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外国文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5-02-12 03:44慧,王
阴山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

宁 春 慧,王 学 功

(包头医学院 外语系,内蒙古 包头 01404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外国文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宁 春 慧,王 学 功

(包头医学院 外语系,内蒙古 包头 014040)

人文精神,着眼于人的精神维度,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灵魂拷问和终极关怀。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致命的症结。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大都以母语即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为第一语言,汉语掌握的不够好,阅读中文读物有一定障碍,从而阅读量也较汉族大学生更少。人文精神的哺育、培养之于他们,就更显得匮乏。外国文学的教学,不啻为一剂良药。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从中获得滋养。

人文精神;外国文学;少数民族大学生

人文精神,顾名思义,着眼于人的精神维度,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灵魂拷问和终极关怀。荀子有几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他先从无生物说起,水火等自然现象,属于非生命的存在,离人也就最远。从无生物说到生物,生物中又从植物(草木)说到动物(禽兽)。前者虽有生命,却懵然无知;后者进了一步,不仅有生命,还有视听等感觉系统,某些感觉能力还特别发达,比如鹰的视力、狗的嗅觉,都超乎人之上,但惜乎其“无义”。训释“义”字,即言行适宜之谓也。禽兽“无义”,不具人性,所以人们把悖逆人性的行为斥为“禽兽”或“禽兽不如”。这样比较下来,人类颖然超拔于万物之上,“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释放出人性的光辉。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关怀,关乎人的信仰、情感、理想,关乎高尚的精神追求。一颗被人文精神所浸润的心灵,面对物欲会有所超脱,面对功名利禄等世俗的诱惑会淡定、泰然,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强大而有定力。当然,这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高等教育就有着责无旁贷的化育之职能。

考察当下中国的高等教育,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带动办学条件的大为改善的同时,也污染了教育这块净土。教育产业化的误导、误解、误为,在逐利的歧途上一路狂奔,使得这项本来是育人的事业见物不见人。盲目扩招,一方面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另一方面师资等软硬件条件跟不上,导致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与扩招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就业难,应对就业的压力,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大学办成了岗前培训班。一言以蔽之,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致命的症结。

具体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大都以母语即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为第一语言,汉语掌握的不够好,阅读中文读物有一定障碍,从而阅读量也较汉族大学生更少。无疑,人文精神的哺育、培养之于他们,就更显得匮乏。这一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已有深切的体会。本课题的定量、定性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感觉的准确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的教学,不啻为一剂良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文精神,不妨在这里多做一些文章。

人文精神是贯穿外国文学始终的一条红线。如所周知,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其所索要的答案,正是“人”。有一个动物,早上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黑格尔睿智地诠释到:“这个象征性谜语的解释在于显示出一种自在自为的意义,在于向精神呼吁:‘认识你自己!’就像著名的希腊谚语向人们呼吁的那样。”[1](P77)不错,“认识你自己!”这是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庙上的一句名言。可见,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人自身小宇宙的发现,进而对人性及人的个性的探索,早在那个时候,就形成了西方人的传统。“人”的主题,也成为西方文学的母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始终没有偏离这个轨道。

西方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哲学家普罗泰格拉的论断,已然成为名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那时起,他们就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寻绎人的价值和意义。诚如瑞典学者安·邦纳所说:“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对另一方面的反映,都是摆在彼此对立面的、相互照应的镜子。”[2](P28~29)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毋宁说就是理想的人,他们与人同形同性,和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这是古希腊人以神话思维,通过隐喻、象征等方式塑造的人。伊阿宋、俄狄浦斯、赫拉克勒斯,这些大英雄,都是人与神结合而生的,他们具有半人半神的特征,英勇顽强,膂力过人。不管怎样表述,说成是神化了的人,还是人化了的神,最终,其旨归在于肯定人自身的力量,彰显人自身的价值。

一直有一种误解,说到中世纪,一些人就简单乃至粗暴地引用西方史学家说过的“黑暗的一千年”,予以全盘否定。其实不然,欧洲的封建社会,同样是富有建设性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都不容抹煞。这里需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把教会的腐败和基督教文明混为一谈。还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要克服“一边倒”的形而上学,提起文艺复兴,就万般皆好;谈论中世纪,就一无是处。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以基督教文学为代表的中世纪文学,其人文价值正表现在理性的建构上。在基督教的观念里,上帝是正义力量的化身,上帝的眼睛每时每刻都是睁着的,人的任何不端、罪恶,难逃上帝的法眼。从基督教教义中的自我救赎、赎罪意识,衍伸出来的克己、自律、向善,无论何时都是人的一种可贵的品质。如果说预支“彼岸”的支票,忽视现世的意义,有些虚妄,而其注重灵魂的净化、精神的纯粹,用高贵的理性扑灭欲望的火苗,则是对人的提升。

古罗马的溃败,正是因为丧失了理性的制衡,从疯狂走向灭亡。威尔·杜兰描述到:“罗马帝国境内,不论是贫是富,基督徒或异教徒,同样地都深陷于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堕落的深渊;通奸和酗酒都是时髦的罪恶,美德和节制成为耻笑的对象。罗马世界正在衰败之中,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勇气,并将防务交给外籍佣兵,这些懦夫怎么配生存下去?罗马帝国不是已死亡,便是奄奄一息。”[3](P39)沉痛的历史教训应当记取,从反面警示人类,理性之不可或缺。或者可以说,古罗马的前车之鉴,成为中世纪强化理性的直接原因。

但丁的《神曲》,是中世纪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由之而不朽。在这部充满神秘、诡异色彩的大书里,我们看到,荷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大串儿著名学者的名字,他们虽是异教徒,却被安置在“候判所”里,安享舒适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但丁对智者的尊崇和对知识的渴慕。人怎样才能进入天堂?但丁通过丰富的文学书写给出了答案,以维吉尔为代表的知识,以贝德丽采为代表的爱,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可以把修行、向善之人载入天堂。诗人在维吉尔、贝德丽采的引导和带领下,先后游历三界,形象地呈现了人的精神及人格完善、升华的过程。总之,人类建构起理性,拥有了知识,提升成智慧,进而沐浴爱的天恩,内心怀有坚定的信仰,就可以达于天堂般的人生境界。正像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其实就是理想的人,在这里,天堂、地狱、炼狱云云 ,同样是人的生活世界的象征。而且,这一切并非天定,事在人为,修炼到家,方可登堂入室。

著名的瑞士文化学家、史学家布克哈特指出,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的时代。恩格斯更是热情洋溢地赞叹:“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4](P445)

反对神的权威,颂扬美好的人性,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针对教会的主张,人文主义学者把“神”从宇宙主宰的龛位上移开,而由人取而代之。“人”被重新发现,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力量,可以创造一切,主宰一切。莎士比亚在剧作中,热情地、毫无保留地赞美人:“人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在另一部剧作中,借他笔下的人物米达兰之口,又一次表达了对人的由衷赞美:“人类是多么美丽!啊,新奇的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

不同于基督教彼岸世界的蓝图,强调现世的幸福。他们批判教会的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揭露其虚伪性,热烈地拥抱现实,追求现世的快乐。彼特拉克的朴实的话语,可以看作是他们的宣言;“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腐败的教会实行愚民统治,一方面他们自己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另一方面以上帝的名义剥夺了普通人正常的欲求。在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把本属于人的、人性范畴内的生命之需,归还给人类。《十日谈》第四天的故事讲到,腓力怕儿子学坏,两岁时就带到山上,远离人群。十八岁的时候,他觉得儿子已有定力,可以下山了。来到佛罗伦萨,建筑、雕塑、各种物品,琳琅满目,目不暇给,大开眼界。所见所闻,让儿子最动心的还是街上的美女。腓力慌了,赶紧阻止儿子去看,一会说是“祸水”,一会说是“绿鹅”,语无伦次。离开之前,他问儿子想买点什么,儿子脱口而出:想带一只绿鹅上山。可见,两性吸引,人性使然,不可避免。

针对着教会的愚民政策,他们崇尚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理性。“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就是那时喊出来的。人类是有智慧的,能够探索自然,研究科学,改造世界,同时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人的才智,成为“全知全能的人”.

时势造英雄,文艺复兴时代,涌现出许多博学之士。比如拉伯雷,他既是文化大师,又是科学巨匠。他不仅精通文学艺术,还在神学、医学、地理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十一个学科领域里卓有建树。据说,他的著作里,出现过十三种文字。正是他,在其代表作《巨人传》中高调喊出了“庞大固埃主义”: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

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反对封建压迫,倡扬并解放个性。他们提出,人的高低贵贱,不应取决于出身门第,而应由个人的品性和才华来决定。他们提倡一种仁爱,平等的观念。

文艺复兴之后的几百年,欧洲文学又高潮迭起,群星璀璨,先后经历了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文学是社会的产物,是时代的晴雨表,每个时代遇有每个时代的问题,相应地,文学也有不同的走向。无论发生怎样的递嬗、演变,人文精神的灌注,都是不变的主旋律。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人们的精神在启蒙中得到洗礼,人们的心智被又一次唤醒,人性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如果说文艺复兴侧重感性层面把人从神学枷锁中解救出来,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对人的理性的提升。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在和谐中齐头并进,终尔完成人的全面发展。

启蒙主义文学代表着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声音,热烈地歌唱着个人的情感,坚定地捍卫着个人的尊严,为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鼓与呼。新兴资产阶级、平民百姓取代王公贵族、皇帝大臣,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主角。描写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塑造平民中的正面形象,关注、关怀他们的喜怒哀乐、炎凉荣辱。

卢梭的《忏悔录》,被誉为个性解放的宣言书。他针对着封建专制制度,大喝一声:“人是生来自由的”!同时他也深深体会到:人“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哪里君主制的原则占优势,哪里的人就占少数;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5](P411)为了逼近人性的真实,争取人的自由,卢梭现身说法,拿自己开刀,坦诚、大胆地将自己的灵魂—美的和丑的—暴露于世人面前,这份勇气,空前乃至绝后。请听他的夫子自道:“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6](P1)两相比较,东方文化的“耻感”,的确不如西方文化的“罪感”那样更真实、更深刻地面对自己,探触到有时甚至是无法直面的灵魂。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中国文学中,缺乏自审,忏悔意识成为稀缺资源。正因此,《忏悔录》这样的经典,具有补课的意义,是我们的人格结构、人文修养中所最为匮乏的元素。

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顾名思义,是以对金钱社会的批判登上文坛并跃居霸主地位的。物欲横流,人性异化,曾经两度洗礼—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欧洲人,又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恶性竞争中险遭万劫不复的境地。当此之际,文学毅然拿起批判的武器,无情地讽刺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向罪恶开战,淋漓尽致地描写金钱宰制并扭曲的欲望,拯救人性于水火。

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托尔斯泰,我们可以数出一大串金光闪闪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就像一面面镜子(列宁曾以镜子为喻评价托尔斯泰),照出社会的黑暗,照出灵魂的卑污。对于初涉市场经济之河的当下的中国人来说,尤其具有借鉴意义。如何抵御贪欲的诱惑,从迷失状态中走出来,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过上有灵魂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深长思之的现实问题。

在19世纪异军突起的俄罗斯文学,也以对人的探索为主题。他们深刻而犀利地批判沙俄专制社会,并以忏悔意识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其积极的成果,一方面推出了多余人的形象画廊,另一方面描绘出了新人的理想。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也是心灵的,托尔斯泰深谙心里的辩证法,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对人的灵魂进行严厉的拷问。

这里只是提纲挈领式地做一次匆匆的巡礼,仅此也可以看出,外国文学之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我们要千方百计地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从中获得滋养。把学生从快餐文化中拯救出来,引导他们潜入这一深水层,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培养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就变他律为自律,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读了,还要读得深入,有成效,教师的点拨、引导必须跟上。从课堂教学,到课外讲座,双管齐下,强化渗透。组织诗歌朗诵会,节选经典名著片段进行改编,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都是生动活泼的好形式。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读图时代的现实,人人捧读的画面固然美好,但恐怕难以做到,那就降格以求,退而求其次,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虽说养分上要打折扣,却也聊胜于无。

[1]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鲍·季格里扬.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4.

[3]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信仰的时代(上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卢梭.忏悔录(第一部)[M].黎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张 伟〕

·编余札记·

Stones from Other Hills May Serve to Polish Our Jade:Foreign Litera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umanism Spirits of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NING Chun-hui, WANG Xue-go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Baotou Medical College; Baotou 014040)

Humanism spirits, which look into the spiritual dimensions of human being, are aiming at soul interrogation and ultimate concern about what is known to be man. The absence of the humanism spirits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that re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education.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most of which are native language speakers, have limited fluency in Chinese, so there is difficulty in some extent in reading Chinese. As a consequence, they read much less than the students of the Hans.To them, a bigger gap appears in nurture and culture of the humanism spirits. The teaching of the foreign literature is undoubtedly a solution to it. We would like to offer various forms to give the students necessary nourishment.

humanism spirits; foreign literatur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2015-09-01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语教育教学专项“外国文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2014B125)阶段性研究成果。

宁春慧(1965-),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包头医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俄语及外国文学研究。

J605.226

A

1004-1869(2015)05-0108-04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关于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在临床实习中进行医学人文精神量化考核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