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杰英教授调理气郁质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思路

2015-02-11 03:41:21周三华傅杰英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3期
关键词:气郁质黄褐斑调理

周三华,傅杰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傅杰英教授调理气郁质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思路

周三华,傅杰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黄褐斑的病因虽不十分明确,但广州中医药大学傅杰英教授认为其与以下因素有关: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及子宫肌瘤情绪等。据她多年临床总结发现:黄褐斑的发病与体质关系密切,其患者多为气郁质、血瘀质,其中气郁质是根本。气滞血瘀是黄褐斑的主要病机,即所谓的“无瘀不成斑”。对于其治疗,傅教授从疏肝理气调理气郁质的基础上论治黄褐斑,认为“气行则血行”,其在治疗中常常将针刺、拔罐及刺络放血等加减结合应用,显示出辨体论治在治疗黄褐斑中的临床意义,同时兼顾诱因结合中药调理,有时甚至运用心理疏导。

黄褐斑;气郁质;体质调理;傅杰英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面部,无炎症表现及鳞屑,无明显自觉症状;女性多发,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后; 病情有季节性, 常夏重冬轻[1]。现代医学研究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多与内分泌改变、某些药物、慢性疾病以及外界刺激有关。中医称为“肝斑”“蝴蝶斑”等,其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属中医“熬黑斑”范畴。黄褐斑临床证型种类繁杂,不同医家有不同观点。陈红风等[2]将本病分为四型:肝郁气滞型;肝肾不足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王一枫等[3]将本病分为三型: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还有从瘀论治者[5],分肾虚肝瘀型、脾湿肝瘀型;有从肝郁、脾虚、肾虚、气滞血瘀四型论治[6]。现代研究[7]发现其可能与内分泌失调、遗传、紫外线照射、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西医认为黄褐斑是由多因素造成的,目前尚无单一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将其细化,遵循辨证论治,甚至是辨体论治,可见中医在治疗黄褐斑上的特色。

傅杰英教授从事临床教学数十载,擅长针灸调理体质治疗多种内科疾病,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美容教研室主任的她,对于损美性疾病——黄褐斑的治疗更有其独特的见解。笔者跟师随诊,现将傅教授治疗黄褐斑的经验和思路总结如下。

1 治斑须注重气郁质

气郁质:在形上,由于经常情绪不疏畅,食欲、消化吸收受到明显影响,容易患胃病,因此形体偏瘦者居多,面色青黄;喉间常有异物感;胁肋易胀满,月经前尤甚;经常手脚冰凉,生气时更为明显。在神上,多表现为神情不舒展、不开朗、谨小慎微、小心翼翼。

“肝恶抑郁”是肝的重要生理特性之一。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肝五行属木、功善疏泄、升发阳气、宣散郁滞相关。肝恶之“郁”虽多样,但归结起来就是气郁、血郁、情志之郁。如《丹溪心法·六郁》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傅教授认为七情致病首先伤肝,故其在临床上治疗气郁质时,着重从肝论治。

2 疏肝理气是治疗气郁质黄褐斑的调体之法

2.1 疏肝畅情志

2.1.1 调任脉、胆经、脾经 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机郁滞,中医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结则血结”之说,故机体处于气郁的环境里,久之则气血滞瘀不畅,肝斑遂生。因此治疗气郁质黄褐斑,傅教授认为以调任脉、胆经、脾经为要。其常膻中、期门、日月穴拔罐宽胸理气,对于肺气不宣者,可在中府、云门处亦拔罐,与前三穴合之形似梅花,傅教授常称之为“梅花罐”,或在背部的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处刮痧走罐,必要时点刺放血,开门泻郁。其认为在七情不展、心情压抑、经期前及春季等时机干预较好。

2.1.2 定神静心神 过度思虑常致气机郁滞,即“思则气结”,木郁克脾土,脾气被犯,运化失常,出现脘痞纳呆、大便溏泄等症状。实际临床上气郁质型黄褐斑患者多伴有各种胃炎,傅教授在临床上比较注重脾胃及形神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应固护好后天,故在治疗中,对脾胃虚弱者,多加用脾俞、胃俞、太白等,必要时行太白穴温针灸。与此同时傅教授认为形神关系密切,广义之“神”即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狭义之“神”指性格、心理、情绪、思维、睡眠。神就相当于现代医学大脑皮层所发挥的作用,大脑皮层对内脏的影响关系密切,上层大起大落情志过度,易致脏腑气机紊,上层过度内向压抑,也会致脏腑气机郁结,气结则血停,所以在治疗思虑较多、神乱的黄褐斑患者时,傅教授常用定神针及头部督脉的穴位:定神Ⅰ:印堂上0.5寸,定神Ⅱ、Ⅲ:两目平视,瞳孔直上,眉毛上1.5寸,督脉上的穴位可以选神庭至百会之间的穴位,还常常配大陵、劳宫、中脘、心俞、脾俞等穴,养心健脾安神,达到神安则脏腑气机调达,气行则血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1.3 泄火平阴阳 脏腑气血阴阳平和是损美性疾病治疗的基础。对于气机郁滞过久、郁而化火者,可针刺或刮痧膀胱经风门至肺俞处,胃经足三里至下巨虚、内庭,肺经尺泽、鱼际,肝经行间、太冲、侠溪,清脏腑郁火以致阴阳平和、气血调达,从而达到活血消斑的目的。

2.1.4 开络活气血 对于气滞已久、血行郁滞、舍下络脉迂曲明显者,傅教授常用三棱针轻点刺患者舌下的瘀络,起到活血之功。血行则气畅,气行则郁滞除,终致面部气血通畅则肝斑得以消除。

2.2 中药助调理

临床中,对于爱生闷气、胁肋胀满、常不由地叹息、腹胀腹泻者,傅教授常配合一些中药来调理,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小柴胡汤等为主方加减,对于血瘀较重者以血府逐瘀汤、大黄蟅虫丸等加减。

2.3 生活中调摄

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态,是体质美容的核心要素。所以气郁质者可以走向自然、接触自然,运用自然界的美好事物来安慰自己的心灵。要及时发泄不良情绪,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发泄方式及时宣泄。同时应坚持运动,运动可使血脉通、气血畅,自然就会气顺、血活、瘀散而斑消。

3 结语

中医认为气机郁滞为黄褐斑的主要病机,因此,在治疗上也即“治斑不离行气活血”。黄褐斑是常见的损美性疾病,且女性居多,这跟女子以血为本,肝气易郁滞的体质特征密切相关。傅杰英教授在治疗黄褐斑时注重调理气郁体质,同时兼顾诱因,从而能够标本兼治,治病调体,辨体调治。黄褐斑应以预防为先,所以平时即应进行各方面调理,保持好心情,注意保暖,以使气血调和,同时注意防晒,避免过度日晒,避免使用避孕药、含香料及重金属的化妆品和光毒性药物,同时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等。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 年修订稿)[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6.

[2] 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67-370.

[3] 王一枫,史红斐.中医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3(9):584-585.

[4] 王胜祥.黄褐斑从瘀论治[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2):24.

[5] 李雪晴,李常度,温伯平.等.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4):101.

[6] 林新瑜.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5):285-287.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5-02-21

周三华(1989-),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调理体质与美容医学。

R275

A

1673-2197(2015)13-0061-02

10.11954/ytctyy.201513025

猜你喜欢
气郁质黄褐斑调理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过劳肥”的中医调理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24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体质及其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28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药线点灸治疗气郁质型功能性胃肠病30例
中医体质护理对气郁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