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洁琪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1950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在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强调评价标准,更多的是强调教学目标和内容。1956年,我国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并引进苏联《劳卫制》。全国大多数中学以上学校的学生都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掀起了“劳卫制”体育锻炼的高潮。在这一阶段,体育学习评价贯彻“三基”指导思想,规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评价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运动成绩为主要依据,初步建立了我国体育学习评价体系。1961年实施的《中小学体育教材(说明和教材纲要部分)》在总结1956年大纲考核的基础上,承认地区差别,提出了体育成绩的考核项目供各地参考,使评价的客观性有了提高。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军事和体育都被劳动所代替,这一期间学校体育也停滞不前,学生体质严重下降,增强体质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到了20世纪70年代,增强体质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1979年扬州会议召开,在这一时期确立了以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还增加了“课课练”内容。为了评价学生达成多领域学习目标的情况,定量评价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体育学习中,定量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体育达标的测验,如学生体能运动、技能评定学生运动能力的达标程度。1987年,在总结1978年《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修订并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在体育课考核方式上,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定量指标考核方式,增加了理论知识、学习态度,体育技能技巧等综合的结构考核,这一时期的评价比较全面和科学。2000年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评价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中的表现以及进步幅度。《基础教育课程汉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简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世纪之初,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这一阶段评价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当中。评价不仅要包括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等方面的评价,至此发展性评价以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流。教育部2011年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改版以下称新课标,评价的建议是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新课准倡导体育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潜力,调动他们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施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仍然很严重的存在着只重视主体的利益,不重视客体的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考虑到学校给教师下达的任务和指标,没有考虑到学生是体育学习评价中的核心对象,体育学习评价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得回到学生的质量上。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即要了解主体的需要,又要把握好客体的发展,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体育学习评价观。
新课标虽然规定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内容要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考核方式仍普遍是以体能和技能为主,大部分较少的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内容。这样的考核方式与我们终生体育的教育思想的相违背的,评价不是为了结果,而是在于改进。所以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激励和反馈,评价是为了了解存在不足的地方,以此来促进教师反思,提高学生的发展。
评价内容比较单一,评价方式缺少创新,我们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仍以体育课程评价提出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同时要评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评价,但在体育学习评价中,教师仍以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评价内容较少的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只注重学生智力方面的评价,忽视学生非智力发面的发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所采用的管理制度是三级管理,教育主管部门给学校下达指标,学校就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意思下达给教师。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就按照要求对学生进行统一标准的评价,在标准面前,学生个个平等,殊不知在这种太过于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背后,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学生的生理和身体的发育存在在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发育的比较迟,所以个体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才能有创新,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差异适度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使这种差异成为创新的一种可能。
中国不仅是一个地域辽阔,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注定我国不同地区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我们在试行体育学习评价的客观要求。只有做到对待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使学生得到各位更好的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出体育学习评价的功能。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评价都是以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主,主要的评价方式是以定量评价,后来,新课改提出了要淡化运动成绩、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体能、技能等指标如果不用定量评价来测试的话将无法评价,而体育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精神等比较复杂且难以量化的评价指标是无法用测量的方法来评价的。所以,每一种评价方法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无论拚弃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是不恰当的,而应该合理的将定性评价跟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我国历来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法采用的都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采取一次性的终结评价,这种方法只注意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的开始先首先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初步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并有助于教师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计划,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阶段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进步或者存在的不足,也有利于教师对症下药。最后再进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整个学期说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使我们的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贯穿于我们整个体育课的始末。
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评价的主体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家长等评价成为空话,学生和家长及其他方面在评价里占有一席之地的评价主体却从没参与到评价当中,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缺少了认识。有些人认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方式存在虚假的情况。实际上我们的教师可以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等评价上面分数权重进行的合理设置,占我们总比例的非常之小的一小部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评价当中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我国课程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评价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在引进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高,自己本土的体育学习评价理论是少之又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善符合我们自己的评价理论。在引进国外理论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扭曲了国外理论的原意,导致了评价理论难以操作实施。国外先进的理论虽然值得我们借鉴,但也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批判地进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1] 姚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1(24):44.
[2] 陈海.从大纲的变化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 石鸥.教学别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 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R].(教基[2002]26号].
[6] 张锦文,等.国内外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13(50).
[7] 陈雪梅.体育评价再认识[J].体育科学,2003,24(3).
[8] 季浏,等.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4).
[9] 石振国,等.体育教学评价研究中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
[10] 卢立涛.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小学学校评价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11] 陈玉琨,等.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