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实现及提升公民阅读权中的现实作用*

2015-02-12 16:01
图书馆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全民公民民众

巫 慧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随着互联移动终端时代的到来,网络数字浅阅读、泛阅读对民众的阅读时间以及阅读品质产生了巨大影响,图书馆和纸质图书在公民阅读生活中越来越不受重视。阅读本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文化权利,但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公民阅读权将岌岌可危。

1 公民阅读权及其社会职能

1.1 公民阅读权的法理依据及其基本内涵

1.1.1 公民阅读权的宪法依据

公民阅读权作为一项基本文化权利,我国宪法从三个层面为其实现提供了保障。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46条第1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阅读作为伴随公民一生的自我学习途径和社会教育手段,其权利属《宪法》中公民受教育权的范畴。国家和政府有义务尊重和保护公民的阅读权,并为实现公民阅读权提供必要的便利。其次,《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文化活动是公民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文化事业是阅读活动的深化与延伸。国家对文化活动自由的保障和对文化事业的鼓励是公民阅读权实现的具体保证。最后,《宪法》第22条又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可以看出,《宪法》不仅只是被动地保障公民阅读权,而且进一步要求国家主动发展促进阅读权利真正实现的各项文化事业,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营造社会文化氛围,推动全民阅读,实现公民阅读权。

1.1.2 公民阅读权的国际渊源

在一系列的国际公约中可发现公民阅读权的理论渊源。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第19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以及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此处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就是阅读整个过程应享有的自由。《宣言》第27条第1款规定:“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这和《宪法》关于公民文化活动自由的保障不谋而合。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1976年生效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第2款规定:“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其他任何媒介。”这里强调了阅读形式的多样性。1972年国际图书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图书宪章》明确宣布:“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社会有责任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阅读的利益。政府有责任帮助消除文盲的灾难,应该鼓励印刷资料的供给,以建立和保持阅读的能力。”另外,《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规定:“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

1.1.3 公民阅读权的基本内涵

基于《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的相关规定,公民阅读权的基本内涵是指公民享有自由阅读的权利并受法律保障。自由阅读不仅包括阅读形式的自由(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以及其他任何媒介),更强调整个阅读过程中公民所享有的自由,即阅读前寻求消息和思想的自由,阅读中接受消息和思想的自由,阅读后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1]。其中,寻求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要求社会提供方便公民获取的信息资源,以及适合阅读思考的空间场所。要保障接受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对来源信息的品质保证会更有利于公民在阅读中的辨别取舍。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则要求社会形成一定的阅读氛围,以推动促进公民之间广泛的阅读交流。

1.2 公民阅读权的社会职能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建设书香社会”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可见,“全民阅读”不仅仅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有望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1.2.1 公民阅读权的保障有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更离不开阅读,国民文化素质的高度与国民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是分不开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为阅读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2]。实现公民阅读权,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是促进文化传承与进步,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1.2.2 公民阅读权的保障可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个人和组织的竞争力必然来源于持续的学习。终身学习必然要通过阅读来持续,社会要提供给个人能方便获得的知识资源和场所,图书馆便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场域,成为学习型社会的知识枢纽。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鼓励全民阅读,可以消弭文化鸿沟,加强民众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环节。

1.2.3 公民阅读权的保障能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文化竞争力。公民阅读权的扩大和保障,可以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为保障国民的受教育权和文化权益提供可能。国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必然会在历史的传承中积淀到下一代身上,影响他们的教育水平及精神活动,这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国民性格的养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从现实角度看,阅读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本身就是激发民众阅读热情,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国家整体软实力、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 公共图书馆对实现公民阅读权的现实作用

2.1 公共图书馆为实现公民阅读权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以其独有的、丰富的资源,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成为全民阅读基地和举办各类阅读活动的首选场所。《图书宪章》指出:“图书馆是传递情报和知识、欣赏智慧和善美的国家源泉。图书馆占据着传播知识的中心位置,是读者获得印刷资料的最有效的渠道。”《公共图书馆宣言》也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2.1.1 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作用

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是社区的主要文化基础设施,是地方的信息中心,有义务保证和鼓励社区内的公民能够获取其继续教育及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各类信息、知识,引导他们利用闲暇时间享受体制外的教育之益,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素养和信息素质。

实现公民阅读权,首要的就是保证公民享有可获取的充分有效的信息资源。具体来说,首先,要保证各社区有相当规模的公共图书馆,保证人均可借阅的藏书量及其更新率,并最大程度简化借阅程序。换言之,就是要使民众的阅读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同时最小化其借阅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以及消费成本)。其次,馆藏资源要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需要。既要考虑主流群体如中青年民众的需求,也要考虑特殊群体如幼龄儿童、学龄儿童、老年读者和残障人士等的需求。最后,注意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阅读习惯,既要强化推广纸质书籍的阅读,也要深化数字文献的推送。

2.1.2 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资源作用

把公共图书馆建成全民阅读基地,这不仅是实现公民阅读权、推动全民阅读的需要,也是图书馆自身的使命所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图书馆服务宣言》中提出:“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

不论是十几年前流行的 “公共图书馆是市民的第二起居室”,还是这几年兴起的“第三空间”的提法,公共图书馆正在成为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知识共享空间是不争的事实[3]。现代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在设计布局上充分体现了人本理念、人文关怀,除了传统的书刊借阅区、阅览室,一般都设有对全体读者开放的大众活动区 (含自助图书馆、视障人士阅览室、自习室等)、电子服务区(含IT图书馆、文印中心等)、研究参考区(含培训课室、学习论坛区、多功能报告厅等),并有购书中心、咖啡厅、餐厅等配套服务设施,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了聚会交流、休憩放松的场所,并通过数字化文献推送与新媒体服务,在构筑城市有形学习空间的同时开创了无形的学习空间,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和更宽的选择余地。

2.2 公共图书馆为实现公民阅读权给予正确导向

引导全民阅读是公共图书馆保障实现公民阅读权的关键内容。在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的今天,真正实现公民阅读权,深入推动全民阅读,必须重视阅读导向,引领民众走出浅层化、碎片化、功利性的阅读习惯。“知道最多,思考最少”不应是书香社会民众的应有状态,感受文学自身魅力和文字本身美感才是阅读的真谛[4]。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最重要的并非形式,而是品质。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主办的公益文化机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指导全民阅读。

当前的“手机社会”从侧面映射出国民旺盛的潜在阅读需求,多数民众并非不愿阅读[5],只是缺少阅读指引,没有阅读方向。针对此情况,公共图书馆应安排专业人员对新近出版的优质书籍进行分类导读,定期在线上线下进行更新,以吸引各领域潜在读者之关注,激发其阅读欲望。同时,针对各个阶层、年龄段读者定期做出好书评选与推荐,供广大民众借阅以及购买参考。另外,如有资源和条件,不妨可尝试制作类似于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卷八分钟的小视频,以便读者获取更为直观生动的导向信息。坚持倡导健康阅读风尚,坚持高品位、高格调,持续完善文化供给服务体系,以保障民众阅读品质。

2.3 公共图书馆为实现公民阅读权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实现公民阅读权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此处的环境,不只是图书馆的馆内环境,更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大氛围。现代社会的公共图书馆,不再是单纯的文献信息集散地,其核心使命之一是促进阅读、推广阅读。

2.3.1 通过举办各类读书活动推动全民参与阅读

公共图书馆可借助并整合社会力量,开展经常性的知识沙龙、系列讲座、学习论坛和举办读书节等活动,鼓励民众广泛参与,激发民众阅读兴趣,提高民众阅读积极性,提升社会整体阅读氛围。各类读书活动的定期举办,可以最大范围地覆盖各类群体,最大限度地带动全民参与热情,多层次、多形式地给予大众生动新颖的阅读感受,让大众在体会阅读乐趣的过程中享受阅读、爱上阅读,并将之普遍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习惯。要使读书活动真正惠及广大民众,首先,要根据各年龄段的读者阅读特点,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如针对儿童举办漫画展、儿歌童谣演讲竞赛、亲子阅读论坛等;针对大众读者举办名家讲座、各种主题文化论坛、阅读专题辩论赛、诗文朗诵会等;针对老年读者举办夕阳红读书会、阅读与健康专题交流会等。其次,要依据各城市不同的市民结构以及人口比例,提供特色性的服务项目,如沿海开放城市可针对外来的打工青年举办读书征文大赛、专题报告会、青工讲坛、青工大课堂等。在此方面,深圳创办的读书月活动是可借鉴的案例。

2.3.2 通过正能量的宣传评选强化社会关注阅读

在人们崇尚追求物质财富的今天,公共图书馆要引导民众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使大众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进行阅读。要重视对阅读行为的鼓励表彰和阅读活动成效的积极宣传。一方面,可以通过书香家庭、书香企业、读书成才职工的评选活动将阅读的种子播撒至社会大家庭中,激发广大民众对读书的热情追求和对读书人的真诚尊重;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联合媒体,积极宣传阅读活动的成果实效,强化社会对于阅读的重视以及关注度。

3 高校图书馆对提升公民阅读权的现实作用

3.1 高校图书馆可弥补公共图书馆数量之不足

根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1 794所公立大学图书馆藏书有6.6亿多册,而公共图书馆藏书不过4亿册;大学图书馆拥有的网络版电子期刊占总数的65%,而公共图书馆拥有的网络版电子期刊仅占28.6%;大学图书馆拥有的联机数据库为 30%,而公共图书馆的仅为 2.9%[6]。 《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为2 951个,约44万人才拥有一座图书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0.52册,与《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的“每5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通常正规的馆藏应以平均每人1.5~2.5册为标准”的指标相差甚远[7]。在现有公共图书馆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下,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扩展阅读的信息资源以及空间场所,为广大公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于实现以及进一步提升公民阅读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逐步开放高校图书馆,是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通常被认为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8]。高校图书馆在做好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阅读活动,肩负起实现并提升公民阅读权的责任。2002年修订的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1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9]在保证本校师生教学、科研活动的前提下,逐步开放高校图书馆,循序渐进地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提升民众的阅读层次,推动建设“书香社会”,是实现高校图书馆自身社会价值的要求。

3.3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优势,提升公民阅读权

高校图书馆具有专业化、学术化的特点,能够提供公共图书馆所不能提供的精深的文化服务,能够满足阅读群体对更为专业领域知识文化的诉求。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文化辐射功能,推动全民阅读的有效深化。专业院校(如音乐学院、医药学院等)的图书馆藏书有其专业性的优势,可满足特殊受众的特殊需求。此外,高校图书馆科研文献类的电子资源 (中文及外文数据库和多媒体资源等)比公共图书馆更丰富,更方便读者查阅、下载所需的文献资料、信息数据。这样,高校周边的相关从业人员可获取各种科研所需的书籍、论文,非高校的学生可借阅各类参考资料等其他公共图书馆难以给予的专业化资源,享受更广泛的阅读服务。有资质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可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参与指导校外个体读者以及团体读者的阅读与科研活动,凭借其对文献信息知识的高度敏感性给予读者基础阅读和查询以外的高水平、深层次个性化专业指导,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公民阅读权的实现水平。

图书馆要以公益性服务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10]。可以说,公民阅读权和图书馆的联系是与生俱来的。实现公民阅读权既是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反过来也会推动图书馆的发展。

[1]高俊宽.图书馆与公民阅读权[J].图书馆,2012(1):9-12.

[2]朱永新.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 [N].光明日报,2009-06-27(04).

[3]吴小林.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N].人民日报,2009-09-02(13).

[4]周围围.崔永元对话张抗抗:畅谈全民阅读自嘲阅读习惯 “奇葩”[EB/OL].[2015-03-07].http://news.youth.cn/gn/201503/t20150306_6509299.htm.

[5]吴志敏.社会阅读推广与公共图书馆使命——兼论罗湖区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11(2):86-89.[6]李莉.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8):91-93,107.

[7]周和平.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83.

[8]百度百科:图书馆[EB/OL].[2015-02-26].http://baike.baid u.com/view/17618.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EB/OL].[2014-12-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6/201010/xxgk_110215.html.

[10]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EB/OL].[2014-12-20].http://www.gslib.com.cn/xh/tqxw/08ztx y.htm.

猜你喜欢
全民公民民众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全民·爱·阅读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十二公民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