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平吴梦霞杨国荣杜杰亮
1.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昆明 650212;2.云南省洱源县畜牧站,云南洱源 671200
奶牛日本血吸虫病防治
李天平1吴梦霞1杨国荣1杜杰亮2*
1.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昆明 650212;2.云南省洱源县畜牧站,云南洱源 671200
本文对奶牛日本血吸虫病病原、生活史、流行病学、奶牛发病症状、诊断技术要点和综合防治措施等进行总结,并指出灭钉螺的同时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及防止疫情反弹,与同行交流。
奶牛;日本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奶牛日本血吸虫病是指奶牛感染日本分体吸虫,出现消瘦,腹泻下痢,发育障碍,屡配不孕,流产等症状的血液寄生虫病。奶牛养殖区气候温和,湖泊、河流、水田星罗棋布,使该病常发多发,治愈后还重复感染,不仅严重危害人的健康,还危害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日本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曾经是山区和丘陵地区奶牛常发病。对奶牛养殖危害极大,要彻底消灭此病难度很大。通过对奶牛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方式分析,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山区和丘陵地区奶牛血吸虫病的病原是日本分体吸虫,虫体在成虫、虫卵、毛蚴、尾蚴阶段,有不同的明显的形态特征。
1)虫卵。虫卵大小平均89 μm×67 μm,椭圆形,淡黄色,卵壳一侧有一小刺,有胚膜。成熟虫卵内含有一毛蚴,毛蚴与卵壳间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电镜下,卵壳表面呈网状纤维基质及细颗粒状微棘;切面呈囊样微管道,贯通卵内外。
2)毛蚴。毛蚴呈梨形或长椭圆形,左右对称,大小平均为99 μm×35 μm,周身有纤毛。体前端有钻器,呈嘴状突起,或称顶突;体内前部中央有1个顶腺,呈袋状;有2个侧腺,位于顶腺稍后的两侧,为长梨形,开口于钻器。
3)尾蚴。尾蚴属叉尾型,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体长100~150 μm,尾干长140~160 μm,尾叉长50~70 μm。体表有小棘,有许多单根纤毛的乳突状感觉器。体部前端为特化的头器,其中央有一个较大的单细胞腺体(头腺)。口位于体前端正腹面,腹吸盘位于体部后1/3处。在尾蚴体内中后部有5对单细胞钻腺,左右对称排列,其中2对位于腹吸盘前(称前钻腺),3对位于腹吸盘后(称后钻腺)。前后5对钻腺分别由腺管向体前端分左右两束伸入头器,并开口于顶端。
4)成虫。成虫寄生于奶牛终宿主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虫体可逆血流移行于肠黏膜下层的静脉末梢。雌雄异体,雌虫比雄虫长。雄虫乳白色,长12~20 mm,扁平,两侧向腹而卷曲形成圆筒状的抱雌沟,前端有发达的口吸盘和腹吸盘。生殖系统由睾丸、储精囊、生殖孔组成。睾丸为椭圆形,一般为7个,呈单列排列,位于腹吸盘背侧;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下方。雌虫细圆柱状,前细后粗,体长20~25 mm,腹吸盘大于口吸盘,呈黑褐色,居于抱雌沟,与雄虫合抱。生殖系统由卵巢、卵腺、卵膜、梅氏腺、子宫等组成。卵巢位于虫体中部,长椭圆形。输卵管连于卵巢后端,绕过卵巢而向前。虫体后端几乎为卵黄腺所充满,卵黄管向前延长,与输卵管汇合成卵膜,被梅氏腺围绕。卵膜连通子宫,子宫开口于腹吸盘的下方,内含虫卵50~300个。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7个阶段。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奶牛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管腔中,交配,到静脉末梢产卵。每条雌虫每天产卵2 000~3 000个。虫卵大部分随血液流入肝脏,另一部分虫卵损害肠壁掉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如虫卵随粪便进入水中,温度22~26℃,pH值6.8~7.2,有一定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孵化成毛蚴,借水作直线运动。未遇钉螺,1~2 d便死亡。毛蚴如遇到钉螺,便钻入螺体内,到达肠淋巴腔,发育成袋状母胞蚴。母胞蚴继续发育,体内生成胚团子胞蚴,子胞蚴破裂,成为尾蚴,数量达上万个。尾蚴脱离钉螺到水面,一旦遇到奶牛、人、野生动物终宿主,迅速穿透终宿主皮肤,钻入其主体内,变成童虫,童虫进入小血管或淋巴管至静脉血管,随血流到肠系膜静脉,22 d后发育成成虫。一般从尾蚴到成虫需时约30~40 d。成虫寿命一般3~4年,最长超过30年。
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钉螺,按生物学分类属于钉螺属,名为湖北钉螺。是一种小形螺蛳,圆锥形,有6~8个螺旋,长10 mm左右,宽约2.5~4.0 mm,壳口卵圆形。螺壳为褐色或淡黄色,有魇。山地丘陵地区的钉螺是光壳钉螺,无直纹,表面光滑。钉螺是两栖淡水螺,生长在小溪、山涧、水田、河道及草滩等处。滋生地是土表及土层,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有腐败植物、藻类、苔藓等。雌雄异体、卵生。春季每个雌螺产卵100个左右,卵子发育成幼螺,生活在水下,到秋季发育为成螺,转到陆地上生活,寿命1~2年。
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传染源,一是带虫的人,奶牛及其它8种家畜,还有31种野生动物;二是带虫的中间钉螺;三是有尾蚴的疫水。
2)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奶牛接触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或饮疫水,或采食有疫水和带尾蚴钉螺的牧草,尾蚴就可穿透奶牛皮肤进入体内而被感染。
3)易感动物。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一是人;二是奶牛、水牛、黄牛、马、骡、驴、山羊、绵羊、猪、狗等家畜;三是猫、褐家鼠、野兔、野猪等野生动物;四是中间宿主钉螺。
急性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呈不规则的间歇热,食欲不正常,可因严重的贫血致全身衰竭而死。常见的多为慢性,病牛进行性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肋骨、耻骨结、坐骨结突出,按奶牛体况评分,分值1.5分左右。消化不良,粪便中见到未消化的饲料残渣。犊牛和后备牛生长发育迟缓,个体小而成为侏儒牛,屡配不孕。腹泻,粪便稀薄,有黏液有血,有特殊的鱼腥臭味。黏膜苍白,精神迟钝,产奶量下降快,妊娠母牛阴门常有分泌物,可发生流产。病状奶牛明显高于黄牛,黄牛高于水牛,犊牛高于成年牛。若饲养管理较好,优质饲料多,营养均衡,体况好,抵抗力强,则症状不明显,常成为带虫者。
腹腔积液,肝脏初期肿大,以后萎缩,硬化,表面、切面可见粟粒大至高粱大,灰白色或黄色结节的虫卵肉芽肿,严重时各段肠管可发现虫卵沉积,小肠溃疡,瘢痕,黏膜肥厚,肠系膜静脉有合抱的虫体。
根据奶牛临床症状,结合当地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再经查看病原可确诊。
6.1 粪便毛蚴孵化法
1)取粪及淘洗。在春季、夏季,某天清晨,从奶牛直肠中采取粪便200 g,或取新排出的粪便,分成3份。把粪样放在铜筛中,用水淘洗,弃去滤杯,取滤液。
2)孵化。选用以下其中一个方法。
①尼龙筛淘洗孵化(25℃):把滤液倒入尼龙筛网兜中并用水冲洗,把所得滤渣倒入三角烧瓶或平底长颈瓶中加满25℃左右清水,在烧瓶下1/2处加1块2~3 cm厚的脱脂棉,再加满水。
②塑料杯顶管孵化:滤液沉淀30 min,倒去2/3,加25℃清水,加上中间有孔的塑料杯盖,加满水,再将盛满水的试管口塞1块2~3 cm厚的脱脂棉,倒插入塑料杯的孔中。
③直孵:滤液沉淀30 min,倒去1/3~2/3,余下的粪水倒入平底长颈瓶中,加水至颈瓶1/3,2~3 cm厚的脱脂棉球,再加满孵化用水。
3)孵育,将装好的三角烧瓶(平底长颈瓶或塑料杯)放在20~26℃箱室中,有一定光线的条件下进行孵育。
4)判定,从孵育开始到1、3、5 h后各观察1次,时间2 min以上。如肉眼(或放大镜)发现近水面有针尖大小,灰白色、梭形、折光强,做水平或斜向直线运动虫体,即为阳性。可用滴管将虫体吸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毛蚴前部宽,中间有个顶突,两侧对称,后渐窄,周边有纤毛。
6.2 间接血凝试验
采奶牛血5 mL,离心,取上层的血清。取1个V形微孔有机玻璃血凝板,从左边开始,在第1、2、3孔,分别按10、20、30倍稀释,同样方法在第2排、第3排,从左到右,分别设对照和空白3个孔。用12号针头,每个孔分别滴入1滴诊断液。振荡血凝板,置20~37℃条件下1~3 h,观察。如待测孔中央有一小红点,周边有少量或一层淡红色凝集红球,为弱阳性或阳性。
7.1 驱 虫
用吡喹酮驱虫,按1 kg体重300 mg用量,取12 g,分2次口服。或用氯硫氰胺(7505)驱虫,按1 kg体重40~60 mg标准,1次口服16~24 g。用药后,如出现副反应,对症治疗。休克时,使用0.1%肾上腺素注射液4 mL和1%地塞米松注射液4 mL分别肌肉注射。发生瘤胃臌气,用鱼石脂15 g、松节油5 mL、95%乙醇30 mL灌服,让奶牛前肢站于较高处,揉搓左肷部,用手拉牛舌体,使其咀嚼及反刍,排出嗳气,或用导管穿刺放气。下痢者止泻,赤芍45 g、黄苓50 g、金银花45 g、当归40 g、木香45 g、槟榔15 g、大黄60 g、甘草1 515 g。痢赤多白少加白头翁、地榆、丹皮;痢白黏腻者,加苍术、茯苓、陈皮;食滞痢不爽,加神曲、山楂、莱菔子。
7.2 预 防
1)饲养新型化。改放牧和半放牧饲养改为圈养,远离传染源。改使用水生植物为人工牧草,大范围种植紫花苜蓿、大麦、青稞,生产优质干草;加大全株玉米青贮,试用推广水稻秸秆青贮和小麦青贮,解决饲料问题,不再到有疫水区域放牧。改青饲为干饲,一些小型家庭牧场要使用水生牧草,应把湿地天然牧草刈割后进行晾晒,制成干草后再饲喂,以防止接触到水中的尾蚴。
2)粪便资源化。在奶牛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离,减少粪污总量,粪便集中处理,防止粪污外溢,污染沟河,而把病原传染给鼠、猫、狗等野生动物。把粪便收集后,出售给有机肥厂;在发酵时,彻底消灭粪便中的日本血吸虫虫卵。出售牛粪,每头奶牛每天可收入2~3元。
3)投药常态化。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进行预防性治疗,每年2次投服吡喹酮药物。每年粪检1次,对阳性奶牛跟踪治疗。从外地购入家畜,先要驱虫,达到根治,避免带入病原。
4)农耕机械化。从事农耕活动,湿地管理时,用机械设备,要穿雨鞋,戴手套,避免接触病原。
5)防治联合化。人畜联合防治,定期清理滩地河道淤泥;把水田常在积水改为间断用水,或种植旱地作物,杀灭钉螺。建厕建池,把人和家畜粪便全部经过处理,防止虫卵入水。
1)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些地区为铲除钉螺滋生环境,对沟道进行“三面光”改造,在沟河内没有野生植物生长,原有的净化水源作用丧失,出现湖泊河流水体氮磷超标而面源污染,水质变差。应该尽量不使用水泥地硬化河沟,恢复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在田野、沟道,喷洒氯硝柳胺杀灭中间宿主钉螺,有效降低阳性率,但氯硝柳胺对鱼类毒害较大,使用后许多地方土著鱼类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灭绝,要改进灭螺方式,保护地方鱼种。
2)防止疫情反弹。新中国解放以来,开展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近年来,个别地区出现反弹。可能是田间鼠类动物带虫,成为病源,应强化落实灭鼠工作。各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恢复了许多湿地,给钉螺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和有利条件;同时,湿地除杂净化产生的水生植物成为一些家庭牧场饲料资源,这给奶牛感染日本血吸虫病提供了可能,要加强宣传引导,实施好应对措施。
2015-09-22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2015KJTX08)
*通讯作者
李天平,男,1972年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动物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