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引领——论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

2015-02-12 14:33孙一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资源

融合、创新、引领
——论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

今天在座的都是各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机构名称包括职责范围可能不尽相同,但都承担着图书馆信息化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任。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作开展,我们就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未来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与大家进行探讨。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而图书馆作为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集散环节,为社会提供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自21世纪信息技术萌芽至今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更给图书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已与信息化、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迈向了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数字图书馆阶段。

1 图书馆事业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英国图书馆学专家苏顿(S. Stton)将图书馆分为连续发展的四个形态,即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每个阶段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信息载体、技术方法、服务规范、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设施、服务产品等都有各阶段的特点。

1.1传统图书馆阶段

严格来说,传统图书馆又分为古代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两个阶段。古代图书馆又名藏书楼,一般以收藏为主,兼有一些整理工作,馆外流通很少。近代图书馆是指逐步具备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是1903年建立的文华大学图书馆。1904年,相继建立湖北省和湖南省图书馆;1912年,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对外开放;截至1938年,我国各类图书馆达到5000多所。近代图书馆已经逐步形成图书文献采访、处理、存储、传递利用等环节的完整的、科学的工作体系,但文献类型主要以印本文献为主,馆员服务以手工操作服务为主,图书馆服务内容多为一次文献借阅,例如传统的外借、阅览和馆际互借,服务形式基本都是读者亲自到馆办理。

1.2自动化图书馆阶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的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和自动化的阶段。1954年,计算机首次应用于图书馆。1966年,MARC(机读目录)研制成功。早期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面向应用的单功能系统,系统间各自孤立,书目数据库不能共享。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提出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应是一个总体系统,并开始有部分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率先进行试验。70年代中期,出现了“集成排架”、“集成藏书”和“集成科学情报系统”等,开始有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概念。1978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研制成功“图书馆集成系统”(ILS),作为该馆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1983年“图书馆联机集成系统”(IOLS)概念被提出。随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有了较大的发展,国际上开始出现商业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应用软件,如DOBIS/LIBIS、GEAC、ILS、VTLS、CLSI等。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个别图书馆开始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试验。80年代中期有个别单机系统投入试验性运行。90年代初国家图书馆(即当时的北京图书馆)配备了大型计算机。国内也开始研制出成熟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如ILAS、丹诚等。

自动化阶段的图书馆开始形成了规范的采编检流的自动化业务流程,使图书馆管理更加科学化,工作更加高效化。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图书馆组织向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1.3复合图书馆阶段

1996年,苏顿提出了“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它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并存形式,也是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两种不同形态图书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在复合图书馆阶段,信息资源、信息载体、技术方法、服务规范、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设施、服务产品等都是复合的,文献类型由印本文献向数字化文献过渡,同时提供部分到馆的电子信息服务,逐渐出现了智能化服务、移动服务、物联网服务等创新服务形式,图书馆的服务手段既有手工手段、也有部分信息时代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既包括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又涵盖个性化、专业化的知识信息服务;服务场所从实体服务场所转变为实体与虚拟相结合。而复合图书馆的存在,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1.4数字图书馆阶段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有百种之多。一般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结合,搭建基于网络环境下对传统文献进行数字化、同时与新出现的多种媒体的数字资源进行组织、整合、管理和保存的系统平台,并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于1995年开始实施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英国于1993年正式开始elib项目,法国国家图书馆1993年开始馆藏数字化,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于2000年制订了“e-Japan”重点计划。在国内,国家图书馆自1995年起开始跟踪国际上数字图书馆的研发进展,1996年在北京召开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后大规模地开展工作,1997年文化部向国家计委立项“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1998年启动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标志中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数字图书馆具有海量的资源规模、有序的资源内容、基于全媒体的服务和高度共享的平台等显著特点,是传统图书馆为应对因特网迅猛发展给信息服务带来巨大挑战的结果。

2 信息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显著变化

从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能够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藏书结构、建设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上,甚至贯穿到了图书馆构成要素的方方面面,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范围、信息载体的类型、信息用户的数量、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图书馆的组织与结构、信息人员的观念与专业技能、馆际协作范围、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等。

2.1海量丰富的文献资源

随着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突破了传统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局限,除了继续收藏印刷型的图书文献外,也收藏缩微品、录像带、磁盘、光盘等非印刷型资料,大大改变和丰富了图书馆藏书的载体成分,也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形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又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存储和利用,形成了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数据库、音视频资源、网络资源在内的海量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的建设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自建、外购、采集和征集等。以国家图书馆为例:

截至2010年底,数字资源总量480TB,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388TB,网络资源采集18TB,外购数据库共计219个(中文105个、外文114个);

截至2011年底,数字资源总量561.3TB,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458TB,网络资源采集19.2TB,外购数据库共计222个(中文106个、外文116个);

截至2012年底,数字资源总量813.5TB,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694.9TB,网络资源采集30.7TB,外购数据库共计254个(中文121个、外文133个);

截至2013年底,数字资源总量874.5TB,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737.9TB,网络资源采集50.0TB;外购数据库共计256个(中文123个、外文133个)。

2.2更加广泛的受众范围

图书馆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读者开展的,关注读者就是关注图书馆的未来。传统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到馆用户群体,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的服务成为可能,数字图书馆大规模地开始建设和应用,图书馆的用户除了到馆获取文献资源的读者外,还出现了大批通过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来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远程读者群体。数字图书馆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随时随地的图书馆”等,它对读者来说更加便捷,没有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达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能够实现“一站式”的资源检索和获取,还能够提供符合读者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数据证明,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通过互联网享受数字图书馆带来的便利。如:2012年6月,国家图书馆物理卡用户1,338,631人,2013年6月为1,549,208人,2014年6月为1,759,422人,年增长量约为20万人。2012年1月起,国家数字图书馆开始支持用户在线实名注册。2012年6月注册读者为109,405人,2013年6月注册读者为385,928人,2014年6月注册读者为687,692人,年增长量约为30万人。

2.3科学的馆员知识结构

由于图书馆事业从传统型向数字型逐步转变,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从“图书馆读者”向“社会读者”不断延伸,服务内容从“传统馆藏的直接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的任意存取”拓展,服务手段从“传统手工操作方法”向“综合文献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而图书馆员队伍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力量和关键因素,其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地趋向科学化和现代化,既要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又要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背景,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历史、法律等相关背景的学科认识,这些构成了现代图书馆员知识体系结构主体。而对于图书馆员个体来说,一般都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员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文献借还事务,而是需要具备极强的信息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使用现代化设备的能力,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对信息资源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提供现代化、专业化的知识服务。

2.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史,就是图书馆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业务的融合、不断应用新技术来更新服务方式和方法、以满足新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一个过程。比如,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影像技术、缩微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使图书馆馆藏出现了多种载体形态。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现代自动化集成系统的成熟。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建立了随时随地的现代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帮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与读者互动的人性化服务,开创智慧型图书馆的发展之路。

2.5先进的空间和设施

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已经不单单起着书库的作用,而是完全走出了静态的藏书模式,成为一个由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信息集散和服务中心。现代的图书馆一般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智能大厦,有更加科学、合理空间布局,有功能完备的楼宇控制系统、安防控制系统、消防控制系统;有包含计算机网、电话网、数字电视、卫星电视、数据广播、手机网关等在内的智能综合布线系统,覆盖图书馆业务全流程的自动化集成系统,阅读器和运输车等现代化的采编环境,自助借阅和复制等读者服务设备,RFID系统,包含文献数字化、数字资源加工与整合、发布与服务、存储与管理等数字图书馆业务系统,“一卡通”、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等读者服务管理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完备的内部管理系统等。正是突破了传统图书馆舍的限制,不断向现代型、开放型、服务型图书馆转变,才能适应社会和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

3 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

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是整个图书馆界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这里我们不作定论,只是把主要的观点拿出来供大家一起商讨。

3.1复合型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基本模式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构成因素、特征、功能、作用不完全相同,从而形成两个不同体系,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有自身的脆弱性和局限性,两者又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性。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社会教育、传递情报、文化娱乐等职能,而其中有些职能只能由传统图书馆担任,或者由传统图书馆担任更为合适。但在传递信息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方面数字图书馆则更有优势。因此,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两者不是相互排斥,也不是继承关系,而是共存互补、相互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混合体。

我国图书馆学家黄宗忠先生也提出了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要共存互补的观点。

3.2数字图书馆将成为21世纪主要的图书馆形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运行速度大幅度提高,网络进一步延伸,计算机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数字化扫描、长期保存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成为图书馆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美国的兰卡斯特教授在1978年出版的《走向无纸的信息社会》一书中大胆地预言:在人类进入21世纪前,无纸的信息社会就将到来,那时的图书馆,将是没有藏书、没有馆舍、没有馆员的“三无图书馆”。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2014年8月份新开放的、耗资6000万美元的图书馆里没有1册图书,只有桌椅和无线网络信号,学生们可使用笔记本电脑在图书馆阅读总计13.5万册电子图书。如果要读纸质图书,图书馆协助从佛罗里达州其他11所大学借阅。这意味着“无纸图书馆”由概念变成了现实。

3.3泛在图书馆则是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向

由于人们对数字图书馆的需求和期望一直在变化,所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也一直是一个变化和移动的目标。而泛在图书馆则是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向。

2001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PITAC)提交美国总统的报告《数字图书馆:人类知识的泛在存取》提出:“未来数字图书馆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连入因特网,克服地理、语种和文化的限制,友好、多形式、迅速高效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人类的所有知识。”该报告公布以后,“泛在知识环境、“后数字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等议题开始成为各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泛在图书馆并不是单纯指一种类似物理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具象的图书馆形态,而是更加侧重于强调一种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其内涵和外延等同于泛在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泛在服务。泛在图书馆具有基于网络、7*24小时、开放获取、多种形式、多语种、全球化等特点。相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泛在图书馆有更开放的服务空间和服务对象,更灵活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机制,更开阔的服务场所,更丰富更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

为融入泛在知识环境,未来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建设理念和服务方式还将发生重大变革。未来图书馆的运行机制应当是面向服务的,真正实现以用户为核心,构建融入用户全过程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应用平台,提供面向用户需求、灵活深入的知识发现机制,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泛在知识服务。

4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作用

不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图书馆,还是泛在图书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图书馆事业已经进入且还将有一段时间会停留在复合型图书馆阶段,复合型图书馆还将经历一个长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如何为现阶段图书馆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摆在全体图书馆人面前的重要任务。

而对于我们从事图书馆信息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信息技术人员来说,顺应信息技术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促进传统业务与数字图书馆的高效融合,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发挥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使图书馆产生新的运行效能,则是我们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4.1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传统业务和数字图书馆的高效融合

英国电子图书馆计划负责人,被称为“复合图书馆”之父的图书馆学家鲁斯布里奇说:“复合图书馆应该将不同渠道的各种技术融合到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中来,并探索在电子和印刷的双重环境下将系统和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台湾学者顾敏教授2000年在《千禧年初复合图书馆的服务及发展策略》一文中将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引入大陆时就提出,传统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与专业检索服务如何与网站远距离服务结合,将是复合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学者赵继海和夏勇认为,复合图书馆要将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存,并对它们进行有机整合、管理与利用。

由此可见,“融合”、“结合”、“整合”将是复合图书馆阶段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词。

国家图书馆自2012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大规模投入运营以来,极其重视传统业务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融合以及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整合工作。首先,收割、转换、清洗、装载不同来源的元数据,构建超大型的海量元数据仓储,利用元数据映射方法整合、规范异构数据库,并通过文津搜索系统提供馆藏资源统一检索和高效获取服务。其次,基于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将物理卡读者和互联网用户统一进行角色和权限管理,并实现了多种类型服务包括传统的文献检索、馆际互借服务,数字图书馆无线网、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以及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等的单点登录集成,让读者“一站式”就能够获取丰富的资源。

国家图书馆自2014年起进行了机构改革和业务重组,把数字资源的采编阅藏与传统文献的采编阅藏归入相同的部门,对数字资源生产、组织、保存以及发布服务的生命周期进行全流程管理,从而将传统业务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进行统筹规划。

4.2推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可以预见,未来信息技术还将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继续对社会的信息交流环境和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还须坚持技术牵引的原则,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动向,不断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在数字图书馆领域中应用,并以此提升图书馆的服务。

加强云计算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将分散的数据集中成为一个海量虚拟的资源库,消除数字图书馆资源孤岛状态,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服务,从而增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适应性,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成本。

继续深化物联网技术在图书流通和管理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实现文献的快速分拣、精准定位、自助流通和准确统计,实现与读者互动的人性化服务,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图书馆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

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工具,一是研究海量信息资源的网络应用效率,二是从复杂的服务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挖掘、识别、组织与分析隐含在读者行为中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寻找读者的隐性诉求进而改进图书馆的服务,达到图书馆资源、服务与读者需求的双向理想控制。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将向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方向转移,从大量数据中发现的规律越多、找出的潜在价值越大,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等也将提升得越快。

4.3适应信息技术的更新,引领数字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使社会信息需求跟着发生变化。满足整个社会信息需求,既是图书馆的责任,也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体现。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更替,将为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计算机将朝着多极化、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互联网络将朝着“创新、融合、有序、多边、透明”的方向发展。图书馆也应该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设计和规划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一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形成多元的深度服务链,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和成果,为立法决策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社会教育服务等业务的管理提供更为坚实的技术与资源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二是充分利用手机、数字电视、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通过博客、微博、手机网站等新的传播模式提供全媒体、全时空的服务,从而实现“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图书馆服务泛在化。

各位同仁,综观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一直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体,从古代藏书楼到传统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范围、信息载体的类型、信息用户的数量、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图书馆的组织与结构、信息人员的观念与专业技能、馆际协作范围、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等,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作为图书馆内核的信息资源体系是不变的,以有限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无限的信息需求的图书馆宗旨是不变的,通过对信息资源体系的维护、发展、开发和利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神圣使命是不变的。

认清和把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促进复合型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型,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之举,也是图书馆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需要整个图书馆界集众人之力、百家之长、共建合作。我们作为图书馆员中走在信息时代最前列的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引导、发挥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和引领作用,坚持不懈地促进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发展和应用,建立先进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从而推动整个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孙一钢

2014年11月5日

G250.76

A

1005-8214(2015)03-0001-05

孙一钢(1961-),男,研究馆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兼现代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图书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多篇,研究领域:数字图书馆、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

2014-12-15 [责任编辑]王 岗

猜你喜欢
图书馆数字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答数字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