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书,吴继慧,叶淑贤,刘学丽,周雪松
(1.天津市蓟县农业局,天津 301900;2.天津市蓟县渔阳镇农科站,天津 301900)
天津市冬小麦品种演变与配套栽培技术的增产作用
刘学书1,吴继慧1,叶淑贤2,刘学丽1,周雪松1
(1.天津市蓟县农业局,天津 301900;2.天津市蓟县渔阳镇农科站,天津 301900)
冬小麦是天津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60余年,冬小麦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相应推出,产量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生产使用的品种主要来自北京市、河北省和山东省的育种单位。本市选育的冬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近几年呈现增长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冬小麦生产多是单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重大技术上难得统一。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冬小麦模式化栽培以及规范化播种技术为代表的构建高产群体、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化控与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技术体系逐渐建立与成熟,大幅度提高了天津市冬小麦单产水平。
冬小麦品种;演变;配套技术;增产作用
天津市地处我国冬小麦种植的北部边缘,常年种植面积10万余hm2,种植方式为冬小麦+夏播玉米两茬平作,近5年平均产量4800kg/hm2左右。我市冬小麦种植品种多来自周边省市,以中国农科院、北京市育种单位为主,河北省和山东省选育的品种为辅。本市选育的冬小麦品种近几年种植面积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随着种植条件的改善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及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后,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我市冬小麦单产水平,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对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冬小麦种植面积、产量、品种进行统计,大致可划分为12个阶段。1949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20余年,每hm2产量从700kg左右提高到1000kg,20世纪70年代达到每hm2产量1600kg,20世纪80年代前5年每hm2产量达到2000kg,20世纪80年代后5年每hm2产量水平进入4000kg。最近15年,每hm2产量水平在4800kg左右。与年代产量相对应的是各个阶段的主栽品种。每hm2产量水平1000kg时,品种来源范围广,植株普遍偏高,抗倒伏和抗病性较差。每hm2产量进入2000kg时,品种的抗病性与抗倒伏性相应增强,典型品种为农大系列和北京系列品种。每hm2产量水平进入3000kg时,京冬系列、农大系列和津麦系列等品种株高80cm左右,抗御多种病害、抗倒伏的优质品种被广泛种植(表1)。目前天津市冬小麦品种普遍具有植株抗倒伏性强,植株高度80cm左右,抵御主要病害能力强、果穗偏大、穗粒数较多且品质好等特点。代表性品种有津引159、轮选987、农大211等。
3.1优良品种对小麦生产发展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1949~2010年,天津市小麦生产上共完成了八次品种更新换代,每次更换一般可使小麦产量提高10%,高的达30%左右。从六十年代末期引进推广农大139、东方红3号,到八十年代引进推广丰抗号系列品种、农大146、农大142等,九十年代引进推广京411和京冬8号,至2000年以后引进推广轮选987、津引159、济麦22、农大211等,上述主栽品种的推广面积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60%左右。
表1 冬小麦阶段产量与主要种植品种
3.2配套栽培技术的增产作用
建国初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生产条件比较落后,栽培技术简单,管理粗放,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氨水、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的应用,小麦单产呈现缓慢增长。进入20世纪80年代,生产上针对低产麦田存在的瘠薄、盐碱、干旱等问题,提出并大面积推广了“小麦沟播种植法”,取得较好增产效果,中产麦田引进推广了“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管理技术,对小麦增产起了积极作用。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期间,小麦单产在推广以增磷调比和矮化防倒技术为核心的冬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的推动下,呈现快速增长,每hm2产量水平达到3973.93kg,攻克了长期影响小麦生产的限制因素,实现了连续增产和快速高产的目标,栽培技术进步对提高小麦单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八五”以后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播种和收获,农田灌溉条件基本配套,小麦生产遵循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栽培技术由单项突破到综合集成,相继推广了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技术、氮肥后移技术、“三优一减”技术(即优良品种、优化群体结构、优化施肥结构,减少灌溉次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小麦后期“一喷三防”技术等,对小麦生产实现节本增效持续增产起到了支撑作用。
4冬小麦品种与栽培技术发展的应用思考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10余年天津市气温趋升,最显著的变化是冬季气温趋暖,冬前热量增加。20世纪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比前30年升高1.6℃。特点是总积温增加,春来早,秋去迟,夏有高温,冬少严寒。由气候特点影响到生产上,就是春季干旱严重,成为小麦春季生长的不利因素。
据统计,天津市1月份各区县平均气温年度间为-3.4~-5.5℃,平均最低气温-10.2~-6.0℃。6个主要种植冬小麦的区县极端最低气温均出现在不同年份的1月份。宝坻区极端最低气温-27.4℃(1966年1月22日),蓟县极端最低气温-23.3℃,武清区极端最低气温-22.0℃,静海县极端最低气温-24.9℃,北辰区极端最低气温-22.7℃,西青区极端最低气温-24.2℃。
按照气象专家制定的冬小麦耐寒能力,当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4℃,小麦冬性品种遭受冻害;当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2℃,弱冬性品种遭受冻害;当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半冬性品种遭受冻害。统计我市1971~2000年的冬季极端低温,20世纪80年代以后低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蓟县、宝坻和武清三个区县平均每年有3~8d低温影响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受影响天数达到23~32d,以宝坻区为重。因此,在品种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冬性较强的品种。
近年来,随着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面积的普遍应用,由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播种带来的冬小麦播种量加大、播种质量与出苗质量较差、病虫草害发生加重等新问题不断出现,为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提出了新课题。
因此,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保证麦田安全越冬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从资源高效利用、节本增效以及小麦安全生产出发,研究与推广小麦节本、高产、简化、安全生产技术是今后一段时期小麦生产重点推广的技术。
[1]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2-134.
[2]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天津市农林局.天津市农林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156-166.
[4]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市气象局.气象志[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3,38-47.
[5]赵丽萍,李秋菊,叶淑贤,等.天津市宝坻区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的实践[J].华北农学报,2010,1[S]:1-4.
[6]黎贞发,刘淑梅.天津农业气候[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2,73-80.
S512.1+1
B
1002-0659(2015)02-0032-02
2015-3-2
主要作者简介:刘学书(1973-),女,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tgzwr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