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梅
(1.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2.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天津 300074)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出现了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新产品,它们为生活增添了色彩,带来了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们逐步深入生活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0世纪 80年代初,电视机是中国家庭中的奢侈品,留存在 80后记忆深处的一幕是和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电视机带来的视觉和精神冲击。而如今,网络、手机的出现分流了一批电视观众,同时带来了传播业的重新洗牌。本文探讨了新媒体的内涵和在传播业中的发展,以及以此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平台对传统出版业、图书馆的冲击和应对措施。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期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1]
新媒体以其丰富的形式、个性化的展现方式、高覆盖率等特征,在传播领域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 232.6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17.4%,较 2012年同期增长 27.4%。从网站来看,主要网站的月度覆盖人数增长明显,其中网易、淘宝、一淘较上一季度增长超过 10%,新浪、搜狐与凤凰网较上一季度增长超过 7%。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到92.8亿元,环比增长25.1%,有较大幅度回升,同比增长35.3%,与上一季度增幅持平。[1]
在新旧媒体加速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一方面利用新技术手段向新媒体倾斜,开拓扩展新媒体渠道;另一方面加速扩充,以集团化经营模式尽力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而新媒体却有条不紊地发展着自己的开放平台,以开放、整合、优化的“心态”平静地迎接传播业的变革。
新媒体大张旗鼓地冲击而来,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可想而知。期刊、图书馆等知识产业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传统的办刊理念、图书馆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便捷的要求。改变自身模式,建立数字资源平台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对资源整合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资源整合的具体实践,可以将模式分为:基于导航的资源整合、基于OPAC(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资源整合、基于异构统一平台的资源整合3种。这3种方式的整合程度是逐渐深入的。[2]
期刊的数字资源平台一般采用数字资源导航系统。其揭示的内容一般包括刊名、全文、篇名、关键词、学科分类、语种分类、出版商、ISSN、起始年限、期刊详细介绍等信息。例如,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由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出品,通过对国内出版发行的 8,000余种科技期刊、2,600万篇期刊全文进行内容分析和引文分析,为专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文献服务。此外,万方、中国知网等数字化期刊资源平台也为读者搜寻相关文献提供了方便。
一些期刊编辑部为了适应数字化发展,相继建立了自己期刊的数字内容发布平台,包括建立编辑部自己的网页、投审稿系统、专家审稿系统、期刊数据库等。但由于经费和维护管理管理问题,以及人员配置上的不足,导致这些网站或过于雷同,或疏于管理。
如今的图书馆不同于若干年前的图书馆,从管理模式到借阅模式都有了很大的飞跃。这是数字化技术发展带来的优势,在这一变革中,也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与服务意识。
基于 OPAC系统是图书馆众多资源中利用频次较高的,把 OPAC系统整合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现有数字资源的利用率。[2]也有一些应用是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检索引入OPAC中,建立相关的数字资源链接。其实现方法并不困难,即在记录中添加相关字段,录入数字资源的访问地址和获取方式;然后在 Web OPAC 检索结果界面中显示856字段中输入的链接地址,可得到指向页面。
数字平台的建设与推广,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的职能,更高效、更直接地方便了读者,充分诠释了服务至上的理念。同时,这一平台的推广,也使图书馆扩大了社会影响,解决了经费不足等问题。
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新媒体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成为一个必要的,不容忽视的课题。在期刊、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后,在给读者、检索者带来更大便利之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对新媒体发展的认识不足,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目前传统媒体行业也在积极探索网络和无线通讯传播技术,努力实现新闻媒体向多元化、综合性的转变,但仍然是以传统媒体的思维办报、办电视、办广播,仅仅是把网络、手机当成既有内容传播的工具和渠道,没有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读者阅读个性化的趋势,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手机终端技术对传媒业的巨大改变。因此,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分析利弊,看清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媒体的紧迫感,加快发展新媒体。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的冲击,虽然传统媒体应运建立了各自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但思维定势仍然影响着管理者或者信息发布者,导致新媒体的时效优势、个性优势难以显现。同时,一些平台、网站缺乏采、编人员和技术力量,网络媒体的直播、图文、音视频等优势宣传方式得不到充分利用,媒体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
一些地区缺少网络和新媒体建设方面的总体规划,新媒体发展无资金、人才、技术保障。地区各机构虽然都在积极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打造新媒体,但总体投入不足。如一些偏远地区唯一的网络新闻平台,无自已的服务器,无办公经费,自聘人员办网,这与新媒体发展极不相符,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一些单位、机构积极投身新媒体的浪潮,但建设的资源平台毫无自身特色,模块、功能雷同,信息发布延迟,不能体现新媒体的特色与优势。此外,人力资源的短缺也导致维护无专人,发布无专人,管理无专人。很多平台建成后无人打理,成为死气沉沉的“新媒体成果”。由此造成了资源和经费的浪费。
在新媒体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包括新媒体数字资源的重复和缺损、原创信息少、知识产权合法化、引进趋同化、信息量不够、更新不及时、与现实需求相距甚远等,都需要注意与防范。[3]
目前,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资源纷繁复杂、真假难辨,需要精心梳理、一一甄别,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和真伪。这就对数字资源平台的信息发布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水平,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同时,我们也需要以此为标准要求新媒体建设的团队成员对于新兴事物,既要保持热情,又要谨慎,从而推动新媒体数字资源平台更好更快的发展。
新媒体数字资源平台建设,不仅包括专题数据库的建设,还包含后期管理,比如数据更新、设备维修、互动服务等。[3]由于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平台的建设投入和产出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平衡。因此,前期有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意味着后期管理组织情况,以及管理的效果。有些领导盲目追求利润、盈利等,一旦平台短时间内没有达到预期设想,就产生搁置乃至放弃的心理,如此一来,平台的建设很难达到成功,影响力更难以实现。
习总书记强调,新媒体建设要有“兴利除弊”的媒介素养,有“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上,也体现在内容上。既然我们开发了新媒体数字资源平台,那么在技术表现形式上就要体现新媒体的特点,视频、音频一定要丰富。要及时提升网站建设技术,使及时的互动和交流成为可能,以实现网站内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地区各媒体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自觉把新媒体平台建设作为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新媒体建设和改革创新,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序、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内在活力,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新兴媒体的整体水平。
新媒体是传播业发展的方向,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关系到运用信息资源的方方面面,它们建设的是否贴近需求,能否体现时代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未来,新媒体数字资源平台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以丰富它的内涵。■
[1]新媒体内涵[EB/OL].http://baike.so.com/doc/ 5389242- 5625822.html.
[2]王淑娟.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的优化研究[J].情报探索,2011(3):64-65,66.
[3]陈海燕.新媒体艺术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构想——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美与时代,2013(9):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