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继美
浅析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文/史继美
李斯特钢琴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旋律时而气势磅礴,时而优美如歌。充满了复杂而戏剧化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民族旋律特点。多种多样的钢琴技法被充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大和弦织体、不同形式的琶音以及浓密的八度等被作曲家广泛地应用。文章从演奏的角度出发,从和弦的运用、八度与震音、琶音的掌握等方面浅析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李斯特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演奏技巧
肖邦认为,研究手指独立性的目的不在于机械地平衡各个手指的力度,而在于表现每个手指的特殊性质。他说道:“既然每个手指的构成各有差别,我们最好不要取消这种差别,而是研究这种差别。每个手指固有的触键方式是十分美妙的。”这和李斯特的看法有许多相同之处。没有整个手部的灵活自如,就谈不上手指的灵活自如。演奏技巧是在创作过程中,在全身心体现预定艺术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的技术是为音乐而服务的,也只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奏技巧才能更好地呈现高水平的音乐。舒曼也曾经这样评论过李斯特:“像李斯特这样的演奏技巧,是和一般演奏能手的琐碎的演奏方式迥然不容的,一句话,有关钢琴的表现手段以及还没有被前人发现的许多秘密——这一切都只能是像李斯特那样被公认的天才演奏家才能具有的。”李斯特的性格和演奏风格十分夸张。他可以很朴素地表现巴赫,也可以使用肢体语言夸张地表现:如俯身在键盘上时,时而发出雷鸣般地轰轰,亦或是如情侣般爱语絮絮缠绵。这些巨大的反差,使他的艺术色彩变得丰富多彩。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首乐观的英雄赞歌,其中穿插着昂扬的呼唤和热烈的欢腾。作品中出现许多半音阶进行,这首先要求演奏者手指要灵活,轻快而不紧张,将臂部和手指的动作和谐统一,将力量由大臂贯穿到手指。弹奏时要采用贴键的方法,声音颗粒性且弹得轻快又不失清脆感,使旋律非常诙谐神秘。
琶音——也是李斯特擅用的技巧之一,李斯特一般都是根据自己得天独厚的手的条件来安排琶音的指法,他很爱重复琶音,因为琶音会给平淡的音乐增添不少生动,带给作品生命力与意趣。李斯特对琶音的安排有的跨度大、有的则比较密集,音程关系相对较窄但上下行空间较大;有的穿插在旋律中以伴奏形式出现,甚至有的时候会看到他刻意去选择小指或大指来弹奏黑键,可见难度之大。这需要演奏者有良好、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很难达到李斯特的要求。在弹奏琶音时最难做的就是准确而平均(声音和速度的均匀),这就需要先解决薄弱手指的力度,例如无名指,它是五个手指中力量最薄弱的手指,练习过程中要仔细用耳朵听这个指的声音是否和其它手指用力均衡。只有无名指力度掌握好才有助于整个琶音的顺利进行。
和弦——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连续使用了和弦,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品常用的特殊手段。也使作品在音乐的色彩上对比鲜明,时而宏伟壮观,如洪水一泻千里,时而温柔似水,流露万种风情。在和弦的力度差异上李斯特都经过准确计算,标出了ppp,pp,p,mp,mf,f,ff,甚至在乐曲尾声出现fff的表情记号。演奏者要十分注意渐进性,绝不能在力度上超越限度。每次过早地发力和超速,都会导致高潮的平淡化。那么如何恰当地演奏好和弦呢?a.找好和弦位置。需要手腕一直保持着松弛状态,手腕僵硬就会使弹出的声音听起来生硬死板。b.以肘为支点,手臂肌肉放松,手指、手腕做好一种架势,然后划出一条弧线迅速击键。c.手指紧贴琴键,然后使手腕稍微抬起,用手臂肌肉、或肩、背肌肉的突然收产生的力量,通过手指垂直下推琴键,然后立即放松肌肉,手指稳健立在琴键上以保持和弦的时值。这样发出的声音深沉悠远。这种方法用于和弦的连奏。李斯特的作品几乎离不开音响洪亮、连续的饱满的大和弦。和弦也分几种不同情况:a.清脆短促的和弦;b.深厚宏亮的和弦;c.弱奏连贯的歌唱性和弦。
八度——李斯特对八度的使用规模空前,在他之前,没有哪个作曲家,可以用几页的八度来占据全曲的大部分篇幅的,唯独李斯特是这样大胆的、个性的音乐大师。他从不害怕八度以及更难的技巧。虽然在这首协奏曲中并没有看到大篇幅的八度练习,但在弹奏《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时候,同样也遇到了这样集中密集的八度练习。那么如何解决八度给演奏者带来的困扰?首先要把八度震音练好,也就是用同一八度来反复练习,因为人的手指中只有4、5指是最薄弱的手指;4,5指声音洪亮,会使八度的效果更鲜明、更清澈。反之左手小指则使音区更低,声音更沉,更容易第一时间让听者的听觉产生敏感。小指声音若强一些,相比之下要比大指、小指两个手指均匀用力省力得多,演奏起来会更加轻松。练习八度重要的环节是手腕,手腕松弛,八度跑动的速度就会更快,声音听起来更舒服。
从李斯特的许多钢琴作品中都可以见到暗指的踏板效果以及明确的踏板标记地一些标记。在那个年代,显而易见的是他已经具备了一种走在他时代前面的对踏板法的理解方面的独到的见解。李斯特的写作一般要求踏板要丰满、充足的使用。一方面利用这种手段大量地或经常地来营造不同的音乐效果。时而是模糊、重浊的音阶式经过句,时而像是响亮的钟声,时而像是浓重的管弦乐。另一方面,使演奏能够尽情地让双手迅速地从键盘的一处移动到另一处,以及双手时间音响材料的均衡分配(同时也是双手技能的充分平衡把不同时间、分散掌握琴键的音区变成同一时间、不断集中掌握的音区)。
震音——是大于二度的各类音程快速交替。这种奏法虽然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中可以见到,在李斯特手中却发挥到极致,几乎被滥用,到处发出响雷般的轰鸣(见谱例2),李斯特的震音技术比莫扎特、贝多芬大有发展。李斯特的震音速度大大超越之前其他作曲家作品,并且李斯特的震音不但种类繁多而且速度之快不得不叫人称赞。他的震音具有各种不同性格。有模仿定音鼓效果的;还有模仿匈牙利民间弹拨乐器的;以及作为躁动不安的和声背景烘托主题的。
单音跳跃——演奏精确的远距离跳跃需要高度的灵敏性和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凡超过八度的音程,若要用极快的速度从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都会给演奏者带来极大的困难。《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部分钢琴进入时,可以看出开始的三个音就是跨越2个八度范围的单音大跳,要想弹得又准又快需要演奏者对琴键距离要有一定的了解。必要时要进行单独的练习,才能做到快速精准。
总之,在李斯特看来,每个手指就是一位能够演好若干角色的演员。但这些角色的数目毕竟有限,因为每个手指有它一定的活动范围。在李斯特的演奏中,钢琴总的音响从来不妨碍各个声部的区分以及各个声部音响的独特性质,因为李斯特比任何人都善于用他的手指。在他作品中的音乐符号和演奏技巧中,可以看出李斯特是个全能的音乐家,他的作品一方面在向人们证明他超出常人的演奏能力,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无处不在向世人透露着他对音乐无比的热爱和追求。在演奏李斯特作品时不单单要宏观上从他的技巧着手,同时也要把他创作风格同各种技巧给音乐带来的不同效果,慢慢地深入到他创作的情绪中来弹奏他的作品。
李斯特不但能够创作还能以超凡的琴技,完成过去所有演奏者只能偶尔弹出的高难度乐句,柏辽兹在1836年7月12日在《音乐评论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李斯特》的评论文章。在文章中柏辽兹对作为演奏家和作曲家的李斯特给予了出色的评述,他写道:“在过去的年代里,李斯特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昔日李斯特已经远远在今日李斯特之身后。今日之李斯特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登上了如此的高度。”他有着前所未有的音效和惊人的技巧;他的表现早已超越了任何对钢琴演奏的期待和要求。这是他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擅于将自己的特质融入美妙的乐章中,使之气韵生动。《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也正是更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现在,我们也只能凭籍先期的录音及手稿复原了其音貌,而当时代的听众则有幸多了,他们不但欣赏了李斯特精湛的琴声,并目睹了其演奏技巧和风采。最重要的是,李斯特开了先师之河带给乐坛形式与和声的新观念,被视为乐坛的大功臣。斯人已去、余音浩然,让我们在音乐世界中再见李斯特。
(责任编辑 霍闽)
史继美(1979—)女,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