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聚科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河北 张家口 075024)
目前,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服务类事业单位,其服务职能发挥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政府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文化宣传与知识生产作用不明显、整体服务处于亚健康与低效率状态等。基于目前商业性数字图书馆营运模式与图书馆图书期刊编目业务外包理念,探究我国图书馆如何在整体管理运行中融入市场经济元素,以期提高其服务职能及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我国图书馆事业具有多层次性,是由各个相对独立的图书馆以行政关系为基础,按照图书馆领导系统组合而成的。图书馆运营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由此导致各馆“单干”倾向比较严重,盲目追求“小而全”和“大而全”的现象普遍存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图书馆资源严重浪费与低效利用,进而使得整体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明显落后于其他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体制改革已成为政府管理图书馆事业的必然选择,而改革的根本点在于转变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即由现行直接干预式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政策和金融为手段的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个体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以及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
1.1.1 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是在图书馆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由图书馆的发展特点与工作任务以及用户的类型与需求等因素决定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建设领域逐步发展与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进而逐渐激发起人们对于改善自身精神与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类事业单位,如何提高服务效率以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是未来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是推动图书馆运行模式改革的约束性条件之一。在市场环境中,企业运营以吸引用户为出发点,以满足用户需求为落脚点。企业只有以用户为本,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才能实现企业价值以及维持长期生存与发展。反观图书馆的“一切为了读者以及为一切读者服务”职业理念,是与企业运营理念基本一致的;而不同之处在于企业运营目的是市场赢利,而图书馆营运目的是传播文献信息、传承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满足社会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等,同时也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责与义务,由此决定了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是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图书馆运行企业化运营模式,采取一切有效的营销措施,努力开展面向用户的特色信息资源建设和形式多样的特色信息服务活动,实现信息用户服务与特色文献利用的紧密结合,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吸引用户且满足用户需求,从而不断保持竞争优势并快速发展壮大。
1.1.2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运营管理的重要课题,其最初含义是指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即图书馆相互分享各自的资源,如馆际互借等形式。后来,这一概念不断得到扩展与深化,例如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肯特(Kanter.A)认为,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的一种工作方式,即图书馆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为许多图书馆所共享[1]。而图书馆功能可以分为文献采访与编目加工、文献存储与流通服务、开发知识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满足社会大众文化欣赏娱乐消遣需求等。图书馆资源不仅包括文献信息资源,而且包括自身拥有的用户、工作人员、技术方法、建筑与网络设备等。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的一种思维模式,是图书馆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即将图书馆看作是一种资源管理与市场运作平台,图书馆的全部工作归结于为读者、自身、第三方(政府、企业、其他非盈利性组织等)提供服务,进而得到其生存与发展的能源补偿。
当前国内图书馆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其所处宏观环境的影响,而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运营也已经出现了企业化发展趋势。比如国内多数图书馆为节省成本而较多采用外包方式,对图书馆部分加工环节进行企业化运作管理。目前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2.1 传统管理思想束缚图书馆管理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图书馆属于非赢利性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益性服务部门,政府部门往往运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受到主管单位编制限制而不能得到合理配置,部分图书馆由于人员短缺而造成文献与馆舍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部分图书馆职员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等,严重妨碍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国内各类资源配置具有3种模式:一是现行的指令模式;二是完全市场机制;三是指令与市场混合模式。借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前提条件,运用政府或主管单位的财政和政策导向手段进行资源配置,是符合当前国情的图书馆运行体制改革的有效方式。
1.2.2 图书馆资金短缺,制约服务水平提高
对于任何图书馆而言,资金都是维持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稀缺资源。图书馆发展仅靠国家财政或主管单位拨款是不够的。图书馆要想真正实现面向全社会开放,为一切读者提供服务,就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和营运模式,做好“开源节流”工作。“开源”就是扩大资金来源和资源利用量;“节流”就是节约图书馆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具体表现包括:①图书馆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或构建联盟等形式共享各自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规模效益。②图书馆上游供应商(如文献出版发行单位、数据信息生产加工公司等)的终端消费者就是图书馆用户。图书馆平台为用户服务渠道以及用户资源能为上游企业产品营销活动提供便利,降低其运营成本。通过相互合作,图书馆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图书馆也能得到上游合作商的经济补偿。③图书馆与专业咨询机构联合,发掘与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为相关企业提供深层次的专业化信息咨询服务,充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价值。
图书馆是一个具有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也是开展科学普及、社会教育和信息传播的工作平台,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受到法律保护与政策扶持。此外,图书馆服务的公益化观念正在深入人心,逐渐被图书馆界与社会大众普遍认可,而坚持公益性有利于社会成员充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被利用所产生的外在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包括:①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②图书馆事业的公益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很多包括经济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外图书馆始终保持着服务的公益性,切实履行社会赋予的各项职责。因此,图书馆强化公益观念就是强化自身存在的现实基础。③图书馆针对广大读者开展免费的公益性服务,这既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国际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只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努力做好各项公益性服务工作,才能让社会大众充分获得文化教育机会,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图书馆运用市场化思维,将自身视为人类文化传承、信息资源整合、社会教育等平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平台功能,努力创新盈利模式,促使图书馆系统社会化。主要思路包括:
①转变经营思维,将读者视为图书馆的有形资产,把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国家与政府机构代表民众对社会事业进行管理,想要确保图书馆工作的公益化(即对民众免费开放),就应该对图书馆进行经济补偿。如何补偿属于政府管理方式方法问题。典型案例如无锡新区政府为广大市民购买艾迪讯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的公共服务,同时包含提供实体和虚拟图书、对各级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开放电子图书馆资源、图书馆下设分馆和社区服务网点等服务[2]。这一有效措施不仅转变了政府职能和服务方式,确保了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而且将专业化图书馆服务企业引入文化服务市场,增强了图书馆行业的发展活力,又为公共图书馆运营与管理改革提供了成功模式。
②打造资源管理与市场运作平台,对社会开放服务,吸引第三方[3](社会其他利益集团)参与并且保证互惠互利,使其愿意参与支付部分费用。图书馆有效吸引第三方利用图书馆的根本方法就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在为社会创造隐性价值的同时,也为第三方创造价值。典型案例如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正式成立了全球首家中文网上实体图书馆,以互联网为运行平台,为用户提供免费借阅服务;利用核心用户群信息,吸引星巴克、宜家等商家进驻,并且为其提供营销平台;建立专业化图书馆自助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建立图书馆并且收取年费[4]。这一运营实践为公共图书馆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盈利模式。
③图书馆是文化教育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理应成为发展文化教育产业的市场运作平台。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不能脱离文化产业而空谈文化繁荣与发展。文化教育产业发展使知识生产、传播与利用大为改观,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日益强化,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图书馆既拥有文献资源与读者等战略资源;又具有由建筑和设备构成的实体空间、虚拟网络空间、职员智力资源以及公益性服务品牌等无形资源。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运用互联网运营思维,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与企业、社会集团、政府组织等广泛开展公关合作,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网,并且确保图书馆发挥网络中心与主导作用。常言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即利用图书馆平台,唱经济戏,收公益果。
企业化经营运作是运用市场化思维,创新图书馆管理运营模式。具体策略包括:
①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观念,转换职能,坚持以政策和购买服务为手段引导图书馆发展。②确立图书馆的法人地位,使图书馆成为真正的办馆实体。③国家实行以人口分布为基础,以读者与社会需求为指导,统筹图书馆发展布局的引导政策。④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加强政府对图书馆的人才管理。⑤设计国家调控管理图书馆工具——图书馆卡(或全民阅读福利卡)。此卡应以公民身份证为蓝本,具有类似医保卡、社保卡的功能;国家注入部分资金,企事业单位用户配套注入部分资金;图书馆制定通过免费或收费为社会读者开放服务的项目和标准;设立收费终端与专用账号,以便激活图书馆文化市场。
以笔者所在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探讨图书馆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思路。目前该馆发展基本状况如下:拥有印刷文献72万多册,数字文献约4TB;拥有教工读者约800人,在校学生约10000人,在编工作人员23人;建筑面积为3.7万平方米,具有独立的网络服务平台、服务器和磁盘阵列等系统设备。学校每年投入文献资源和设备购入费约200万元。以上情况说明了该馆运营管理与资源建设的条件约束性。按照传统图书馆运作思维,人力资源数量与满足读者数量以及文献资源量之间配置不协调,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比较欠缺,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其他资源充分发挥潜力以及实现既为读者提供满意服务又使图书馆得以长足发展的目标。因此,该馆迫切需要改变现有办馆理念,引入市场化经营思维,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促进图书馆各类资源协调运作。具体运营策略分析如下:
①发挥文献资源服务潜力,为图书馆发展提供资金动力。通过与其他图书馆开展馆际资源共享来节约资源购置资金,通过与其他相关社会团体资源共享而获取资金补偿。比如从事建筑技术咨询与服务的企业可以依托该馆充足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展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与社会知名度,又可以降低自购文献带来的庞大费用支出。
②开发利用读者资源,吸引相关企业商家进行营销活动。读者既是极具消费潜力的社会群体,又是商家或社会集团树立品牌的最佳战略资源。比如书店与图书馆合作开展图书展销活动,数字资源公司提供数据库资源免费试用以及资源利用方法等内容的专题讲座等。这样既能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部分需求,又可为图书馆带来部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③加强队伍建设与业务重组,合理利用图书馆人力资源。例如将书刊编目、加贴书标、条码打印等程式化业务工作外包给其他相关企业,建立与管理图书馆志愿者组织,招募合同制员工和临时工,以解决该馆正常开馆运营而人员不足的问题。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人员集中精力面向师生读者开展文献检索与资源利用等课程培训、信息咨询与科研定题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等专业工作,有助于开创图书馆工作新局面。
④将张家口市美术馆引入进驻一层大厅,既实现了图书馆资源平台共享,又为学院及其师生读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利益与精神收益。此外,图书馆网络化管理、公共数字与网络阅读服务、文献信息检索与知识服务等系统平台可以引进相关企业参与营销宣传或媒体报道,以补偿运营经费的不足。
⑤建设建筑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吸引建筑文献出版发行商以及数据库开发商与服务商介入营销其产品,吸引建筑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建筑设计或规划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开发与销售商等相关企业和相关用户参与利用该平台,从而形成资源集聚与产业集群效应。主要表现为集聚图书馆平台企业的生产成本、创新能力及营销规模等优势[5]。
通过理论探讨与实例分析可知,国内图书馆实行宏观管理公益化、思维导向市场化(或平台化)、具体运作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在坚持图书馆公益性服务原则的前提下,图书馆将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利用市场经济驱动力开展企业化运营,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与用户至上的服务目标,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可以预测,未来图书馆平台功能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包括:①文献信息资源集聚、整序、传播与利用平台;②文化与信息产品生产、营销、交易与消费平台;③社会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平台。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不但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将会从依附性转变为相对独立性,而且传统图书馆工作各个环节与流程以及各层次与各类型的用户服务都有可能转变为独立运作的经济实体,处于图书馆平台上的相关经济与利益实体将会遵循市场机制协同发展。
[1]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42.
[2] 贺伟.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新尝试——以无锡新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4(2):37-40,94.
[3] 王建国.1p理论——网状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J].中国中小企业,2007(4):50-51.
[4] 李浩.从“青番茄”的成功运作反思公共图书馆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4):169-171.
[5]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