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庆
大庆眼科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316
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2例(32眼)疗效观察
陆相庆
大庆眼科医院,黑龙江大庆163316
目的 探究雷珠单抗在治疗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7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32例(32眼)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所有患者均采用Lucentis在其玻璃体腔注射,对注药后的虹膜新生血管的消退状况进行观察,同时对注药前、注药后患者的眼压进行测量。结果 比较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组患者注射药物前后的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虹膜新生血管组患者在注药前、注射之后的3 d、注射后1周、注射后1个月、注射后3个月以及注射后6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并未产生严重并发症现象。结论 对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雷珠单抗注射,具有良好的消退效果,同时能够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雷珠单抗;糖尿病;青光眼;作用效果
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则是新生血管呈现在虹膜和小梁网的表面位置处,会使得小梁网产生阻塞现象,同时虹膜前会出现粘连,并会产生进行性房角关闭[1]。而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则是在增殖过程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产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一定的难治性。此病病情发展过快,还具有较高的失明率,而患者还会出现眼睛疼等特点。此病的病理机制则是视网膜产生缺血或者缺氧现象。相关因素致使视网膜产生缺血现象而造成部分灌注不充分,从而出现缺氧现象,而缺氧则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还会使相关抑制因子出现死亡现象[2]。在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其VEGF则是细胞因子的主要新血管形成因素,此物质则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基础病理和受体存在相互结合的作用,有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在临床中对此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常采用降眼压药物和滤过手术,但是无显著治疗效果。对于此病而言,早期诊断以及及时治疗则是治疗此病的主要内容。雷珠单抗能够有效对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为探究雷珠单抗在治疗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的作用效果,此研究对该院2013年7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32例(32眼)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32例(32眼)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中11例(11眼)患者眼压为正常状态中,其眼压均在10~21 mmHg,将其设为虹膜新生血管组,21例 (21眼)患者眼压出现上升现象,其眼压在21 mmHg以上,将其设为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组。在所有患者中,男性为20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均在28~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6±11.53)岁。将患有视网膜脱离、无光感者、存在既往病史以及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予以排除。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以及玻璃体腔注药。
1.2方法
1.2.1设备仪器 在此研究中的检查仪器和设备包含裂隙灯显微镜、前房角镜、直接检眼镜、前置镜、Goldmann视野计、非接触眼压计以及标准对数视力表。
1.2.2检查状况研究中的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其中检查内容包含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对眼前节检查并照相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对眼压采用非接触眼压计进行检查,对房角采用前房角镜予以检查,采用Goldmann视野计对视野进行检查。患者经检查之后虹膜表面位置处均存在不同程度以及数量的新生血管。虹膜新生血管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眼压均在15~20 mmHg,而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组在治疗前的眼压均在36~60 mmHg。在32眼中,3眼在手术前矫正视力表现为光感,3眼为眼前手动者,4眼眼前指数在0.02以下,9眼在0.02~0.05之间,6眼在 0.05~0.1之间,7眼为0.1~0.3之间。在32眼患者中,能够实行房角镜检查为24眼,宽房角为12眼,Ⅰ型为6眼,Ⅱ型为4眼,Ⅲ以及Ⅳ各为1眼。
1.2.3治疗予以所有患者雷珠单抗进行治疗,在其玻璃体腔中注射0.05 mL,并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在手术前需要通过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患者的患眼进行清洁,点眼3次/d,在手术前1 h采用复发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需要按照自身的实际眼压予以相应的降眼压药物,其使用药物包含布林佐胺滴眼液、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同时全身降眼压的治疗药物则为甘露醇以及甘油果糖。在对患者注射前应将眼压进行降低,以免在手术中产生不良反应。
患者在手术台上采取仰卧位置,同时利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眼,并铺设常规消毒巾,利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对患者实行麻醉,利用开睑器对其进行开睑,在颞叶下方位置处的角膜缘3.5 mm位置,通过1 mL注射器对玻璃体进行穿刺,在保证针头入腔之后,将10 mg/mL雷珠单抗注入玻璃体腔中去,对眼压进行检查,并在结膜囊位置处涂抹红霉素眼药膏,同时还应予以患者抗生素眼药水进行滴眼。
对于注射药物后眼压在21 mmHg以上患者而言,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采用1~3种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其治疗药物包含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每次点眼2次;布林佐胺滴眼液,点眼3次/d。每日还需要采用甘露醇或者甘油果糖进行注射。
如果患者在采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其眼压在21 mmHg以上,需要采取小梁切除术,并在手术的过程中采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3]。手术前1 h予以患者250 mL甘露醇进行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置,铺设常规消毒巾,利用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进行1:1混匀之后对患者进行麻醉,通过开睑器对其进行开睑。选择巩膜隧道方法,在巩膜瓣和结膜瓣位置处放置丝裂霉素棉片,时间约为3 min,随后采用250 mL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冲洗,对深层巩膜进行相应的咬切,当虹膜周边位置均切除之后,对巩膜瓣进行相应的缝合,对房水引流进行检查,不持续对球结膜进行缝合,在结膜下注射2万U的庆大霉素以及2.5 mg地塞米松随后进行包眼。当手术完成之后,对患者采取抗感染以及抗炎治疗,并对眼部位置进行相应的按摩。
1.3观察指标
观察注药前、注药后患者的眼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4]。
1.4统计方法
选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
2.1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
虹膜新生血管组患者在注药前、注射之后的3 d、注射后1周、注射后1个月、注射后3个月以及注射后6个月眼压均为(16.74±1.74)、(16.49±3.78)、(15.27± 2.44)、(15.52±1.66)、(17.00±1.74)mmHg以及 (18.51± 5.53)mmHg,均在正常范围中,其中3眼伴随虹膜新生血管所产生的复发现象出现眼压上升趋势。而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在注射药物之前的均眼压为(45.30±8.17)mmHg药物注射之后其均眼压为(36.16± 9.24)mmHg,比较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组患者注射药物前后的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1眼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组患者中,3眼在用药之后的3 d其眼压恢复到正常状态中,18眼的眼压依旧在21 mmHg以上,予以患者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后,4眼逐渐恢复正常,14眼的眼压依旧在21 mmHg以上,予以小梁切除术方法。患者在进行小梁切除术之前的眼压均为(34.53±5.32)mmHg,在手术后1周、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以及6个月的眼压均为(15.66± 4.62)、(17.74±4.34)、(17.21±3.47)mmHg以及(18.07± 4.52)mmHg,对比手术前以及手术后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发生状况
所有患者在进行注药、手术以及手术后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3眼小梁切除术之后产生浅前房现象,予以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或者阿托品眼膏进行扩瞳,随后对其进行包扎,经针对性治疗后患者前房恢复正常状态。1眼在手术后其前房存在少量出血现象,并在治疗后的5~7 d自愈吸收。
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临床中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此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在以往的治疗中主要治疗内容为降低眼压以及减轻疼痛,其中包含药物和手术两种治疗方法[5]。然而对于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而言,对上述两种方法无显著敏感性,且治疗效果不佳。因为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在手术过程中极易发生出血现象,因此手术具有较大的困难性[6]。
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产生疾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和虹膜新生血管存在关系的疾病有以下原因:①视网膜缺血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脱离以及Eale病变等相关病变。②手术因素。例如白内障摘除术、激光虹膜成形术以及眼外伤术。③感染因素。例如巩膜炎、眼内炎、交感性眼炎、视网膜管炎以及小柳-原田综合征等相关因素。④眼内肿瘤。例如转移性癌、虹膜色素瘤以及视网膜母细胞瘤等。⑤眼内血管性疾病因素。Coats病以及静脉周围炎等。⑥眼外血管性疾病。例如颈动脉海绵窦瘘、无脉症以及颈内动脉阻塞等。虹膜新生管和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产生与上述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主要因素则和视网膜缺血性疾病存在直接的联系[7]。
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和视网膜缺血实际状况存在直接的关系。相关因素致使视网膜出现缺血现象,同时缺氧现象致使局部灌注存在不充足现象,会使其充分释放出相关炎症介质以及细胞因子等,因此会出现相关炎症反应[8]。按照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自身的病理特征将其分为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期、开角型青光眼以及闭角型青光眼3期[9]。在临床中对其进行治疗的主要内容则为降低眼压,而对此病的早前诊断以及治疗则是避免形成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关键性内容。通常情况下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进行治疗。
就目前而言,临床中逐渐采用玻璃体腔中注射药物进行治疗,其治疗药物包含曲安奈德以及雷珠单抗等药物,此方法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简便性[10]。雷珠单抗能够有效的对人血管内皮中的生长因子A进行靶向抑制。此药物和血管内皮中的生长因子A出现亲和力相互结合的效果,以此来对其受体自身结合产生抑制效果。我国逐渐将此药物应用于临床中,同时经临床研究后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是因为此药物的价格较为昂贵,患者在出现新生血管复发现象时应按照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行治疗[11]。
在临床中对眼压进行治疗时通常情况则选择降眼压药物,其中常用的药物为噻吗洛尔滴眼液(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此药物则是对房水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同时对患者的眼压进行降低;布林佐胺滴眼液(碳酸酐酶抑制剂),此药物则是对房水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进而降低患者饿眼压;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此药物大大减少了房水的生成现象,并能够对葡萄膜巩膜房水的外流进行加大,因为上述两种作用的关系有助于眼压的降低。当新生血管逐渐将葡萄膜覆盖时,或者房角出现关闭现象,采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前列素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相关治疗药物。阿托品眼膏对睫状体会起到相应的麻醉效果,以此来加大葡萄膜巩膜房水外流现象。盐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缩瞳剂)存在一定的缩瞳效果,会加大房水外流现象,但是此类药物会增加房角粘连现象的严重性,在一定情况下会出现房角关闭现象,因此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对于患有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而言,应采用降眼压药物进行治疗,经一种药物治疗后无显著效果时,应联合几种药物进行治疗,如果联合药物无法降低患者的眼压,应实行抗青光眼手术。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而言,在其玻璃体腔中注射雷珠单抗,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为后续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奠定了基础,然而此方法的近期治疗效果良好,远期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还需要继续加以研究。
[1]王宇宏,王一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4 (6):543-545.
[2]岳红云,张百红,张晓春,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围手术期雷珠单抗应用研究[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4,36(8):589-592.
[3]徐蕾,王大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5,37(2):125-128.
[4]张露元,朱小华,邓莉,等.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4(4):459-460.
[5]刘斌,杨玉霞,刘杏,等.雷珠单抗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眼科新进展,2015,35(3):263-265.
[6]樊会霞,刘玉新.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4例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z1):315-317.
[7]杨琼,魏文斌,刘月明,等.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及其联合其他方法治疗3期以上Coats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4,30(5):462-465.
[8]王璞,邢怡桥,陈震,等.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J].国际眼科杂志,2014(2):290-292.
[9]黄晓.抗VEGF药物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导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16):66-68.
[10]刘国军,庞凤,杜敏晖,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3,31(10):968-972.
[11]陈星,于建春,孙庆祝,等.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7):804-806.
R77
A
1672-4062(2015)12(b)-0046-03
10.16658/j.cnki.1672-4062.2015.24.046
2015-09-07)
陆相庆(1975-),男,本科,山东泰安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视网膜疾病,科室:眼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