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飞宇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宋飞宇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校历史较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刚刚起步。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群)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需要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人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能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本科应用型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点,它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开放性。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等要素特定的多样化组合方式。
从教育理念上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强调以知识、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能力发展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体培养目标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群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为重点。
(一)以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构建学科,设置专业(群)
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加强传统优势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要达到办一个专业群、打响一个品牌、振兴一个产业的目的。
(二)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平台,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1.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常态机制。高校要统筹校企合作工作,要与行业、大型企业、各类商会、研究所、当地政府建立深度联系机制,合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定期举行研讨会、行业论坛,地方政府报告会,实现专业群与区域行业、企业紧密互动,彼此支撑的良性循环;要将行业精英、企业高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纳入学校学术委员会、行业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参与学院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工作。并将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作为考量二级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标。
2.多渠道,多形式丰富合作模式,探索“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
要求每个专业群要有行业及多个大型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并将其建成新技术引用平台、教师实习平台、学生实习平台、企业兼职教师来源平台、学生就业平台,同时学院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基地、管理咨询基地、技术开发基地和人才供给基地;学院也可以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形成“厂中校、校中厂”的局面。
3.加大校企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力度
各专业要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实验(实训)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开展质量评价。
组建行业精英班,为相应行业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推进订单培养,学生进校即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并根据企业要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三)制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
1.要建立教学生“做人”的通识教育平台和教学生“做事”的专业教育平台。两者彼此兼容,彼此渗透,让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建立以专业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主要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服务,够用即可。
2.要将第二课堂作为一个独立大课堂来建设,校级层面固定通识类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以及考核标准,二级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第二课堂教育载体及内容,使之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彼此衔接,高度统一。
3.各专业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将人才培养过程融入企业生产、管理、服务流程价值创造过程中,将专业综合实践课、毕业实习、专业见习以及专业核心课的部分实践内容安排在企业中完成。对于技术应用、技能掌握要求较高的专业,要积极建设仿真模拟实训中心,让学生能够在校内完成基本的工程训练、技术技能训练。
4.个性化设计,多样化选择。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的思想。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及职业发展的多样性,通过学分制实施模块化教学,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坚持双证书制度。各专业要将取得职业资格证列入毕业标准中,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
6.推行素质教育。学院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通过公选课让理工、人文社科类专业交叉选修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建立以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各高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核心。要根据行业标准,以技术逻辑重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特别要加大专业课程应用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与设计。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产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深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制订重在提高应用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课程标准。
(二)推进教学模式的转变
1.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推进PBL教学法、CDIO、项目驱动式的学习、项目伴随式学习、案例教学、团队学习、讨论式教学,工学交替等教学方法和理念的采用。
2.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三)加大网络教学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引入与自建精品视频公开课,特别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受众面广的课程微视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推行课程网络考试、网络平台选修课程、公共课网络学习、职业核心课网络学习等方式,并在公共课中试行“翻转课堂”。
1.推进课程考试改革工作。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考试内容向注重能力考核转变。
2.加大应用型教材体系的建设工作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材建设要体现校企合作开发的理念;同时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
(四)深化实践教学建设
1.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课程实验(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2.加大实践基地建设
要建设和扩展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一批跨专业,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并成为学生技术应用、技术研发、创新活动的主阵地。
3.创新创业平台的打造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创新学分,依托科技创新中心,开发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技术应用类型课题的申报。
(2)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师生共同加入项目团队,与企业人员一同开展项目咨询、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研发、技术创新等工作。
(3)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将创业课程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同时对于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打造高质量创业孵化平台,从政策指导、项目开发设计等给予重点帮扶。
4.整合资源,开发项目,拓宽领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为行业企业开展多样化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特殊人群培训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采取培养、引进、外聘、与企业联合实施“双挂”(教师进企业,企业进学校)等措施,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一)实施教师“实习计划”,将一批高学历,又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并明确实习内容,要求每名专业课教师至少联系一家企业,共同参与企业新产品设计、咨询服务、技术研发或成果转化。
(二)要求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必须取得与专业相近的高级职业技术资格。
(三)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实践经验丰富且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总之,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就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体系,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培养市场需要,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编辑 崔立华)
G642.0
A
(2015)01-55-03
2015-03-21
宋飞宇,男,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