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稳
(福建省科技厅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福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李小稳
(福建省科技厅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福建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如闽台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及科技推广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同时分析了福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福建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福建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
进入21世纪,世界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精致、节能、高效、绿色、环保、有机、安全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逐渐代替粗放、耗能、低效、污染、高残留、不安全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因此,2001年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等五部委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工作。这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带动农民致富就业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推广作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农业的多样性资源丰富,多样性农业特点突出,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1]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建省的农业科技园区如何才能实现总书记所提出的“新潜力、新途径、新突破、新成效、新步伐”的发展要求呢?笔者认为,福建省已有的漳州、厦门同安、宁德、泉州四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应该与时俱进、先行先试,走出一条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为福建省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1福建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特点
“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2]在经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分析之后,笔者发现目前福建省的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科技园区”)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方面,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宝岛台湾仅一水之隔,无论在地理、气候,还是在语言、文化等方面都与台湾地区相同或相通。因此,国家很多对台的优惠政策都能够惠及福建。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从粗放型向精致型、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生存型向观光休闲型转变,台湾农业在技术水平、专业化程度及经营理念等方面均领先于大陆。在这种情况下,福建科技园区成为吸引台湾投资、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学习台湾先进农业生产与管理经验的重要渠道。具体而言,第一,漳州科技园区就是在“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建成后,该科技园区成功举办了闽台花博会暨农业科技论坛,创建了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兴建了天福茶博物院和茶学院,并已引进钜宝、杰腾、天福等68家台资农企,引进565个优良品种和61项先进技术,示范推广225项先进技术[3]。第二,厦门同安科技园区在建设之初就将重点着眼于闽台农业的合作与交流,其目的是对接台湾的精品农业与高附加值农业。自2010年批准建设以来,该科技园区引入台湾农企160多家,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已入驻商户34家,并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开设有6个分中心。同时,还加强种子种苗产业、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三对接”,引进台湾蔬菜、水果新品种300多个,推广面积32.6万亩[4]。第三,泉州科技园区的果蔬核心区设有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20个,其中台湾名特优园艺作物39种90个品种,台湾农业新技术11项,通过引进集成创新技术选育蔬菜、龙眼新品种6个[5]。第四,截止到2014年4月,宁德科技园区一共引进台农企业43家,其中种植产业21家、养殖产业15家、农副产品加工业7家,实际到资5000多万美元,2013年产值1.8亿元人民币[6]。
福建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有平原、山区和丘陵等;且福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以厦门、泉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也有以南平、宁德为代表的西北山区欠发达地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经济的不平衡性造成了福建省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基础、自身优势等方面上的各不相同。因此,福建省的4个科技园区在建设、运行过程中注重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与品牌。第一,漳州科技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闽台农业合作交流的契机,并充分利用了海外华人华侨的资金与人脉。该园区拟投资18亿元建设面积约333 hm2的兰花园,重点推进水仙花研发与推广中心,投资1.5亿元建设海峡花卉集散中心,拟投资10亿元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建立漳台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茶叶提取物基地等,引进花果茶等新品种412个、新技术82项,积极建设以花卉、亚热带水果、茶叶为主的科技园[3]。第二,厦门科技园区充分利用其工业发达的优势,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充分利用厦门银祥、惠尔康、银鹭、古龙食品、中盛粮油等知名农业企业“建成食品工业园、优质龙眼及茶叶生产与深加工、高效蔬菜生产、生态养殖畜禽和休闲农业5个产业示范区和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7]第三,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水产等是泉州特色农产品。泉州科技园根据其比较突出的优势产业,规划设置了以安溪为核心的茶叶园,以泉州现代农业科技园为核心的果蔬园和以石狮为核心的海洋生物园,着力发展果蔬、茶叶、海洋生物等特色产业。第四,宁德科技园区充分利用其毗邻海洋、海产品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这一主导产业,其主导产品如大黄鱼、海带、坛紫菜、鲈鱼、鲍鱼、二都蚶、太平洋牡蛎等水产品蜚声海内外。该园区立足于闽台合作及海峡西岸“环三”区域区位和海洋产业基础优势,重点推进现代海水养殖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及配套服务、海洋生物医药、渔业装备、滨海旅游与海洋文化等6大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
1.3.1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福建省4个国家科技园区深知单凭地方政府、企业、农民,以及中介组织的力量不可能完成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制及新设施的研发与应用,因而必须充分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利用其科技资源,进行联合攻关,才能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平台。第一,以漳浦科技园区为例,漳州市政府联合福建农林大学,将研究生工作站设在园区内,以开展相关的科技研究与试验,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同时,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利用。第二,厦门科技园区不但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科技合作,还与以色列国家农业研究开发总院(ARO)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第三,泉州科技园区与台湾地区4所知名农业大学、3个改良场、21个企业、50多名专家教授密切合作,接待台湾专家50多批次、近600人次,并构建了泉台果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台湾6个农业院校及企业加盟、入驻中心企业5个、农民合作社2个、常驻台湾专家2名[5]。
1.3.2引进农业科技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要想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示范区就必须要有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农业技术人才。因此,福建省4个国家科技园区先后都制定出台了关于科技人才的户口、子女入学、住房、医疗保险、配偶安置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完善了科技人才的创新奖励、知识产权的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政策,着力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制度氛围,为海内外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供政策支持。截止到2014年底,福建省4个国家科技园区拥有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分别为:厦门1247人、漳州668人、泉州508人及宁德466人。
1.3.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福建省4个国家科技园区均以农业、渔业、海洋生物加工业、农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科技项目的培植和申报为切入点,加速对这些特色、优势行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制等进行源头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截至目前为止,漳州科技园区已承担国家级项目23项、省市级科技项目130多项;厦门科技园区于2014年申报1项国家重点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富民强县项目、7项市级科技项目和9项区级科技项目。泉州科技园区的果树园建立了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先后承担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9个。
1.3.4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在现代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成果应用、示范、辐射和推广的平台、渠道与重要推手。福建省4个国家科技园区积极制定了相关的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的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研发企业或机构入驻园区,运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创新,尤其是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园区农业科技发展。第一,泉州科技园区吸引聚集农业龙头企业、生态休闲农业投资企业以及相关产业服务企业30家,培育8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企业及10个以上国内知名品牌。其中,依靠华宝海洋生物化工和华宝明祥食品等一批海洋生物科技创新型企业而建成的海洋生物园,已初步形成了一条集船舶制造、远洋捕捞、海洋食品加工、水产品交易、海洋生物制药等较为完整的海洋生物产业链。第二,厦门同安科技园区已聚集银祥集团、古龙食品、中盛粮油等知名农业企业270家。其中,农业龙头企业拥有13个中国驰名商标,29个福建名牌产品,31个福建省著名商标。银鹭集团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获评2013全国“质量标杆”,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食品(罐头饮料类)企业;银鹭集团销售规模排名全省农业龙头百强企业首位,实现利润排名第二位;银鹭集团的“牛奶花生乳化稳定剂及其制备方法”还荣获首届厦门市专利奖三等奖。中盛集团获授“厦门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银祥集团的“猪肉及制品中兽药和违禁添加剂等有害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宁德科技园区“已进驻30多家龙头企业,拥有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2个;国家级原良种场2家,国家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1家(在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著名商标20个,无公害产品58个。其中,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不仅荣获福建省专利奖三等奖、第二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晋级决赛资格,还被评为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福建省创新型企业。”[8]第四,漳州科技园区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研发新品种(系)36个,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60多项。
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目的就是引领农业发展方向、示范农业新技术、辐射带动农民走高质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实现增产增收。而达到此目的的基础,就是必须注重园区的辐射影响,大力进行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服务工作。第一,漳州科技园区积极做好科技特派员、科技带动人的培训工作,推行把农业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家中,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一同发家致富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截止到2014年4月底,该园区共有130多家花卉企业,3000多户种植大户,5万多从业人员;种植花卉面积多达0.533万hm2,花卉年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收入2000多万美元。第二,宁德科技园区带动科技示范户280家,为当地农渔民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示范带动了周边十几万名育苗户、养殖户、加工户等农渔民开展优质苗种培育、健康养殖和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第三,泉州科技园区中的茶叶园培育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福建八马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发展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956个。2013年,安溪县现有茶园4万hm2,茶产量6.8万t(其中出口日本、欧盟、东南亚等国家1.6万t),涉茶产业总产值115亿元,涉茶产业80多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2125元(其中来自茶业收入6790元)。铁观音乌龙茶品牌价值高达54.34亿元[5]。第四,厦门科技园区基本形成了以科技带企业、企业带园区、园区带农户的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园区内共有农业合作社268家,推动种、养、加等产业的全面发展。其于2014年被科技部等6家相关政府机构联合授予“国家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基地”称号。201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厦门科技园区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249元,比核心区所在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2%,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2元,比示范区所在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4%[9]。
2福建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4个国家科技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既有一些相同的做法与经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甚至阻碍科技园区的良性运作及可持续发展。
科技园区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征地拆迁、运行管理、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技术研发、良种培育、示范推广等各个环节均需要资金支持,否则就会陷入停滞,甚至功亏一篑。从目前来看,福建省4个国家级科技园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渠道单一,依赖性强,导致各园区的建设进展情况较慢。科技园区的建设与运转需要大批量的资金支持,个人或者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投资,更何况农业具有投资大、收益低、见效慢等特点,因而社会资金通常不愿投向农业领域。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筹集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基金、如何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多元的融资结构、如何保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转资金的充足、如何保障农业科技的研发经费等问题亟待研究与谋划解决。
没有技术创新的园区不能被称之为科技园区。因此,技术创新是科技园区的根本。据课题组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2011—2013年,宁德科技园区解决关键技术65项,授予专利142项,拥有优良品种16个、先进技术3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1项;漳州科技园区解决关键技术43项,授予专利56项,拥有新品种53项、新技术20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项;厦门同安科技园区授予专利177项,拥有新品种3个、新技术4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项;而泉州科技园区由于所跨区域较广,界限不是十分清晰,龙头企业的科技成果无法区分,所以没有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但通过对以上三个科技园区的科研成果的统计结果也能看出,福建省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园区采用的是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而原始创新基础则较为薄弱;在授予专利方面也多为实用型、外观设计等方面的专利,发明专利较少;同时,具有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数量也较少,福建省的四个科技园区的研发机构平台数依次为漳州24个、厦门同安14个、宁德12个、泉州4个,而校企共建机构、创新平台、创新技术联盟等数量也不够多,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创新作用。
一切的科技创新都来源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科技园区的大脑。与其他省份的农业科技园区相比,福建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科技人才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总体数量偏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数量更少;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老化等现象严重;三是农技推广人员不足,尤其是能够吃苦耐劳、扎根农村的人更少;四是高级农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如何给予他们合理的薪酬待遇以保障既能将其引进来又能留得住他们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五是农业科技园区在吸引科技人员进区创业、吸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成果上尚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有的园区虽然已与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专家进行合作,但往往联系不够紧密、沟通不够及时,这些专家很少向园区提供技术信息或交流科研院所研发的新科技成果,使得相互之间的这种合作最终流于形式,并无取得实际效果。
3促进福建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对策
福建与台湾有着深厚的“五缘”渊源,而这也是福建在对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中的五项先天优势。第一,在建设福建省农业科技园区的过程中应继续利用好台湾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农业良种,结合4个科技园区所在市县的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立具有鲜明园区特色的网上培训、推广和销售平台(例如,漳州科技园区建立了针对花卉的“水仙花乡”和针对农副产品的“悦农庄”2个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建设出集闽台农业合作、先进技术、优良品种于一体的高质高效的农业科技园区。第二,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立足福建省区域资源优势,以发展本地瓜果蔬菜、粮食加工、海洋生物、海产品的养殖与加工等主导优势产业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优质特色品牌为重点,逐渐吸引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教学科研单位和超大集团等相关企业入驻并参与园区发展,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协调国内外的科研力量进行重大项目的攻关以及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形成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通过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的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技术体系,逐步培育起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群,形成在国际上有相当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10]在科技园区的资金筹措问题上,第一,必须深化资金投融资体制,摆脱园区对政府投入的过分依赖,在政府资金扶持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第三方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形成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局面。第二,增加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贷款规模,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分担一定的风险,建立由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担风险的利益机制。第三,引导科技园区内的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与广度,建立健全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生产、分红的农民产权制度。此外,对于园区中的重大项目,可以以政府投资为主。第四,应降低入园企业的门槛,通过实行各种相关鼓励政策,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积极进行科技合作,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像厦门科技园区一样吸引海外资金与技术,不断学习国外先进农业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加快福建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叠加,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新不是突然顿悟,而是一个由资金、技术、平台、人才、积累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创新基础薄弱、创新人才不足、创新平台不够、创新氛围不浓、创新合作不够紧密、原始创新能力欠缺之时,应大力引进海内外的优良品种、领先技术、科学管理和先进工艺,走“跟随”、“模仿”之路,不要急于超越,慢慢学习、慢慢积累,不断完善科技园区的创新硬件,逐步培养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积极招徕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为从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做准备、打基础。
科技园区的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需要大量的懂管理、善经营、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第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农业科技人才在薪水、职称、家庭、孩子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营造宽松、民主、容忍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生活的体制与机制。第二,利用现有的农业大专院校为农业科技园区培养涉及生物技术、设施农业、农业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农业科技园区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第三,产学研结合是农业科技转化的关键措施,也是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应鼓励农业科技园区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授、研究员;资助农业科研院校的学生到园区进行生产实习、课题研究、实用技术研究开发等,为园区注入科技活力,培养优秀人才;带着实际问题,真心实意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不搞虚的、不搞花架子、不搞政绩工程,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源的科研条件、科研力量和创新能力为园区的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N]. 福建日报,2014-11-18(01).
[2]科技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EB/OL]. (2001-07-06). 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01/200512/t20051214_55014.htm.
[3]福建省科技厅.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 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EB/OL]. (2014-04-28). http://www.fjkjt.gov.cn/zxft/zxft_edit_201513.html.
[4]许瑞庆,吕放动,杨瑞铭,等.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 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EB/OL]. (2014-12-22). http://www.fjkx.org/News.aspx?ID=24964.
[5]李朝灿. 泉州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调研报告[EB/OL]. (2014-07-16). http://www.qzslkx.com/News/jyxc/DetailPage/?Id=174.
[6]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宁台农业合作调研组.关于宁台农业合作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http://www.fjndrd.cn/sjts/dyhd/201403/470013.html,2014-03-29.
[7]厦门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课题组. 发展厦门都市现代农业的对策研究[EB/OL]. http://www.xmkx.org.cn/html/2014/12/22/2014122203584378281.html.
[8]苏晶晶. 宁德市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农业“含金量”[EB/OL].(2015-01-19). http://nd.fjsen.com/2015-01/19/content_15567740.htm.
[9]厦门农业局. 厦门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助力农民增收创收[EB/OL]. (2012-12-18). http://www.fjagri.gov.cn/html/nyxw/xxlb/xm/2012/12/18/99448.html.
[10]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为什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N]. 光明日报,2013-11-30(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Fujian
LI Xiao-wen
(ResearchCenterofScience&TechnologyDevelopment,FujianProvincialDepartment
ofScience&Technology,Fujian,Fuzhou35000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Fujian dur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which included cooperating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speeding u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c. Meanwhile,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Fujian’s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ere analyzed.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specifically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s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Key words:Fuji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37-5617(2015)06-0091-06
中图分类号:F323.3;F327
doi:10.16006/j.cnki.twnt.2015.06.018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4R0105)
作者简介:李小稳(1971-),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福建科技与经济. E-mail:amber1@yeah.net
收稿日期:20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