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解释歌义》的作者、体制及版本辨析

2015-02-12 19:35张宪荣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8期
关键词:黑水城版本体制

●张宪荣(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6)

黑水城出土《解释歌义》的作者、体制及版本辨析

●张宪荣(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关键词]黑水城;解释歌义;作者;体制;版本

[摘要]《解释歌义》是黑水城出土的一部西夏文韵学著作,经学者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其作者、体制及版本方面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如果细读原文,可以发现,其作者应该非玄髓,而是另有其人。从体制上看,此书分颂、义两部分,二者关系密切,当为同一人所为。在版本上,此书准确一点说应该属于抄本,而非写本或稿本。

《解释歌义》是黑水城出土的一部由西夏文撰写的韵学著作,目前与其他黑水城文献一样被藏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德堡分所。自199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影印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以来,此书方才为中国学者所注意,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好几部重要专著,并发表了多篇质量很高的论文。但是笔者对此书的作者、体制及版本尚有一些疑惑,故参考诸家说法重新对之进行反思,以求教于方家。

此书在该馆编号为“A6”,《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6册《叙录》题作“解释謌义壹□”云:

西夏写本。线订册页装。未染麻纸。共40个整页。高10.7,半页宽7.9。字心高8.3,天头1.2,地脚1.3。每半页7行,行12字。隐栏。楷书,墨色中匀。有校改校补字。封面题签:‘解释謌义壹□’。右两次重复写‘尚面文’。首题同题签,写两遍。中有题:舌音切字第八门,牙音切字第九门,齿音切字第十门,喉音切字第十一门等。尾缺。全书依唇舌牙齿喉五音顺序排列,正文由颂、义组成。颂共13首,大多为等韵门法歌诀,……义则对颂作逐句解释。……背面抄《供养偈》《命友吟》《大乘起信论》《究竟一乘圆通心要》《通理大师集》等,并有杂写‘大庆’等字。楷书,字拙,墨色浓淡不一。[1]

该《叙录》已经将此书之版式及内容描述得非常清楚,而聂鸿音、孙伯君二先生则进而指出,此“原件护封左面有一行题签,即‘□髓解歌义壹□’,‘□’显然为‘本’字通假,护封中间是重复题写两行‘尚面文’三个字,首叶题写书名‘解释謌义壹□’,由此,可以判断此书书名为《解释歌义》,作者是□髓。”[2]同时,认为该书是“金代的撰述”,[2]其作者□髓“应该是金代懂音韵的女真僧侣,此书的初撰时间是12和13世纪之间”。[2]该书从内容上分“颂”“义”两部分,前者为王忍公所撰,后者是“□髓对王忍公‘颂’的疏解,通俗易懂,近于白话”。[2]据其研究,此王氏即王宗彦,而“颂”“义”部分即出自王氏之《四声等第图》。

今按,《解释歌义》一书,经聂鸿音、孙伯君先生多次撰文著书讨论,至今已经研究深入,成果斐然。但细读原文,仍有三疑。一为该书之作者;二为“颂”部分的原作者;三为该书之体制。

关于第一点疑问,前引聂、孙等先生认为,即“□髓”,准确点应题作“玄髓”,[3]此人乃金代一位懂音韵的僧人。其根据为“原书护封”之题签所题“玄髓解歌义壹□”七字。但笔者认为,“玄髓”不一定是作者,最大的可能是抄者。理由有三。

首先,题签仅题作“解歌义”三字,而文内则题“解释歌义”四字,很明显,题签缺“释”字,倘为作者所为,断不会如此草率,只有抄者误抄方可出现此等问题。其次,从内容上看,该书除出现“王忍公”和“智骞”两人外,并无玄髓这个人的任何记载。倘若玄髓是作者,为何不留只言片语,且卷端亦不题责任者名氏呢?再次,据聂鸿音先生校点,该书某些地方有衍文或倒文。如“正齿音切字例”下“即本母下第二字”条,聂氏脚注云“第二字,原作‘字第二’”;[2]又,“喉音切字第十一门”下“喻者,暁匣

影喻四母为切也”条下,聂氏脚注云“此下原衍‘四者四等也一者第一也又一者第一为音如用暁匣影喻四母为切也’二十八字”。[2]很显然,这写衍倒的情况最有可能也是抄者所为。作者犯此等错误,则多见其稿本。但观该书,行间并无涂抹改删之情况,且字画工整,当非稿本。有此三证,推断此书作者可能另有其人。那么此书的作者到底是谁呢?

次论第二点疑问。据聂先生研究,该书分“颂”“义”两部分,其中,前者乃出于王忍公之手,其真名为王宗彦。其证据之一便是该书“七言四韵颂曰”的“义”部分有两次提到了王忍公这个人,并且于“七言四韵歌奥”中有此人与智公讨论音韵的内容。但是细读这些内容,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为了方便论述,将相关内容引述如下:

(1)“切韵名虽自古流”,义曰:“……忍公是出家之人,故云公,表是释迦家弟子”。

(2)“入韵八行王氏括”,义曰:“王氏者,其人姓王名氏,字忍公”。

(3)“遣余陈义定宗争”,义曰:“……忍公前来皆随音韵而已,定度因依根共本,智公定宗争”。

(4)“问意岂殊江河覆”,义曰:“忍公问前来两段之义,象如江浪之水泛来”。

由此四条可知,“义”部分虽然对“忍公”进行的介绍,但并未明确说“颂”部分即忍公所作。倘此“颂“真为忍公所作,(2)条怎么会直接称自己的姓氏“王氏”,且(4)条中为何又夸夸其谈地将自己的问句比作“江河覆”呢?很显然,只有旁观者方才有如此形象的描述。而且,从以下几条也可以看出这种情形:

(1)“因兹剖析玄微后”,义曰:“智公我今因此开剖分析玄奥微妙之后”。(喉音切字第十一门)。

(2)“目瞻耳听歌贤者”,义曰“忍公我今眼目观瞻,耳中听闻,歌谣贤者诵习,讃念无暇也。”(七言四韵颂曰)。

据“义”的解释,以上第(1)条为智公之语,第(2)条为忍公之语。同一书中,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内,但是人称却有互换,可见撰者是在演绎智公与忍公故事,而“七言四韵歌奥”中忍公问智公答的部分更可看出这一点。我们推测此“颂”部分应该是另有其人,并非忍公。从“义”诸条看,有对“颂”字义的解释,有对文意的疏通,还有一些则是“颂”句之外的发挥。比如“七言四韵歌奥”部分中,“音和返教门方立”仅有一句,“义”则很详细地列出了忍公、智公的问答之语。“答词何异海涛倾”之“义”除了疏通本句意思外,还有智公大段的对忍公诸问的解答。除非作“义”的这个人非常熟悉智公与忍公的事迹,否则怎么知道如此多的细节呢?所以,更愿意相信“义”的作者与智公、忍公也大致是同一时人。同时,从整体上看,“颂”“义”的关系非常密切,故而推断此两部分乃同一人所为,并非如聂先生所云的前者为忍公所为,后者为玄髓所作。至于此人为谁,就不得而知了。故而,笔者认为应该题作“佚名撰”较为妥当。

第三个疑问,聂先生认为该书包括“颂”“义”两部分,其中,“阐释部分……计有92句,阐释之后有颂赞,只存14句”,是将有“义”解释的七言颂句与杂在“义”部分的“故曰”后面的七言句分开统计的。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七言句是一个整体,同属“颂”的部分。“义”对“颂”的处理,有详细解释者,“义曰”便是;有直接引用者,“说曰”即是。可举一例,如“喉部切字第十一门”中“第三四遇四中三”条下,“义曰”之后在疏通字词之后,紧接着便云“故曰凭且自然分体实”,很显然,这个“故曰”是由“第三四遇四中三”而来的,且从两句意思看,也衔接自然。同时,“义曰”云“以此句结上文也”,很明显,与我的推测不谋而合。所以,这两部分均为“颂”,只不过“义”部分对它们的处理有所不同而已。从整体上看,此书现存的每段内容的“颂”句,少者有八句,多则有十六句,参差不齐,但各段大致每四句为一节点。如“舌音切字第八门舌头”共十二句“颂”语,可分三节,即“端透为切四一随,定归本位不分离。若逢四内双三韵,便证都江丁吕基”,是说明舌头音之间的音和和类隔;“于四取四同第四,达人视此理无违。齿头两等成其韵,并切音和故莫疑,”是解释舌头音与齿头音之间的音和;“正齿两中一韵处,内三外二表玄微。更将照等二为韵,类隔名中但切之”,是解释舌头音与正齿音之间的类隔。由此亦可见,“义”曰之前的“颂”与之中的“故曰”是连贯而不可分离的。

此外,“颂”为韵语,“义”为散体,韵散结合,唱说一体,很似当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该书或便是模仿这种文体而创作的。观该书“义”部分,释文多显浅易懂,而于某句之下,每每云“此结上义也”“此句结上文也”等,唯恐人不了解。且多处出现一些以问答形式解释字句的例子,可见,此书是一部通俗的韵学著作。

同时,还发现,此书抄者在抄写时并不认真,故而在内容上时有遗漏。比如,“七言四韵颂曰”中“切韵名虽自古流”下“义曰”,在疏通文意,训释字词之后,文意已足,本应止笔,可是紧接着却出现了“忍公是出家之人,故云公”云云等一百二十多字,明显与此颂句无关。无独有偶,“入韵八行王氏括”下“义曰”,亦出现了“言其韵珍宝者,假者不用”等五十多字,很明显这是对另一句的解释,而非本句。那么,如何解释这些与原句不符的字句呢?聂先生认为是“从他处舛入”,很有见地。不过这正好也可以证明此为抄本,而非稿本。同时,该书字体亦近似西夏诸书,故而笔者认为定作“西夏抄本”应该是没问题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书应该是西夏的一位不知姓名之僧人所撰,而外封题签上所题的玄髓,最大可能是抄写者,故此本准确一点说乃为西夏抄本。在体制上,此书分颂、义两部分,前者为韵文,后者为散文,韵散结合,应该是同一人所为,而非两人分编。

[参考文献]

[1]史金波,等.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4.

[2]聂鸿音,孙伯君.黑水城出土音韵学文献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08,110,169.

[3]聂鸿音,孙伯君.《解释歌义》的作者玄髓[J].书品,2007(6):74.

[收稿日期]2014-10-10 [责任编辑]李金瓯

[作者简介]张宪荣(1984-),男,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字学、文献学。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8-0106-03

[文献标志码]E

[中图分类号]G256.22

猜你喜欢
黑水城版本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仁王经》补释
黑水城出土дx19022元代收付契研究
关于黑水城出土北元文书中若干问题的考察
《全宋文》所收陈师道《答张文潜书》校勘拾遗
古籍版本鉴定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黑水城所出元代劄子考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