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宏园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430300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治分析
金宏园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4303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儿均有持续、反复地咳嗽、气喘,且病程超过6周。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喘鸣音。22例患儿均行肺部X线检查,均可见双肺纹理增粗,其中伴有肺不张3例,肺实质浸润6例。19例患儿行肺部CT检查,均可见马赛克灌注征,其中伴有肺不张5例,支气管扩张4例。20例患儿行肺功能检查,其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7例,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3例。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并同时辅以支气管扩张剂、氧疗、呼吸支持、抗生素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随访至今, 22例患儿经治疗后无死亡者,亦无痊愈者,8例患儿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其余患儿恢复不明显。结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可通过持续反复的喘息、咳嗽症状,肺部CT马赛克征,肺功能阻塞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等特征作出初步临床诊断,治疗上尚无统一标准,通常采用抗炎治疗、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等非特异治疗措施,且疗效不确定,预后不佳。
关键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儿童诊治分析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由小气道炎性损伤引起的慢性通气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相对少见且预后不良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理上表现为细支气管部分或完全闭塞[1]。其可由多种病因导致肺损伤后引起,最常见的病因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2]。本文主要分析2006年3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重点探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3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患儿22例,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6个月~6岁。年龄分布:6个月~1岁4例,1~3岁9例,3~6岁9例。该22例患儿中有2例在出生时有机械通气史。
1.2临床表现(1)临床症状:患儿均有持续性咳嗽、喘息表现;(2)体征:体格检查均可见呼吸急促,9例可见三凹征,并有20例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13例肺部听诊可闻及喘鸣音;(3)病程:持续6周以上。
1.3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22例患儿均行肺部X线检查,均可见双肺纹理增粗,其中伴有肺不张3例,肺实质浸润6例。19例进一步行肺部CT检查,均可见马赛克灌注征,其中伴有肺不张5例,支气管扩张4例。(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1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为支气管内膜炎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析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及少量脱落上皮。(3)肺功能:20例患儿行肺功能检查,其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7例,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3例,并有4例轻度通气功能障碍(FEVl<80%),11例中度通气功能障碍(FEVl<65%),5例患儿重度通气功能障碍(FEVl<50%);均加做支气管舒张实验,16例阴性,4例阳性。
1.4诊断标准[3](1)前驱史: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有急性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史;(2)临床表现:持续、反复喘息、咳嗽、气促,双肺闻及湿啰音或喘鸣音,并持续或反复6周以上,对支气管扩张剂反应差;(3)辅助检查:临床表现与X线胸片表现不符,临床症状重,X线胸片表现为过度通气,肺CT示马赛克灌注征、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肺功能检查结果示小呼吸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4)排除其他可引起喘息的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囊性纤维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
1.5治疗方法临床诊断后尽早开始口服足量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甲泼尼龙),通常为1.5~2.0 mg/(kg·d), 3次/d[本文中的22例患儿中3例应用甲泼尼龙1mg/(kg·d),静脉滴注, 1次/8h,3d后改为口服],4周后晨间顿服,后逐步减量。同时口服阿奇霉素3~5mg/(kg·d),每周连服3d[或口服红霉素3~5mg/(kg·d)]。喘息明显改善后改用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氧疗、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喘息发作时,临时使用沙丁胺醇2.5~5mg/次,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雾化吸入,必要时加用全身激素,如泼尼松0.5mg/(kg·次)(或等效剂量其他激素)。在足量激素治疗后第14天复查胸部CT,CT结果提示有好转者继续口服激素治疗;无好转者辅以口服甲氨蝶呤(MTX)每周1次,每次5~10mg。此后,每2个月复查一次胸部CT。
2结果
对于22例患儿均进行随访,至今尚无患儿死亡,但也无患儿痊愈。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儿经治疗后在短期内症状并不能明显改善,临床表现仍可持续。经长期规律治疗后,8例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CT示肺实变明显吸收,肺功能也有一定程度恢复;9例患儿临床症状有好转,但肺部体征仍存在,复查CT和肺功能恢复不明显;剩余5例患儿仍有反复咳嗽喘息,肺部湿啰音明显,其中3例患儿肺功能复查结果仍显示为重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
3讨论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累及细支气管的严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常见诱因有严重肺部感染、急性肺损伤、异体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4]。对该病的诊断现主要为临床诊断,诊断标准包括前驱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其他可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这几个方面。确诊该病需在满足临床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行病理检查,但由于病变呈斑片状分布,难以定位取肺活检,故病理诊断在临床应用上受很大的限制。
目前临床上对该病尚无统一的治疗准则,但均主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开始治疗可阻断疾病的进程;而治疗过晚,一旦肺部发生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或阻塞,疗效更差[5]。现临床上主要对该病患儿采取抗炎治疗、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抗炎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及纤维化形成,并能缓解继发于病毒感染和过敏原触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常用给药方式包括雾化吸入、口服、静脉滴注,用药方式的选择和具体疗程需根据病情而定。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减少呼吸道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细胞因子(如IL-6、IL-8、TNF等)的分泌,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肺功能。在抗炎治疗的基础上还应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氧疗、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以更好地改善症状,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最大程度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治疗过程中还需定期复查、评估,根据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本文结果显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总体预后不良,预后可能与病因、疾病初期肺损伤严重程度、治疗开始时间等有关。经规律治疗后,病例临床症状、体征可有逐步改善,但好转结果可能归功于治疗后使病变消退,也可能归功于儿童肺和相关系统的生长发育,故其治疗疗效的确定仍待进一步研究[6]。
参考文献
[1]王芳,张璇,王敏,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4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3,34(21):3378.
[2]郦琳琳,赵德育,王全,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8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6):1231-1234.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43-745.
[4]李君召,乔红梅,尤海龙,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3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4):265-267.
[5]陈志敏.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和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6):1239-1241.
[6]陈德晖,林育能,蓝淑玲,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6例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2):98-102.
(编辑紫苏)
收稿日期2015-03-23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21-29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