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冬 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 新闻系,北京 102488)
角色与表达:记者微博使用中的冲突研究
张 冬 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 新闻系,北京 102488)
记者是新闻传播实践的主体,可以被视为媒体运作的核心环节,其职业特征与微博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这种天然而成、无法剥离的联系背后,微博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调适的冲突,主要包括记者在微博使用时的角色想象与身份建构的冲突、记者微博表达与媒体表达的冲突,这两对冲突是记者中微博使用的核心议题,值得更为深入的学理探讨。
记者微博;角色想象;身份建构;微博表达;媒体表达
本节文献回顾主要就关涉记者微博角色与权益的既有研究作简单述评,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作简要界定。
首先是关涉记者微博使用中冲突状态有所呈现的研究,这类研究并不鲜见,且多散见于一些期刊文献,目前尚无专著对此进行学理探讨。如有研究认为“微博记者”是网络媒体环境下成长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微环境”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有“舆论的引导者”、“信息的延伸器”、“消息的把关人”等三种。[1] (P52)也有观点认为记者在微博平台上承担了五种主要的社会角色。[2] (P60)这些研究大多支持记者角色因微博而得到强化的说法。其次,需要考察涉及记者微博使用中角色与权益冲突的探讨。如有论者称新闻媒体“全面拥抱微博”,却忽略新旧媒体的差异,尤其是在传播观念上存在差别,这种情况带来了新闻工作者在公众知情权与媒体利益、个人表达权益与职业伦理之间的两难困境。详述之,这种两难的困境表现为媒介组织对新闻工作者开设、使用微博所持态度差异、公民身份和职业身份的身份混淆、个性表达和专业表达的方式差别、原创新闻与转载新闻的内容选择、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的位阶次序以及透明化和神秘化的反思等。[3](P32)支持这一观点的论述比较多见,如有论者称记者微博使用中可能遭遇的三种角色冲突,促使记者陷入角色混乱的困境。[4](P57)有个别研究者将记者微博使用中的职业身份混淆问题视为新闻记者陷入职业伦理困惑的重要原因。[5](P118)
关涉记者微博使用中权益的既有研究多注重为记者使用微博提供建议或是为管理者建言规范举措。值得关注的是关于记者微博表达边界的探讨。有研究者提出厘清记者微博的诸属性是解决记者使用微博中各种问题的基础,并认为记者在享受微博运营商为其微博加“V”认证的优先权时,当时刻保持反思并审慎地进行表达。[6](P96)也有研究认为记者使用微博应当注意平衡三种关系:个人身份和职业身份、媒体利益和公共利益、言论自由和言论责任。[7](P46)有论者认为对记者在微博上的言论边界进行界定是可行的,但是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力、内容与身份三个因素的影响;在微博环境下,传统媒体组织应摒弃围堵的办法,转而采用疏导之策,媒体组织不可能占有记者的全部智力成果,也无必要如此行事;媒体组织应努力让记者对供职媒体产生并持续性的保持认同和归属感,并力争将微博发展成为记者开展工作的辅助工具。[8](P46)有研究者认为应将记者微博的议题限定为公共表达范围之内,记者的微博表态应与其供职媒体的态度一致。[4](P59)有研究者对微博使用中的法律边界进行界定,这对研究记者微博也有咨鉴意义,主要包括:“不得侵犯其他法律主体的名誉权、隐私权、商业秘密”以及“不能损害公共利益”等。[9](P75)针对记者微博的究责研究也时有所见,如有研究归纳了问责记者微博的三原则:“尊重记者言论自由的权利”、“细化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公共利益优先”。[10](P76)
目前看来,记者微博使用中的冲突研究主要体现在记者媒体角色与微博角色的差别以及记者微博表达与媒体表达之间的冲突两个方面。以上文献的共识在于对记者微博使用中角色与身份的冲突的体认,并对微博表达与媒体表达间的权益冲突进行了探讨。尽管有少量的研究开始针对此两对冲突进行系统的阐述,并试图在这两对冲突与记者的行为、行动之间建立某种勾连,但研究仍稍显局促。本文的讨论将在借鉴和参考上述文献的基础上展开,力求在论述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方面有所推进。
同时,本文还应对所涉一关键概念做出界定。本文所界定的“冲突”(conflict),乃是“心理冲突”的简称,它属于心理困境的一种。尽管不同学科对“冲突”有着不同的界定,[11](P98)依旧有研究者试图对冲突的本质内涵做出归纳:一是冲突主体多样性,可以是组织,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人;二是冲突是主体的不同取向或不同主体对特定客体的态度、意见和行为分歧;三是冲突具有过程属性;四是冲突各方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12](P62)
(一)记者微博使用中的角色想象
“角色”(role),这一词汇源于戏剧,用以指代戏剧演员饰演的人物。米德(G. H. Mead)首先使用“角色”概念来解释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身份和行为。在社会学的论域中,角色被定义为“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社会限度的特征和期望的集合体”。比德尔(B.J.Biddle)用三合体的概念来阐释“角色”一词:模式化和特征化的社会行为、预设的角色和认同以及行为期待。[13](P1)
新闻传播学中,与“角色”相关的重要研究是欧文·戈夫曼(E. Goffman)的“情景论”。戈夫曼认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戏剧有着某种相似性:社会是一个舞台,在舞台上不同的情形下,个体分饰着不同的角色,其他人则可以被视为观众;人们依赖对其所处环境的不断了解,以更好的“表演”自己的言行举止。戈夫曼将人们在某种环境中的表现分为两种:“在前台的行为”(onstage behavior)和“在后台的行为”(backstage behavior);前者可以被视为一种“表演”,后者则是行为主体根据其他人的反馈进行的反思和调适。[14](P179)乔舒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提出以“情景”为切入点考察媒介社会影响。梅罗维茨称其媒介情景理论是戈夫曼的情景理论与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糅合。媒介情景理论将“情景”视为信息系统,媒介是“情景”的关键要素;他认为,媒介变迁必然引发社会环境变化;同时,媒介情景理论坚信每种独特的行为对应独特的情景;梅罗维茨还认同电子媒介普及带来社会情景范式的新转变。[14](P181)从这些奠基性的研究出发,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角色”一词的内涵:角色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密切相关;角色可以被视为一整套行为规范和模式的集合体;角色代指的规范和模式是社会赋予的;角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角色具有动态性和兼容性。
记者的微博角色可被定义为记者使用微博所呈现出的形象,“记者的微博角色”这一组合词语隐含了两层含义:其一,记者的微博使用是一个基于其职业身份的自身形象呈现和建构的过程;其二,社会中的其他人群也对记者使用微博的行为进行了若干预设和想象。从对“角色”一词的界定出发,“记者角色”可以被视为人们从事记者这一职业所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它蕴含了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若干预设,即记者微博使用中的角色想象。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微博平台的物理传播特征不仅带给职业记者在新闻实践中的便利,也可能带来深层次职业角色上的困惑与冲突。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职业的新闻记者传统角色演变为“内容甄别者”、“‘快餐’制造者”和“意义解读者”。[15](P32)
记者的微博使用与普通微博用户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无论是微博使用的频率,还是微博内容,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推进了记者微博对其职业身份和角色的建构,反过来这种想象进一步刺激了记者微博使用中职业特征更为明显的呈现。同时,对于其本身从事的职业以及其他本职业的人士或圈子,记者微博可能会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思和评判,这种反思和评判可以被视为其对自身职业归属的认知,进一步影响着记者的新闻实践和微博使用行为。
(二)记者的媒体身份建构
媒体身份是一种拟仿,媒体的反思中介是人;同时,媒体需要“人”这个转化中枢来实现与社会的有效关联。因此对媒体身份的研究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16](P195)
通过对“身份”(Identity)和“角色丛”两概念的详细阐释,研究者归纳了我国媒体的若干身份危机症状:“缺乏认同”、“失语”、“焦虑”、“弱智”以及“功能性飞行”等,身份不仅仅是固态的某种东西,更是被“设计”和被“建构”的;同时,身份与权力相关联,原因在于身份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身份也是“常”与“变”的统一体;[17](P214)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一种平衡的媒体身份状态的要求。平衡的媒体身份要求定位准确、能够融合“他”“我”并兼顾媒介批评和媒介素养教育。[18](35)论者还曾进一步阐释了媒体的基本角色和功能角色以及其背后的媒体自我认同的某种倾向,认为媒体身份即角色加自我认同,亦即“其所是”和“是其所是的意识”。[19](P36)
媒介具有多重属性,其中被大家广泛、普遍认可的媒体身份包括:政府“喉舌”、“社会公器”、“经营主体”以及“传播角色”等。[19](P24)纯粹学理意义上的研究也将记者职业特殊性描述为“身份意义”、“行业符号意义”和“社会互动意义”。[20](P14)也有研究认为:记者角色的要点在于“环境监测”,传媒的其它职能诸如“适应环境”、“社会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娱乐”等则主要由传媒的整体性运作来体现。[21](P11)动态地来考察中国职业记者“角色变迁”的过程和趋势,其间涉及“宣传者”、“参与者”、“盈利者”与“观察者”四种职业角色,中国记者不仅杂糅扮演着上述四种角色,而且会根据情况进行调整。[22](P61)从根源上讲,记者职业角色与政治体制、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密不可分,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民众及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这一职业的定位,具体说来包括“政治宣传者”、“专业主义”和“媒体职工”三种角色定位。[23](P70)笔者则将这些研究简单归纳为:职业身份——信息传递者;社会赋予之身份——宣传者;自身角色想象——专业主义者三种。同样,笔者认为,无论是记者的职务行为,还是其微博使用这类略显私人化的举动,记者都是在不同角色、身份的融合与冲突中进行着调适与转换。作为一种职业身份,记者自然扮演着与其他人不同的角色。
(三)记者微博角色想象与媒体身份的冲突
记者微博使用中的职业特征决定了记者微博使用中冲突的可能性,主要包括记者微博角色和媒体身份、记者微博表达和媒体表达之间的冲突。记者微博角色和媒体身份的冲突,大致可以称为记者微博使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困境,概出自记者微博角色建构与媒体身份之冲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记者微博使用中的角色自我建构与媒体身份。
记者微博使用中的角色建构可以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理解。主动是指记者通过微博使用进行职业角色、身份或形象的建构与呈现,指记者发布微博、转发微博、发表评论等主动性的行为。记者微博使用中的形象建构行为一般受到记者对其自身形象的想象的影响。而这种想象如果与媒体的表达或态度不协调、不适应甚至相悖逆,记者在微博角色的主动建构中就容易与其媒体身份产生冲突。
第二,记者微博使用中的角色被动建构与媒体身份。
在主动进行角色与形象的想象和建构的同时,记者微博角色也在被动理解中被建构。记者微博角色的被动建构可以被理解为粉丝和博主意义互动的结果,是微博的粉丝在记者微博内容呈现基础上的主观理解,而这种被动的角色建构也更容易与其媒体身份产生冲突。
微博的使用,是意义传递的过程,尤其是粉丝关注博主的微博。意义从被生产出来到被传递给受众或微博的粉丝,经历了一个编码、信息传递和解码的过程,除却信息传递过程中墒值、冗余的存在。针对特定表达,个体在意义理解上的差别也不容忽视。因此,博主欲传达的意义要想完全被粉丝所理解并接收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综合而言,媒体身份与记者的角色密不可分,记者角色与媒体身份互动、互补、互彰、互显。具体而言,媒体身份很大程度上由记者的角色活动来体现,而记者角色的展现、记者职能的完成也有赖于媒体整体运作的支持。记者的微博角色与媒体身份大概有以下几种关系:服从、反抗、模糊。记者的微博角色,实质上是进入新媒体时代的记者角色的新发展,或者说,记者在微博平台上的角色是其现实中本职角色的延续,而记者微博角色和媒体身份的冲突一方面既可以被视为冲突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延续,也可以被视为记者微博对已有的角色和媒体身份冲突的某种反思和解构。
(一)表达与记者的微博表达
“表达”(expression),也可以被称为“表示”,即思想、感情和意见的被呈现状态和过程。这样理解“表达”一词,既包涵 “表达”的内容,也含有“表达”的手段与形式,即“表达”需借助一定的物理手段,手段的多样性决定了表达方式的多样性。[24](P56)从这个角度讲,“表达”一词可被视为一个兼具动态和静态涵义的概念。手段和内容可以被视为“表达”的核心。“表达”不仅包括微观层面上的诸种表达行为(方式),如言论、著述、出版等具体的行为,还包括一些较为激烈的意见表达方式,如示威、游行等。同时,一些政党性活动同样可以被纳入到“表达”的范畴之中。
记者的微博表达包括明示的事实呈现与意见表示以及隐秘的私信往来,它是记者发布微博、转发微博、发布评论以及私信交流等复合行为。微观层面看,媒体人使用微博的动因主要有:“晒”的自由、发泄渠道、角色尝试和便利新闻实践活动。宏观上讲,中国的微博场域呈一种交织的状态,其间“个人诱惑”、“权力控制”与“组织利益”杂糅,记者的微博使用是一种对话语边界试探;而组织与新闻记者个人则是“隐形合作”和“后台控制”两种关系的糅合;甚至,记者微博的使用行为有时来自组织的授意。在中国情景中,相较专业主义理念,“职业抗争”成为中国记者微博表达更为有效的话语策略。[25](P60)
(二)记者的媒体表达/媒体发稿
“媒体表达”是赋予媒体一种人格。媒体表达可以被简单地界定为媒体对事实和意见的展现。同时,因为媒体是文化载体,媒体并不是简单的传达某些固定的东西,而是以其特有的表达与社会系统融为一体。[26](P124)
记者的媒体表达是大众媒体呈现的其属下记者所关注与传播的事实、意见。影响记者媒体表达有多重因素。大众媒体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形式,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制度化保证就是“把关人”制度。“把关人”主要关涉新闻信息的筛选,他们不仅仅要保证新闻事实的真实与意见的平衡,还要考虑受众在阅览上述信息时的心理感受。除去事先约定或关于其呈现内容不代表该媒体的态度的声明,一般情况下,大众媒体的事实呈现和意见表达是一种负载组织集体责任的行为。记者的媒体表达,如记者的文稿、视频和音频作品,出于对保护和维系其供职媒体公信力的考虑,一般不太可能与所属媒体的意见相违逆,同时,这种表达会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的制约。简言之,记者的媒体表达超越了记者个体表达,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组织和群体表达的属性。如果再对记者的媒体表达进行追溯,还可以从利益划分和利益代言的角度进行阐释。
(三)记者微博表达与媒体表达的冲突
记者的微博表达与媒体表达的关系(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进行考察:
第一,媒体表达内容源自微博。
此种情况可以被纳入微博影响传统的新闻生产范畴。有观点认为记者微博通过三个方面影响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消息来源”、“生产机制”和“行业互动”。[27](P46)
这种情况下,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微博著作权。有研究者主张具有较高独创性和思想性的微博应被认定具有版权,可以被纳入法律保护范畴;侵犯微博著作权的诸种行为主要包括:抄袭和不当转载。[28](P156)也有论者提出认定侵犯微博著作权的四要件:“侵权行为切实存在”、“侵权行为导致损害结果”、“行为和结果的因果联系”和“侵权人行为过错”。[29](P256)如果记者所供职媒体的表达内容源自其下属记者的微博,那么就不存在媒体侵犯记者微博著作权的问题。如果媒体表达内容源自其他媒体记者的微博,并且该微博的内容符合著作权的版权认定,那么就不排除媒体表达侵犯记者微博著作权的可能。
第二,记者微博表达内容源自其供职媒体。
记者微博表达的内容源自其所属媒体,这基本上属于转发的范畴,形式主要包括记者微博中转发媒体内容的导读,提供媒体内容的网页链接或长微博直接转发等形式。
与记者微博使用中发布博文不同,其转发的媒体表达内容,尤其是媒体关于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的明确告知,是媒体对自己所享有的著作权的宣示。记者微博表达当严格遵循法律要求,不得转发媒体内容中受到著作权保护未经允许不能转发或发表的内容。技术进步使微博不再局限于140个字的限制,如“新浪长微博”等。突破字数限制,也就意味着记者微博复制、转发媒体长篇内容成为可能。记者毫无顾忌地转发媒体中的内容就可能侵害媒体作品的著作权。
如果媒体内容为媒体默许可以在网络公开传播之内容,或者可以被纳入合理使用的范围,记者微博对其进行转发可以被视为一种推动内容网络扩散的助力。这种情况也可以被视为记者微博对其供职媒体的推荐与宣传;记者微博传递的事实信息应当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在微博转述之时注重再次核实;同时,记者对微博所转述之内容的争议性应当也有所考虑。总之,记者在转发内容时需承担与其注意能力相匹配的注意义务。
第三,记者微博的意见态度与其所属媒体的意见态度。
意见和态度可以分为两种:其一,记者微博和媒体所呈现出的对具体事物的评判;其二,在对具体事物价值判断基础上呈现的基本价值判断。
前文已有较短的内容涉及记者微博意见态度和媒体态度关系。不同的媒体组织对其员工开设微博的态度各异。无论媒体组织持“软控制”、“暧昧”的态度还是“隐形合作”、“默契放行”的做法,记者都与其供职的媒体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中国,记者微博往往服从“组织”的利益,即便是专业主义的新闻理念也不能改变这一现实。[30](P63)
尽管如此,为保证研究的严谨,如前文划分记者角色和媒体身份类似,本文同样将记者微博的意见态度与媒体所持态度的关系划分为三种:一致、违逆和“漂离”。记者微博意见态度与媒体所持态度一致可以视为记者对其媒体态度的支持和强化。反言之,与媒体所持态度一致,有助于记者微博在媒体组织可能持有的“软控制”态势下得以生存。与媒体所持态度和意见的违逆则可能有着多种原因,这或与组织整体有关,如记者对组织规则缺乏认同,或是对组织压力的反抗;也可能是与组织中的某些或某个成员有关,如与某位记者、编辑相处不够融洽。记者微博的态度意见与媒体意见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可以是记者微博呈现的意见和态度与媒体态度和意见疏离,甚至在内容上无关,从而导致无从判断记者微博和媒体意见、态度的关系。
综上,记者微博表达和媒体表达的冲突源于两者之间事实、意见或态度呈现上的差异。总体而言,记者微博与媒体态度和意见中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群体压力、个人体验都是其影响因素。
而就记者的微博表达和媒体表达而言,其中蕴含了一种在限制中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内在要求一种平衡状态的实现,要求记者微博和媒体表达之间的一种良性的互动,而微博使用者——记者的社会属性更是不可被忽视,记者的微博表达和媒体表达之间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复杂影响而蕴含着多重的冲突可能性。
记者的媒体身份具有组织属性,是一种制度、传统和公众赋予的权益,记者的微博角色是记者在微博使用中呈现的自身角色想象和建构,二者的冲突源自记者微博的私人属性和其组织身份的不相调适。记者的微博表达首先是一种私人行为,记者微博因为其职业身份的特殊性而获得关注,获得某种优先权,可以说,记者微博因为明示了其身份而获取了“话语权利”,因为获取了这种“权利”而具有了某种公共属性。同时,记者还是媒介组织的成员,因新闻从业者与信息的特殊关系,记者的微博表达具有了普通微博用户所不具有的职业特征与特殊属性。
记者微博使用中的角色和媒体身份冲突、微博表达和媒体表达的冲突,可以视为记者个体对组织压力以及更为宏观层面上之新闻体制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体现在记者微博的使用的整个过程之中。如何在实践中以更为柔和且合理的治理手段来规避冲突,营造更为融洽的互动关系,在学理上对冲突的本质与更为深层的原因进行考察都值得深入探讨。
[1]唐雯彬. “微博记者”的角色分析——以记者闾丘露薇的微博为例[J]. 今传媒, 2011, (4).
[2]陈瑞霖. 微博平台上记者的社会角色[J].新闻世界, 2012, (2).
[3]刘海龙. 新闻工作者微博应用的困境及其根源[J].新闻记者, 2012, (9).
[4]廖建国, 李晓蔚. 从角色理论看记者微博的身份定位[J].编辑之友, 2012, (11).
[5]纪莉,张盼. 论记者在微博上的媒介使用行为及其新闻伦理争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3).
[6]张志安. 记者微博的价值和规范[J].中国记者, 2012, (5).
[7]毛湛文. 记者使用微博需平衡三组关系[J].青年记者, 2012, (22).
[8]刘怡. 记者在微博平台上的言论边界[J].新闻界,2012, (4).
[9]王娟娟. 微博言论的自由与规制[J].法学杂志, 2012, (12).
[10]曹爱民. 记者微博面临的困惑与问责原则[J].青年记者, 2013, (6).
[11]程菊斐, 叶利贞. 论冲突的防范和解决[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1996, (2).
[12]马新建. 冲突管理:一般理论命题的理性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13]比德尔. 角色理论的最近发展情况[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8,(11).
[14]段鹏.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15]陈玉霞.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地位的转变[J].新闻前哨, 2010, (11).
[16]邱戈. 媒介身份研究的基本理论架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3).
[17]邵培仁, 邱戈. 论媒介身份研究的可能性与科学性[J].浙江社会科学,2006, (3).
[18]邵培仁, 邱戈. “我是谁”:论当前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A].“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论坛, 2005.
[19]赵金, 邵培仁. 重建和谐统一的“媒介身份”[J].青年记者, 2006, (13).
[20]方延明. 新闻记者的使命、角色与特点刍议[J].新闻记者, 2010, (2).
[21]陈力丹, 江凌. 传媒“四大职能”与记者的角色认知[J]. 新闻前哨, 2009, (2).
[22]陈阳. 当下中国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轨迹——宣传者、参与者、营利者和观察者[J]. 国际新闻界, 2006, (12).
[23]李红. 记者角色冲突原因新探[J].东南传播, 2009, (9).
[24]杜承铭.论表达自由[J].中国法学, 2001, (3).
[25]卞清. 从“职业新闻人”到“在线行动者”:记者微博的中国场景[J].现代传播, 2012, (12).
[26]吴圣刚. 媒体文化研究纲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27]毛湛文. 记者使用微博需平衡三组关系[J].青年记者, 2012, (22).
[28]于志强. 论微博的著作权保护[J].贵州社会科学, 2013, (1).
[29]杨成梅. 对微博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1, (22).
[30]卞清. 从“职业新闻人”到“在线行动者”:记者微博的中国场景[J].现代传播, 2012, (12).
〔责任编辑 韩 芳〕
Roles & Expression: On the Conflicts of Reporters in Using Microblogging
ZHANG Dong-dong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Reporters can be regarded as a core part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media, which construct the main principal part in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natural links between thei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blogging. These links were natural-made and cannot be stripped, behind which was a series of conflicts need to debug in using microblogging, includ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self-imagination of their roles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ir microblogging expression and media expression, these two kind of conflicts are the core issues in journalists using microblogging and need more academic researches.
reporters’ microblogging; imagination of roles;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microblogging expression; media expression
2015-06-08
张冬冬(1985-),男,山东临清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博士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G212
A
1004-1869(2015)05-00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