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彩华
中国的经济外交,既为中国的发展,更为中国和世界的共同未来。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经济外交在2014年开启了新思路、新视野、新局面。
2014年中国经济外交可圈可点
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就强调,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再次强调“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而合作共赢的理念在经济领域的接受度要远高于政治、安全领域,因为经济活动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各国间的合作空间和回旋余地比较大。
2014年中国经济外交有很多亮点。在周边方向,大力推进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周边国家各层次、各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中泰、中蒙铁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积极推进;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完成实质性谈判,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进入实质性磋商阶段;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通气并启动D线建设;签署了商谈10年之久的上海合作组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开启了上合组织的扩员进程,等等。在大国方向,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签证互惠安排等众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中俄在很多重大合作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结束长达10年的天然气谈判,签署了《中俄东线供气合同》和《西线天然气管道供气协议》,另外还签署了1500亿元人民币/8150亿卢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进一步拉紧了两国利益融合纽带;中欧合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开创了中国装备尤其是高铁装备与技术进入欧洲大陆的先河。在非洲方向,提出了推动“六大合作工程”(中非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共建“三大交通网络”(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等重要倡议,中非铁路、矿业、农业大项目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在中东方向,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打造“1+2+3”( 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的合作格局)合作新格局倡议,得到阿拉伯国家的热烈反响。在拉美方向,正式创建中国—拉共体论坛,为中拉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搭建了新平台,实现了我国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
以共同发展的理念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2014年,以务实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建设优先部署联通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蒙古国、塔吉克斯坦等不发达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未来五年,中国还将为周边国家提供两万个互联互通领域的培训名额,帮助周边国家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受困于财政短缺时,中国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金砖国家应急基金分别注资100亿美元和410亿美元,创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注资500亿美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了丝路基金。
除了上述大手笔外,中国在各层次外交中也更加注重发展理念。2014年北京主办的APEC峰会包括的三大议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创新发展,推动经济改革和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无一不紧扣发展问题,不仅如此,中国还出资1000万美元支持APEC组织机制建设。在2014年第 17次“10+3”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议实施“东亚减贫合作倡议”,并提供1亿元人民币,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建立东亚减贫合作示范点,并于2015年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提供30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
融开放与包容为一体
经济外交必须融开放和包容于一体。世界各国国情不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既为各国开放带来了资源和优势互补的潜在利益,同时也带来了利益融合的高难度,需要各国在开放的同时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用包容的心态将潜在利益转化为务实合作,最大限度地谋求共同利益。一国的经济外交只有既能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又能使其他国家真正受益,才能算得上成功。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等所谓“三期叠加”时期,中国的发展必须统筹规划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同时,中国巨大市场的开放更是对世界充满吸引力,是我外交工作中的重要资源。“一带一路”和亚太梦的提出,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外交的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议包括65个国家、44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63%),合作不限国别区域,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在北京APEC峰会上,中国提出了构建亚太梦的理念,推出建设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勾画出全方位互联互通蓝图四点构想。中国在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过程中更是秉持了开放包容的理念。
2014年10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莫斯科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并见证经贸、投资、能源、金融、高科技、人文等领域近40项重要合作文件的签署。
经济外交会对国内的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要进一步发展则困难重重,即面临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仅仅通过国内要素和力量无法解决这一难题,而必须通过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来加以摆脱:一方面通过贸易投资与这些经济纽带的互动来进行产业重构、满足各种要素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更加重要的是,过去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已经导致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点,但利益的固化又使这种更新很难自发实现,而经济外交则使中国面临经济规则和体系重构的压力,必然会对国内的改革形成倒逼机制。因而,中国经济外交进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促进国内深化改革的过程,经济外交与国内改革、经济转型的良性互动才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另外,经济外交因其兼具国家经济战略和国家对外战略的二重性而具有独特作用:经济外交可以是以营造国际环境为手段,以获取经贸利益、促进国内发展为目的(即对外战略服从经贸利益);也可以是以国内快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为手段,以营造和平国际环境,实现国家对外战略为目的(即经贸利益服从对外战略)。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经济服务于外交”和“外交服务于经济”这两种逻辑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阶段。
2014年中国经济外交更多着力于探索更广阔的市场(如一带一路建设、高铁外交等),构建更稳健的国际贸易体系(如积极参与自贸协定谈判,完成中澳、中韩自贸协定谈判),建设更积极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中国也通过扩大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来努力为中国营造和平国际环境。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同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作者为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