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霞
专家简介:
江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发育行为儿科副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睡眠学会会员,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兼职教授等。16年来持续关注和研究儿童睡眠问题,她所参与的“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医生带领课题组基于大量的调研,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推迟上学时间是改善中小学生睡眠的适宜举措”的提案并被采纳。教育部还将上海的这一实施方案向全国推广,让更多孩子睡好、睡饱。
仅仅关注“宝宝每天要睡多久”是不够的
说到婴幼儿的睡眠,很多妈妈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宝宝每天要睡多久呢?”江医生谈到,因个体差异特别大,很难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以新生儿为例,有公布的数据显示,平均睡16.5个小时,但最少的宝宝只睡了10个小时,而最多的却可以睡19个小时。所以家长不用刻意去计算宝宝一天睡了多少时间,有的孩子天生对睡眠的需求比较少,是短睡眠;有的就是长睡眠。对婴幼儿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好的睡眠习惯和保证睡眠质量。例如,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睡15个小时醒很多次,另一个孩子睡11个小时一觉睡到天亮,二者相比,后者的睡眠效率更高。
形成睡眠规律和睡整觉是关键
从生理上看,婴幼儿养成睡眠习惯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节点,家长们可作为参考。
◇ 大部分孩子在4个月左右开始形成昼夜节律。
孩子多大能形成睡眠规律?很多家长也对这个问题感到疑惑。江医生指出,这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有关。有的孩子出生后比较容易带,吃也规律,睡也规律,形成良性循环。但大部分孩子的睡眠规律是需要逐渐培养形成的。一般刚生下来的孩子是没有昼夜节律的,大部分孩子在4个月左右开始形成昼夜节律,表现为白天慢慢睡得少了,以吃、玩为主,睡眠主要集中在晚上。同时,孩子昼夜节律的形成与父母的作息安排很有关系。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早上9点左右,家长需带孩子到户外走走,让他感知阳光,这对他昼夜节律的形成是有帮助的,而到了晚上尽量把灯关了,让孩子有暗的感受。
◇ 1岁以后,90%以上的孩子能一觉睡到天亮。
从生理上来讲,6个月左右的孩子已具备一觉睡到天亮的能力了。因为6个月以上的孩子,不需要夜间喂哺了,大部分奶量的摄入应该在白天,很多孩子晚上吃奶是因为要依赖吮吸妈妈的乳头来帮助入睡。在6~12个月之间,孩子晚上夜醒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了。但很多6~12个月之间的孩子还是会在晚上醒2~3次,这也是正常的,允许有一个过渡期。1岁以后,90%以上的孩子能一觉睡到天亮。若1岁以后,孩子还是不能一觉睡到天亮,说明存在一些睡眠依赖。
知识链接:睡不好,有什么影响?
1.情绪和认知:睡眠对婴幼儿最直接的影响是,如果晚上没睡好,会影响孩子第二天的情绪。婴儿表现得很黏人,比较难管、难带;幼儿则会比较好动,有时睡得不好并不会表现出嗜睡,而是好动、脾气比较急,当然也比较难带。孩子到了学龄期上幼儿园了,如果睡得不好也会出现白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2.生长发育: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来说,睡眠对孩子身长有比较关键的作用。睡得不规律导致吃得也不规律,影响孩子的消化系统,进而影响孩子长身体。
3.免疫力:孩子睡眠不好,同样会影响免疫力。免疫细胞的活性会下降,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4.内分泌系统:睡得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内分泌系统,在代谢方面出现紊乱,表现出这样一种趋势:睡眠不好,体重适中或偏胖的孩子都容易长胖;而瘦的孩子,则更瘦。
小贴士:江医生领衔的一项全国多地的儿童睡眠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睡眠问题可以影响长期睡眠质量,这里的早期可追溯到婴幼儿时期。
两大最典型的婴幼儿睡眠问题
1.入睡困难是婴儿最容易出现的睡眠问题,也是最困扰家长的。孩子困了就开始揉眼睛、吵闹,这个过程表示他想睡却睡不着。若这时家长马上让孩子含着乳头睡,或者晃啊晃,看上去孩子入睡所用的时间缩短了,但实际上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长期以往,孩子很难自己学会入睡,而且睡眠质量也不好,晚上容易醒。
对策:当孩子出现入睡难时,家长不要马上抱起来喂奶或晃啊晃,可以让孩子躺在床上,家长一边轻轻拍拍他,一边用眼神、言语或哼唱等进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在一旁,是安全的,让他的哭声慢慢减小减少,扭来扭去的幅度变小,这时妈妈的动作可以停下来,孩子也就渐渐入睡了。刚开始可能孩子自己躺在床上的入睡时间比较长,次数多了他也就逐渐学会自己躺在床上睡觉了。想让孩子晚上醒得少、睡得深,必须让孩子自己学会睡觉,而不是依靠外界过多的帮助来入睡。
2.入睡限制不足导致入睡难是幼儿常见的睡眠问题。再大一些的孩子,会说话了,认知发育较好,自主性也较强。从白天的兴奋到晚上的安静,是需要孩子自己把情绪安静下来,当他不会自己安静下来,睡前还要提各种要求,自然会越闹越兴奋。家长对孩子的入睡行为没有限制,便会导致孩子在床上的入睡时间越拖越长。
对策: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家长管管孩子,让孩子安静下来,他是能很快睡着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要有一定的约束,例如说好讲完两个故事睡觉就讲两个故事,家长要有权威性。两个故事讲完,孩子说再来一个就再来一个,那他会觉得这可以讨价还价的,就会越来越成问题。
帮助孩子培养睡眠好习惯
延伸阅读: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可追溯到母亲怀孕时。孕期身体负担、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准妈妈有时睡眠比平时稍微少一点也无大碍,切忌生活不规律,或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人为地造成睡眠影响。孕晚期,因妊娠对睡眠影响较大,准妈妈们不要太紧张,要放松,因为情绪会影响睡眠。
江医生讲到,大部分的睡眠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早期良好的睡眠习惯得以预防。对于新生儿,一般要求按需哺乳,0~2个月,宝宝吃着奶睡着没什么问题,正好是一个睡眠的过渡期。3~4个月时,婴幼儿的昼夜节律开始萌芽,家长需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不要让宝宝把吃奶和睡觉混在一起。家长需让宝宝学会在床上睡,不要捂着睡、奶睡、抱睡,否则这个习惯以后很难改。
1.识别宝宝睡觉的信号。怎样让宝宝学会在床上睡,家长首先要注意识别宝宝睡觉的信号。有的宝宝想睡觉了,会有点烦躁、揉眼睛。这时孩子还不是吵得很厉害,放在床上就容易睡。当孩子想睡的劲头过了,很烦躁了,就很难入睡。
2.母婴分床但不分房睡。2~3个月时,建议宝宝和妈妈分床但是不分房睡,这样互不干扰,宝宝和妈妈都能有好的休息,若需夜间哺乳也不受影响。越早培养让宝宝睡自己的床越好,有利于孩子今后睡眠习惯的养成,如果到孩子很大了再分床睡就比较难了。分床睡的好处在于,孩子醒了,有时可能是稍微有点醒,这时若家长睡得比较熟,就不会马上去应答,有时过度反应也不好,说不定孩子自己折腾一下又睡着了,这对他是好的。若宝宝睡在妈妈身边,他稍微有点醒,妈妈也醒了,马上去帮他,这反倒会剥夺孩子自己学会再入睡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孩子睡觉的环境应该是无烟区,室温适中。不要白天窗帘都拉上,晚上又开着灯睡觉,白天黑夜需分清楚。这对孩子昼夜节律的形成比较好。被子的厚度要适中,不要盖太多,捂得太厉害,孩子感到太热也会烦躁。
4.逐步建立睡眠规律,帮助孩子形成作息时间。这个作息时间,我们不能过于机械地理解,比如不是为了让孩子晚上睡得好,而强制白天少睡一点。有的孩子白天没睡够,晚上会更吵,这是因为存在潜在的睡眠剥夺。可以把孩子白天午睡的时间逐渐往前移,比如原来是傍晚6点醒,不要一下子调到4点或不让他睡了,可以先调到5点半,到时在屋子里发出一点声音(例如播放音乐等),让他慢慢醒来,就比较容易接受。然后再陆续地调到5点、4点半,把他的午睡时间逐渐往前移。
5.重视“睡前黄金一小时”。晚上8~9点,要让孩子慢慢安静下来,给他洗个澡、做做抚触或听听舒缓的音乐,每天都这样做,逐渐建立条件反射,当这些一出现,孩子自然把它与睡觉联系在一起了,他就比较容易安静。每天睡前的准备有规律,孩子慢慢地就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了,这便是我们说的“睡前黄金一小时”。
江医生提示:这些因素也会引起睡眠问题
1.有的孩子处于学爬、学走路等发育的关键期时,睡眠会有些影响;有的孩子是过敏体质,湿疹、鼻子容易过敏、感冒等身体不适会引起睡眠不好;有的孩子打疫苗后,身体有些疫苗反应,加上打针比较紧张,导致孩子晚上也会吵。这些影响是短暂的,一般过阵子就好了。
2.有的孩子有中耳炎,晚上会吵得比较厉害,白天也有症状,家长需关注;还有一小部分是因为胃食道反流,也会引起睡眠不好。这些情况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行为干预效果也不好,这时要考虑是否有器质性的因素。
如果孩子的睡眠习惯都很好,但还是有睡眠问题,且持续时间很长,那么就要考虑带孩子到医院,看是否有其他因素导致睡眠问题,一般挂儿保门诊或睡眠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