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洪
【摘 要】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出现了学生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瓶颈,作为德育学科教师就要认真研究中职学生德育教学规律,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竞争观、集体主义观、法制观、时间观、艰苦创业观”六个德育教学的着力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集体主义观 价值观 竞争观 法制观 时间观 艰苦创业观
职校学生已经是初中毕业生,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但存在着片面性、偏激性、不完善性,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消极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我们认为目前职校学生普遍在价值观、竞争观、集体主义观、法制观、时间观、艰苦创业观上存在认识误区,突出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缺乏进取、自私自利、法制及时间观念淡薄等。
因此,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这六个方面作为德育教学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创造完美德行。
一、发现价值观的闪光点,因势利导
(一)结合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要告诉学生,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物质生活和物质追求并不是人生内容的全部,更不是生命的全部价值所在。人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正确的观念应是用高尚的精神对待物质生活,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
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要向学生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一方面,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满足个人利益的保障和前提,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没有个人利益的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也难以充分发展。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自觉顾全大局。
索取与奉献的关系。要明确告诉学生,社会主义虽然实现了创造与索取、奉献与消费在劳动基础上的统一,但是,仍然存在消费与积累、提高生活水平与扩大再生产的矛盾。因此,创造与索取、奉献与消费的统一,并不是等价、等值的统一,不能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酬付劳。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学生应把“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发扬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精神。
(二)善用榜样作用,感染学生
把抽象的价值认识具体化、人格化,用具体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这样做符合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和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易为他们所接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先要形成“价值表象”,随后才能形成较为抽象的“价值观念”,以至形成较为系统的价值观。显然,提供榜样,学生头脑中才易形成相关的表象,这为他们进一步接受价值认识的理性教育架设了桥梁。
价值观教育榜样法的关键在于选择好的榜样。一是选择的榜样地位上要接近学生,力求是“低起点”“高成就”、“平凡而伟大”的榜样。这就能使学生动情、佩服。二是选择的榜样要在时空上接近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当然可以选历史上的、国内知名的英雄、模范、先烈、先进人物做榜样,但决不能一味“舍近求远”。榜样的亲近性,容易被青年学生相信和接受。三是选择的榜样具体言行要适于学生模仿。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觉到思维,只有通过模仿榜样的具体言行,才能逐步升华到对价值观的整体把握。
二、模拟竞争,催开成功花
我们的时代无处不存在着竞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要生存发展,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竞争。所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呢?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竞争的机遇
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条件,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供机遇。在德育教学课堂中,我主要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认识竞争,学会竞争,勇敢面对竞争,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互动发展,同时获得良好的心理锻炼机会。我们特别重视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过程中滋生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活动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品质,从而使学生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从而达到上德育课的效果。
(二)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思想水平以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竞争过程中,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启程,并取得同样的效果是不现实的。那么,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参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竞争前选择好合适的对手。所谓“合适的对手”,是指竞争对手比自己的水平高,但差距不大。与合适的竞争对手竞争,成功的概率会倍增,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败与挫折,学生的自信心会在不断地进步与成功中得以加强,这给竞争增添了许多积极因素,使班级课堂的整体竞争能健康顺利地向前推进。二是指竞争可以选择某一方面相比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尽情展现自身的优势,彰显自我风范,强化竞争意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堂所设置的活动中与竞争对手比较某一方面的优势。例如,我们可以让学习进步慢的学生与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比较进步的幅度,比较任务完成的情况、态度的认真度等。这种“优惠政策”给学习进步慢的学生设置了相对宽广的竞争空间,同样能获得理想的竞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把准衡量的标准,以激励为主,最大限度地扩大激励范围,加大激励力度,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从而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从容面对失败,拥抱成功
成功与失败,永远与竞争相伴随。在教学课堂开展竞争活动,不仅仅在于通过活动使竞争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也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使他们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感受中,心理更趋成熟。
首先,我要让学生善于进行自我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中肯地指出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对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的学生,我们要对他的努力给予真诚的肯定与赞赏,鼓其斗志,并坦诚地指出造成失败的个中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用这样的指点方法,让学生更乐意接受。
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打敢拼的心理品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在每次小组竞赛中和竞赛后耐心地进行指导,保证学生能始终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三、创设正确的舆论,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正确的舆论是个人和集体发展的巨大教育力量,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的言行具有极大的约束力,同时又具有无形的导向力。利用舆论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能够开创“好人好事有人赞,坏人坏事有人抓”的局面。
记得也是在上电子专业的一个班级德育课时,我走进教室门只见讲台前旁边的摆放清洁工具的角落有一大堆垃圾,黑板没擦,粉笔头凌乱地洒在讲台上,学生在座位上以“生本教育小组”为单位聊得正带劲。我再扫视了一下全班,便拿起扫把扫了起来,教室内一片安静,只有扫地的声音、擦黑板的声音、粉笔头放进粉笔盒的声音。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并说:“请大家以此为题,结合今日事,写一段话,可长可短,待会小组请代表发言。”有的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欲扫天下应先扫一屋。” 有的说:“如果拒绝做小事,那么伟大的理想永远是空中楼阁。”由此教育学生热爱集体。
四、纠正观点,培养艰苦创业精神
(一)纠正观点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到“吃要高档、穿要时装、花钱要大方”不是最终的目标。“吃要高档、穿要时装、花钱要大方”其实从侧面反应的是什么?是理想实现,创业成功的点滴表面现象之一而已,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吃要高档、穿要时装、花钱要大方”之类的享受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也不是我们个人价值的体现。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担负着许多的社会责任,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用的、有抱负的人。而要实现这个人生价值,需要的是做出一些实际的、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二)培养艰苦创业精神
当学生确定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后,我们就应该着手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艰苦创业、取得成功不仅仅要靠正确的方向,还会在这条道路上迎接许多的风雨和挑战。创业,要有刻苦拼搏的精神;创业,是充满艰辛,是需要勤奋的;创业,还需要厚实的知识作为后盾。
在平时对学生教育引导的时候,我们不仅要通过理论让学生明白事理,还要通过举例子,让学生多了解一下历届优秀毕业生,以及他们所崇拜的人的生平创业事迹和心路历程。通过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让学生明白创业是很艰辛但又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同时也需要很多客观的条件作为支持,再引导学生在不放弃自己目标理想的信念下,一步步的学习知识,充实自身。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出来,把学生的素质提升上去,如此,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抓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填鸭式的灌输理论和介绍成功经验给学生,也不能单靠空洞乏味地讲要“如何如何做”“如何是对的,如何是错的”。而是要理论与事实相结合,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引导学生对这些理论和事例产生共鸣。只有如此,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打下深刻的烙印,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想“我该如何做”。只有学生从心里理解和接受德育教育,自觉希望提高自己的德育素质,那样才能让德育种子在学生的内心真正的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金一鸣.教育原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科研与实验,1997.
[3]郎立文.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