王光祈文集》(2009年版)出版[J]. 音乐探索,2009(4):6-8.

[8] 管建华. 放眼世界的伟大儒者:中国音乐学先驱王光祈——《王光祈文集》读后[J]. 音乐探索,2011(4):7-12,21.

[9] 陈达波. 王光祈治学精神的启示——写在《王光祈文集》出版之际[J]. 音乐探索,2009(4):15-17.

[10] 邹承瑞. 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光祈文集》读后感[J]. 音乐探索,2011(2):3-6.

[11] 王勇. 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乐学之路的“足迹”考析[M]. 上海:上海文艺音像出版社,2007.

[12] 陈永. 《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述评[J]. 交响,2007(3):78-80.

[13] 冯雷,肖阳. 行万里路,读中外书——学习《王光祈留德生涯与西文著述研究》课程心得笔记[J]. 艺术研究,2008(1):16-19.

[14]任红军. 国殇荡气 润物有声——评《新文化运动时期“音乐闯将”王光祈与西南地区民族音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1):126-128.

[15] 谭勇,胥必海,孙晓丽. 新文化运动时期“音乐闯将”王光祈与西南地区民族音乐[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6]胡扬吉. 王光祈研究述要(1924—2012)[J].音乐研究,2013 (1):96-107.

[17] 李岚清. 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王光祈[J]. 音乐探索,2008(2):3-6.

[18] 冯光钰.礼乐兴邦 复兴中华——纪念王光祈先生诞辰110周年[J]. 音乐探索,2003(4):3-6.

[19] 李岩. 对王光祈定位的研究——以相关研究者的言论及著述为例[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72-77.

[20] 汪毓和. 我对王光祈的粗浅认识[J]. 音乐探索,2010(1):15-16.

[21] 杨永贤. 音乐学家王光祈评述[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5-107.

[22] 王云飞. 国乐的开创者王光祈[J]. 文史月刊,2009(3):16-17.

[23] 蔡晓燕. 从社会活动家到音乐家的王光祈[J]. 民国春秋,2000(6):40-43.

[24] 张荫伯,秦树基. 人格的魅力——王光祈音乐学研究的启示[J]. 音乐探索,2003(1):13-17.

[25] 梁茂春. 百年音乐之声[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59-61.

[26]徐航,蔡越. 简述王光祈及其音乐理论研究[J]. 黄河之声,2012(18):47-48.

[27]任红军.王耀华对王光祈三大乐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四川戏剧,2014(1):103-105.

[28] 李兴梧. 王光祈“少年中国”与“音乐救国”思想探讨[J]. 音乐探索,2010(2):17-20.

[29] 李嘉,刘潇敏. 王光祈音乐救国思想渊源探析[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30.

[30] 黄民文. 王光祈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07:25-28.

[31]王续添. 音乐与政治:王光祈音乐民族主义建构论析[J]. 音乐探索,2013(2):3-16.

[32] 冯长春. 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3] 刘英. 音乐救国的践行——再论王光祈的“国乐”观[J]. 音乐探索,2010(3):9-12.

[34] 胥必海,谭勇. 孔子“礼乐”观对王光祈国乐思想的影响[J]. 音乐探索,2010(3):6-8.

[35] 李世军. 试论王光祈民族文化新音乐思想[J]. 中国音乐,2003(1)100,90.

[36] 郭莹. 王光祈“礼乐复兴”思想及其成因初探[J]. 音乐探索,2001(4):7-11.

[37]管建华.王光祈的中华民族根本思想与卫礼贤的“礼乐”思想[J]. 音乐探索,2013(1):8-12.

[38] 潘娜. 试论王光祈的国乐思想[J]. 中国音乐,2004(3):47-51.

[39] 吴延. 王光祈国乐思想管窥[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0):40-41 .

[40] 陈莹. 王光祈民族性国乐观研究[J]. 音乐天地,2007(11):36-37.

[41]黄小惠. 王光祈的国乐思想根源[J]. 宜宾学院学报,2012(5):107-110.

[42] 明言. 作为新音乐批评家的王光祈——纪念王光祈先生诞辰110周年[J]. 音乐探索, 2002.

[43] 明言. 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4] 关继文,秦蓉. 王光祈:我国近现代多种音乐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世纪之初王光祈音乐思想研究的一个侧面[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128-131.

[45] 胡郁青,丁晓红. 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王光祈音乐思想探析[J]. 音乐探索,2001(4):3-6.

[46] 胡从芳. 论王光祈的西方音乐进化史观[J]. 大众文艺,2010(23):16-17.

[47]王川,刘波. 王光祈戏曲思想试探[J].音乐探索.2013(1):20-25.

[48]刘小琴.王光祈音乐思想与五四文化保守主义[J]. 民族音乐,2013(1):22-24.

[49]满新颖. 王光祈歌剧观的来龙去脉[J]. 音乐探索,2013(1):13-19.

[50] 罗天全. 论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上的主要成就[J]. 音乐探索,2003(1):7-12.

[51] 陈达波,李姝. 王光祈与民族音乐的发展[J]. 音乐探索,2003(2):33-36.

[52] 任秀蕾. 浅谈王光祈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贡献[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123-124.

[53] 傅汀汀. 王光祈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贡献述评[J]. 黄河之声,2002(4).

[54] 林睿晶. 王光祈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J]. 龙岩学院学报,2008(2).

[55]包德述.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王光祈为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阐述与践行[J]. 音乐探索,2013(1):26-30.

[56]幸晓峰,沈博. 试论王光祈对中国古代乐律、乐制、礼乐文明研究的主要成果[J].音乐探索,2013(2):17-22.

[57] 胥必海. 少年中国 昆仑巨响——论王光祈“国乐”语境下之滇剧[J]. 文艺争鸣,2011(2):82-85.

[58] 胥必海,谭勇. 王光祈国乐思想与川剧[J]. 四川戏剧,2010(5):45-47.

[59]任红军.王光祈音乐学思想及其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启示[J]. 学术探索,2014(7):133-137.

[60] 陈其射. 深刻的思想启示——在王光祈音乐观下的后学反思[J]. 音乐探索,2009(1):71-76.

[61]孙晓丽. 吹黄钟之律 引昆仑巨响——王光祈与中国音乐文献学[J]. 音乐探索,2011(3):3-6.

[62] 徐元勇. 新知识、新视野、新思维成就新研究——王光祈音乐学研究之启示[J]. 中国音乐,2010(3):60-63.

[63]周耘,[日]新堀欢乃. 比较音乐学历史背景的中日学术交流——以田边尚雄、王光祈等人的活动为线索[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80-85.

[64]李宏锋.王光祈比较音乐史学思想对中国学界的影响——兼及比较音乐史学科方法论的几个问题[J]. 音乐探索,2012(2):42-48.

[65] 罗天全. 他促进昆曲艺术走向世界——王光祈《论中国古典歌剧》学习札记[J]. 音乐探索,2010(2):13-16.

[66] 方宝璋,郑俊晖. 中国音乐文献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67] 戴俊超. 王光祈《中西乐制之研究·自序》读后感[J]. 音乐探索,2010(4):11-12.

[68] 许康健.前行终有路 何必计枯荣——重读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J]. 人民音乐,2006(9):88-89.

[69]刘宇统. 80年前的天籁之音:进化视野中的中国音乐史学表达——读王光祈《中国音乐史》有感[J]. 通俗歌曲,2014(7):169-170.

[70]修海林.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完成现代学术转型的第一本著作——从音乐学术史角度看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J]. 音乐探索,2013(1):3-7.

[71] 明言. 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文献导读[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72] 王洪生. 王光祈《声音心理学》解析[J]. 乐府新声,2002(1):25-29.

[73] 朱江书. 从《翻译琴谱之研究》看王光祈对古琴音乐的创新性探索[J]. 音乐探索,2010(4):7-10.

[74] 宫宏宇. 王光祈与德国汉学界[J]. 中国音乐学,2005(2):75-83,64.

[75] 王勇. 王光祈与《SINICA》[J]. 音乐艺术,2004(4):21-27.

[76] 李岩. 王光祈书、文、事考[J]. 音乐探索,2003(3):3-8.

[77] 刘再生. 王光祈致李华萱书信五则新浮现——李华萱《音乐奇零》一书初探[J]. 音乐研究,2007(4):5-13.

10.15929/j.cnki.1004-2172.2015.03.011

J603

A

1004-2172(2015)03-0072-09

2015-04-05

宋显彪(1971— ),男,研究馆员,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

猜你喜欢
国乐音乐史音乐学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音乐学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对跨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高校民乐专业西方音乐史教学研究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