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晓 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日本在伪蒙疆政权时期的畜产物加工处理统制*
丁 晓 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日本占领蒙疆地域后,在经济领域逐渐推行统制政策。对畜产物加工处理统制也是统制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 1943年6月,日本占领当局通过伪蒙疆政府颁布《关于轻工业组合统制之件》,称鉴于结成动物皮毛以及动物油脂、动物骨、动物肠类为原料的组合的重要性,根据经济部令,分别设立了各自的统制组合。即成立以畜产物为原料的皮革鞣制、皮革制品制造业、毛制品制造业、动物骨·动物蹄·动物角加工业、肥皂·蜡烛制造业、动物肠类处理加工业等6个轻工业组合,进一步强化对畜产物加工业的一元化统制。地域内的畜产物加工业由于受统制的影响,原料购入无法保障,相继倒闭破产。
日本;蒙疆;统制;畜产物加工业
引 言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军很快占领了察哈尔省的张家口、山西省北部的大同、绥远省的归绥等地。随后在这些地方分别成立了察南、晋北、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三个伪政权。1939年9月1日,将上述三伪政权合并,成立了“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即所谓的“蒙疆政权”。
当时,作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一环,该地域是当时日本势力圈内最大的畜产基地,在畜产资源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具有该地域经济特色的羊毛以及绵羊、马、牛、皮革等畜产资源,与铁矿石、煤炭并称为蒙疆的“三大资源”。该地方当时保有400万只绵羊,50万匹马,50万头牛等家畜[1](P60)。1936年,该地域的动物皮革生产总量为1 379 894张,其中羊皮约974 200张,占生产皮毛总量的73%。各种畜毛生产总量156 17 900公斤,其中羊毛13 486 000公斤,占畜毛生产总量的80%以上[2](P49~50)。并且,该地域以及西北地区经由该地输往华北地区的羊毛,每年约达1350万公斤,占中国全年输出量的70%多,相当于1938年日本羊毛总需要量的13%[3](P137)。
该地域主要的毛类以羊毛为主,此外还有山羊毛、骆驼毛等。本地人用蒙古羊毛制作“毡子、毡帽、毡靴”,属于粗糙制品。毡子在农牧混居地带,无论汉人、蒙古人是作为屋内炕上的铺敷物,但在纯蒙古地带,除作为蒙古包内的铺敷物之外,还用作蒙古包的墙壁或牛车的帷帐,并可以支撑各种容器等,用途极其广泛”[4](P178)。该地域出产的动物皮革有羊皮、山羊皮、牛皮、马皮、骆驼皮。其中羊皮和山羊皮的产量最多。这些是蒙古人作为冬季防寒用被服的必需物资。皮革主要由汉人从各地收购,在张家口、归绥、包头等地的作坊进行粗制加工,然后运往京津地区。这些加工作坊即为当地的畜产物加工业。
日本占领当局为最大限度地掠夺当地的战略资源,为战争经济服务,通过伪蒙疆政权在该地域逐渐推行经济统制政策。即对生产领域的矿产、交通、鸦片、粮食、畜牧业等部门以及流通领域的对外贸易、物价、金融、配给消费等部门实行强制性的政府约束监督、指导、控制措施。为此通过伪蒙疆政府颁布《物资统制法》、《贸易统制法》等法律、法规。这些相关法律与日本的战时经济计划相呼应,欲对蒙疆地域的物资生产、配给、消费、价格、运输、加工等实行全面统制,以利于日本掠夺该地区的战略资源。但在生产领域的统制程度相对低度,统制经济的力点集中在流通领域*关于蒙疆的统制经济,见拙文《日本在蒙疆政权时期实行的贸易统制政策》,《史林》2008年6月;《蒙疆特殊论与统制经济关系析论》,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到抗战后期,属于生产领域的畜产物加工处理业亦成为统制对象。
卢沟桥事变前的该地域,工业极不发达,能够称得上近现代企业的仅有铁矿、煤炭、面粉加工、电灯四部门。此外还有少量的毛纺工业和酿酒业,并且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官营或者依附于阎锡山系的军阀资本。产业不发达的原因,一是地处内陆边远地域;二是市场狭小制约着企业的规模;还有1923年平绥铁路开通后,物美价廉的地域外商品流入该地,也是导致产业资本不发达的原因。
当时全地域普遍存在的是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业,并且生产工具和设备极其简陋,经营规模也很小,但手工业在其工业中占支配地位是一个特征。当时主要手工业有面粉加工业、榨油业、毛纺工业、皮革业、肥皂制造等,主要以畜产物加工业为主,具有多样性。以下是该地域的畜产物加工工业的概况。
当时该地域的畜产物加工工业主要有毛纺类的绒毡生产、皮革鞣制以及皮革制品的皮靴、马具类、皮箱等以及羊皮衣料的制成品以及羊毛工业和皮革工业。
羊毛加工业。 该地域毛纺工业主要并不是生产毛线,而是生产毛织物,生产的毛织物不是呢绒和毛呢,主要是绒毡类的生产。地域内毛纺产品比较发达的地方是包头和厚和豪特(日本占领归绥后,于1937年12月将其改名为“厚和豪特”)。包头的羊毛加工业主要有绒毯、毡子、毡帽等,其中绒毯以品质优良著称。1939年1月,根据西北研究所的调查,属于包头商务会,结成关系团体的有毡毯社15家,资本金合计10 130元,年营业额86 053元,栽绒社10家,资本金2220元,年营业额5665元。[5](P46~48)
在厚和,制造毛毯的毛毯工厂有六七家,其年产额约1.6万方尺。生产制造毛毡和帽子以及毛鞋的工厂有四五家,绒毛毡的年产额2万方尺。制造毛布的企业有五六家,其资本和生产规模都较小,一般不过是一家有木制纺织机三四台年产额2万方尺。还有生产毛织坐垫的业者两三家,年生产量约为2000个左右[6](PT18)。
在旧察哈尔省,万全县、宣化县、蔚县、阳原县、康保县、宝昌县等各县合计有29家毛织工厂,年生产额约3.2元,其余还有一些规模小的业者[6](PT17)。蒙疆的毛织工业几乎全部是绒毡以及其制品,但应该注意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生产呢绒和毛呢的企业。如在厚和,从1920-1925年间,就设立了六家近代化的毛纺厂,但规模都较小,纺织机总数是24台,平均一家工厂为4台[7](P173)。并且与毛织工业相关联的印染工厂也开始出现。
皮革加工业。蒙疆的制革工业主要是皮革鞣制和皮革制品(皮靴、马具、皮箱等)以及羊毛衣料的制成品。特别是羊毛衣料(皮袄)在冬季寒冷的蒙古高原是人们的必备御寒品。在毛皮类中,上羊皮由于廉价并且经久耐磨为一般百姓所爱。
在旧察哈尔省,张家口市、宣化县、蔚县、阳原县、赤城县、宝昌县等一市五县合计有67家皮革企业或作坊,特别是张家口和宣化县居多。仅张家口就有28家,宣化县有26家。其他县有2到6家不等,年生产量约17.5万元[6](PT16)。
在旧绥远省,包头的黑皮房,即以牛、马、骆驼等的“大皮”为原料从事皮革鞣制制造的从业者有37家。集宁县从事羊毛以及狗皮鞣制的业者有7家,其年营业额最大的为5000元,一般为1000元左右[7](P164)。
由以上所述可知,当时伪蒙疆地域内的与畜产相关的轻工业,即羊毛以及制革工业,尚处于手工业阶段,最主要的是绒毯制造、制帽、制毡等羊毛工业和制靴、箱包制作、马具附属品制造等皮革工业。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较多,所需要的原料数量也非常可观。
但是,由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以及其后政治、社会方面的各种变动,导致该地域的羊毛、制革工业一时衰退,主要原因是原料的羊毛以及动物皮革成为统制物资,不允许自由购置,因此生产出现一时衰退。
畜产物加工处理的统制。伪蒙疆政权初期,在生产方面还是能够充分自由地购入原料,有关畜产物的统制相对较弱。地方的手工业者还能购入原料,正常从事生产。但伴随着统制经济的推进,羊毛、动物皮革成为重要的统制物资,原料入手逐渐困难。特别是进入对日本来讲战局恶化的1943年,日本占领当局力图强化对占领地的经济统制,以此扩大对战略资源的搜刮。
1943年6月,日本占领当局通过伪蒙疆政府制定了《振兴地域内轻工业要纲》,将以前比较放任自由的各种轻工业、家庭手工业在政府目的的名义下进行组织统合,以期通过一元化的强化来实现生产的“大跃进”。更进一步适应确立地域内自给自足体制的重要性,为尽快实现上述目的,根据前述的物资统制法第三条:“政府为确保国民经济的运行,认为特别有必要时,在命令所定之处,对同种或异种事业的事业主,可以命令设立以统制为目的的组合”[8](P59),作为有关轻工业组合统制的经济部令,1943年6月23日公布了《关于轻工业组合统制之件》[9],即日起开始实施。
根据《关于轻工业组合统制之件》,鉴于结成动物皮毛以及动物油脂、动物骨、动物肠类为原料的组合的重要性,根据经济部令,分别设立了各自的统制组合。即成立以畜产物为原料的皮革鞣制、皮革制品制造业、毛制品制造业、动物骨·动物蹄·动物角加工业、肥皂·蜡烛制造业、动物肠类处理加工业等6个轻工业组合。各组合向政府提交组合章程以及事业计划,在取得政府的许可后,设定统制规程,取得经济部长许可。组合根据事业种别不同以省、盟、特别市为单位设立,在各省、盟、特别市有住所的事业主为该组合的组合员。组合员欲购买原料以及销售产品之际,必须通过组合,将品种、数量以及价格预先向经济部长提出,必须取得其认可。并且动物毛类、动物皮等原料由指定收购业者接受配给,禁止直接进行收购。组合员之外不能收购原料以及接受配给。由此可知,对畜产物加工业的统制更加强化、一元化了。
关于在蒙疆的日系畜产物加工业商社,政府的意图是:“日系业者虽然没有根据本令直接加入组合的必要,但由于在原料配给以及产品销售方面具有很深的关系,希望理解政府对振兴轻工业统制的意图,响应政府的号召,配合政府的行动”[10](P317)。
据此,伪蒙疆政府决定本地系轻工业的技术以及经营等的指导,由在蒙疆开设有工厂的日系商社充当。皮革鞣制、皮革制品制造业、毛制品制造业、动物骨·动物蹄·动物角加工业、肥皂·蜡烛制造业、动物肠类处理加工业等6个部门分别选定日系商社为指导企业。即选定了满蒙毛织、东洋纺织、大蒙公司、钟渊纺织四家公司作为指定指导商社。对这些组合进行技术、经营方面的指导,资金以及材料方面的斡旋,以求加速推动轻工业部门全面振兴。
具体规定皮革鞣制、皮革制品制造业接受满蒙毛织和大蒙公司的指导,毡帽、毡靴、毡子业由满蒙毛织指导,毛织业由东洋纺织和满蒙毛织指导,动物骨·动物蹄·动物角加工业接受大蒙公司和满蒙毛织的指导,肥皂制造接受钟渊纺织的指导[10](P317)。
蒙疆羊毛同业会*关于蒙疆羊毛同业会,见拙文:《蒙疆羊毛同业会始末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年10月。1938年末解散后,动物毛类、动物皮革由日系公司三井、三菱、满蒙毛织、兼松、大蒙公司等作为指定商,根据驻蒙军经理部的指示进行收购,然后缴纳军方。但是少量的不合格品,可以在本地销售、加工乃至输出。到此为止,对地域内畜产加工业的配给统制,还不是那么严格。但1943年9月集收购、配给、输出等为一体的一元化的统制机关“蒙古皮毛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蒙古皮毛股份有限公司,见拙文:《伪蒙疆蒙古皮毛股份有限公司始末》,《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2月。成立后,所有畜产品的收购、配给、输出全部由该公司统制,地域内的配给与以前相比,也更加严厉、强化。
关于销售以及配给方法,对日供给以及军需用动物皮毛类,全部直接缴纳现地军方,军需不合格产品,在与政府经济部联络后,制定交易计划,可以向满洲国、华北等地输出。对地区内加工业者的原料配给,各地的相关组合为单位,申请所需的数量,在审查配给数量后,每个季度制定配给计划,经政府许可后,根据计划实施[11](P128)。
由于动物毛皮的对日供给以及军需优先,输出、特别是皮毛类的地方民需供给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民用皮毛类的消费数量处于显著被压缩状态。全部面向军需。所以,地方民需业者购入原料极其困难。因此,许多业者不得已处于开店休业状态。而动物油脂工业、动物肠衣加工业、骨粉加工业等由于原料配给、原料入手困难,可以说是毫无业绩可言,其结果是大多数破产倒闭,勉强支撑的“现在也只不过处于苟延残喘”[12](P46~47)状态。也就是说,地方的畜产物加工业由于统制,原料不能充分保障,相继倒闭破产。
日本占领蒙疆地域后,在经济领域逐渐推行统制政策。通过伪蒙疆政府颁布《物资统制法》、《贸易统制法》等,以利于日本掠夺该地区的铁矿石、煤炭,以羊毛为主的畜产品等日本战争经济急需的战略资源。对畜产物加工处理统制也是统制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初期,在生产方面还是能够充分自由地购入原料,有关畜产物的统制相对较弱。地方的手工业者还能购入原料,正常从事生产。伴随着统制经济的推进,羊毛、动物皮革成为重要的统制物资,特别是进入对日本来讲战局恶化的1943年,日本力图强化对占领地的统制经济,以此扩大对战略资源的搜刮。于是从业者原料入手逐渐困难,即该地域的畜产物加工业由于受经济统制的影响,原料购入无法保障,相继倒闭破产。即日本占领当局推行、实施的畜产物加工处理统制政策及其措施,严重地阻碍了当地畜产物加工业的正常发展,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1](日)興亜院.興技調査資料第五二号·蒙疆畜産資源調査報告書[Z].东京:1940.
[2](日)農林省畜産局.蒙疆の畜産[Z].东京:1940.
[3](日)川村得三.蒙疆経済地理[Z].叢文閣,1941.
[4](日)善隣協会調査部.蒙古大観[M].东京:改造社,1938.
[5](日)西北研究所.西北研究叢書第一号 包頭概況[Z].厚和豪特:1939.
[6]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委会.中国经济年鉴[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日)楊井克己.蒙古資源経済論[M].东京:三笠書房,1941.
[8](日)財団法人東亜経済懇談会編.蒙古連合自治政府貿易関係法規集[Z].东京:1941.
[9](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6050425100.蒙古皮毛股份有限公司設立ニ関スル件[Z].1943.
[10](日)福島義澄編.蒙疆年鑑[Z].张家口:蒙疆新聞社,1944.
[11](日)創造社.躍進の蒙疆経済 新東亜経済(特別号)(第3巻第30号)[J].1944.
[12](日)在張家口大日本帝国大使館事務所.蒙疆調査資料92号·蒙古牧業政策の沿革並現況[Z].张家口:1944.
〔责任编辑 常芳芳〕
Japan in 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 Control of the Inner Mongolia Puppet Government
DING Xiao-ji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When occupied the central Inner Mongolian region, Japan gradually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controlling in the economic field. One part of the livestock product processing control is the controlled economy. In June 1943,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uthorities through the pseudo Mengjiang government promulgated “on light industry combination for the komtur”, saying that in view of the form fur animal and animal fats, animal bones, animal intestines class for the importance of combinations of raw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were set up in the respective system combination. That was established in livestock products as the raw material of leather tanning, leather produc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ur produc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imal bones-hoofs-angles-processing, soap-candles-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imal intestines class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other six light industrial combination, which strengthen the centralized control of 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The region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of 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 raw materials purchased can not be guaranteed, and ha been bankrupt.
Japan; Mongolia; control; 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2015-06-18
丁晓杰(1961-),男,内蒙古锡林郭勒人,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K265.62
A
1004-1869(2015)04-0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