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淑华,郝秀芬,刘恩艳,刘洪来,董家行
(1.静海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301600;2.静海县台头镇农业经济委员会,天津301617)
静海县果树套种丹参高垄栽培技术
付淑华1,郝秀芬1,刘恩艳1,刘洪来2,董家行1
(1.静海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301600;2.静海县台头镇农业经济委员会,天津301617)
果树套种丹参是静海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这种立体栽培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区充裕的光照、积温优势,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发林下经济资源潜力、实现短期效益与中长期效益结合,发展静海都市型农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丹参;果树;套种;栽培技术
静海县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胡辛庄、顺民屯、西双塘等村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几年来,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利用本地区充足的光热资源,实施苹果、梨与丹参套作,果药立体种植,解决了6.7万hm2龙海林果产业带盐渍化土壤种植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果农短期效益差的问题,同时,还减少了果树地土壤养分的流失,抑制了杂草丛生,遏制了病虫害高发,实现了以药养果,以短养长,果药双收。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结果:平均单株产丹参干品110g,折合400kg/667m2以上。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生物监测中心对栽培丹参质量检测结果看:其中丹酚酸B含量平均为8.74%,是药典规定值的3倍(药典规定不少于3.0%),比山东产道地丹参高6.60%、比四川丹参高6.21%,市场收购价12元/kg,每667m2产值4800元,纯效益达到2500多元,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1科学选地
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种多生长在路边、沟旁、林地等处。性喜温、耐旱、耐寒但怕涝,对土壤、光照要求不严格。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0~26℃,地下根茎能忍耐-15℃的低温,根段在15~17℃的湿润土壤中能很快萌发根芽,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时,地上茎叶开始凋谢。生产上选择地势高燥、平坦、灌排方便、耕层深厚、质地疏松、pH值接近中性的砂质壤土,粘重土壤不宜栽种。丹参忌重茬,同一地块连续种植以不超过两年为宜。
1.2整地施肥
定植前精细整地,深耕深松30~40cm,整平耙细。依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结合整地每667m2均匀撒施腐熟农家肥5000kg、专用复合肥40kg。
1.3机械化高垄栽培
机械化高垄栽培,有利于提高土壤通透性,提升地温,促苗早发,同时,还有利于田间排水,防止沥涝灾害。机械化起垄,高度35cm,宽40cm的垄,垄间预留25cm的排水沟。
1.4开挖排水渠
中药材怕涝,栽培地块四周需要开挖宽40cm、深35cm的排水沟并与田间垄间排水沟和支斗毛渠接通,做到遇涝能排。
1.5选用品种
选择适宜本地区发展的航天丹参和山东丹参品种。
丹参可用育苗移栽、分株、扦插、定植根段等方法繁殖。生产上以育苗移栽和定植根段繁殖为主。采用种子育苗时,于7~8月种子成熟时分批采下后及时播种,一般每667m2用种1~1.5kg,行距12~15cm,播种深度1.5cm,播后覆土镇压,18~22℃情况下,若墒情适宜,种子约10~15d即可出苗,翌年4月下旬,当苗长到10cm左右时,即可大田定植,成苗定植前需检查植株是否相对完整,不要以缺失芦头的幼苗作为移栽对象,移栽以开沟或挖穴为主要方法,移栽时,幼苗与垂直方向成30°~40°角,丹参幼苗芦头埋入土壤中大约1~2cm,栽后培土、压实;采用定植根段时,于早春丹参收获时,选择0.5~1cm粗、色泽鲜红,无病害的上、中段根,剪成6~7cm的根段,在50ppmABT生根剂溶液中浸泡2h后即可大田定植。无论是育成苗还是根段,定植密度一般为8000~10000株/667m2,行距30cm,株距23~28cm,每667m2用鲜根或苗35~50kg,栽后视土壤墒情浇适量定根水。
3.1蹲苗
定植后,根段在15~17℃地温环境中7d左右就会萌发新根,20d左右发不定芽。定植苗在缓苗前应保持土壤湿润以利提高成活率。出苗后,要经常松土浅锄,尽量控制浇水次数,以利根系向下深扎,减少侧根和纤维根数量,以利提高药用根的质量。
3.2科学除草
丹参出苗至封垄前最容易出现草害,必须加强田间除草。传统的人工除草,一般要进行3次,第一次移栽后40d内,第二次7月上旬,第三次8月上旬。为避免田间作业损伤丹参根部,中耕除草应遵循宜浅不宜深,先浅后深的原则。丹参规模种植,人工除草成本高,难度系数大,必须考虑化学除草,移栽田浇定苗水后,667m2用33%二甲戊灵乳油150~200mL,兑水60~80kg,全田喷雾;封垄前,出现苣荬菜、刺儿菜、苍耳、野蒿子等恶性菊科杂草,以及野生黄芪、甘草、野豌豆等豆科恶性杂草危害,可用点杀型中药材特殊除草剂“点杀1号”定点喷雾防治,定点喷雾时注意风力,尽量在无风白天施药,且喷雾器要加带防护罩;若发生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如马唐、冰草、牛筋、苣荬菜、刺儿菜、苍耳、龙葵、野豌豆等,可用中药材专用除草剂“药草除4号”50mL兑水30kg,全田喷雾除治。
3.3适时追肥
丹参在出苗后生育期内还需追肥二次,第一次在育苗畦出苗时,结合灌水施提苗肥,667m2追施尿素6kg。第二次在6月底至7月中旬,每667m2追施尿素5~10kg和复合肥15kg。
3.4摘蕾
6~7月间,除制种田外,应及时摘去丹参花蕾,提高药用根的产量。
3.5合理灌排
5~7月丹参营养生长旺盛期,8月中旬至10月中旬进入丹参根系增重最快阶段,必须保证遇旱能浇,遇涝能排。田间灌水以滴灌、渗灌、喷灌或畦灌为好,禁止大水漫灌。丹参怕涝,遇大雨,应及时排出田内积水,防止诱发各类病害。
4.1病害
丹参主要病害是根腐病,是一种由镰刀菌引起的根部病害。5~11月发生,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被害根先发生湿烂,外皮变黑,逐渐发展到全部根发黑,地上部分植株枯萎。防治方法: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地块种植,避免连作,注意雨季及时排水,发病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4.2虫害
丹参主要害虫有蚜虫、蛴螬。蚜虫成、若虫吸茎叶汁液,严重者造成茎叶发黄。防治方法:发病期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每7~10d喷1次,连续数次;蛴螬以幼虫为害,咬断苗或取食根,造成缺苗或根部空洞,危害严重。防治方法:施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温堆肥;夜间用灯光诱杀成虫;用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植株根部周围土壤。
采用根段育苗移栽的丹参,当年就能收刨,“霜降”到“立冬”是丹参的最佳收获期,春季发芽之前也可收获。传统的采收工具有:铁叉、镢头、剪刀、竹筐、人力车等。
采收时应顺垄沟逐行采挖,将挖出的丹参置原地晒至根上泥土稍干燥,剪去茎杆、芦头等地上部分,除去泥土(忌用水洗),装筐、避免清理后的药材与地面和土壤再次接触。规模种植时,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可采用2Y-180F加长型中药材收获机械采挖,采挖时尽量挖出整株,装运过程不要挤压、踩踏,避免机械损伤。装筐后及时运到晒场晾晒,一般折干率3.5:1,亩产干品约400~500kg。以根条粗壮、色泽紫红、无须根、少杂质者为佳。
丹参收获后,先要在芦席、竹席或洁净的水泥晒场上晾晒,干品要码放到通风良好的罩棚内。规模经营时可采用烘干机烘干。
S628
B
1002-0659(2015)02-0024-02
2015-3-30
主要作者简介:付淑华(1977-),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22262672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