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几点思考

2015-02-10 05:06云南省林业厅宣传中心
云南林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基地林业森林

□ 云南省林业厅宣传中心

关于建设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几点思考

□ 云南省林业厅宣传中心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云南省委、省政府已出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省林业厅宣传中心对全省16个州市生态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解,对昆明、文山、普洱、大理、临沧等州市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分析各州市生态文化建设经验,对推动全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要成绩

(一)生态文化机构逐步加强。昆明市、玉溪市、文山州、临沧市林业局设立了专门机构,其他州市林业局则由造林绿化科、局办公室、天保退耕办、创森办、森林资源管理总站、林业杂志编辑部等部门负责宣传工作。目前,云南林业生态文化协会正在筹建中。

(二)生态文化意识逐步树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林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的良好氛围,全民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识正逐步树立。

(三)生态文化载体逐步增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的国家级、省级森林城市,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方兴未艾。昆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普洱、临沧两市正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海口林场、善洲林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获得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凤庆县安石村、临沧市花果山城市森林公园获得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大理弥渡太极山自然保护区、普洱景东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山普者黑湿地公园正在创建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省有7个村庄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二、取得经验

(一)森林公园、国家公园、湿地公园成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全省共建有森林公园41处,初步形成了森林自然景观与众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生态文化体系,开发出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森林生态文化产品。

全省建立了8个国家公园,使生态保护面积增加了32.8万公顷,游客总量达到2165万人次,门票等直接旅游收入达22.35亿元,每年用于社区补偿和社区项目扶持的直接资金达2600多万元,周边群众开展相关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每年达2200多万元,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全省共建有红河哈尼梯田、洱源西湖、普者黑喀斯特、普洱五湖、鹤庆东草海、蒙自长桥海和盈江等7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保护面积1.98万公顷。其中红河哈尼梯田已于2013年10月正式获得国家湿地公园授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对于完善云南湿地分类保护,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抓手。2011年5月,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以及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四部门授予善洲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2012年4月,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委党校把善洲林场定为“云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2012年2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校把善洲林场定为“中直机关党校学员调研基地”;2012年6月,环境保护部、教育部把善洲林场定为“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基地”;2012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把善洲林场定为“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2013年10月国家公务员局把善洲林场定为“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共接待游客1063批次,74891人次。

2010年10月,昆明海口林场获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成为云南省首家获得此殊荣的单位。截至目前,已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次。

2013年9月,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的“国家生

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2014年1—11月,接待游客274.95万人次。与央视合作,直播亚洲象相关节目14个,合作拍摄播出《亚洲象避风港》、《大象歌舞厅》、《最野假期》等节目。与国际NGO组织IFAW合作,发放亚洲象保护宣传台历320本和森林防火宣传年画3000张。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合作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并深入老挝丰沙里、南木哈开展联合宣传。为全国15所大学师生和北京林业大学学生野外实践提供帮助。

(三)森林城市成为林业文化体系建设的新标杆。昆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建设市民林、公务员林、共青团林、河长林、杨善洲林等各类纪念林5万亩,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 23753株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和爱鸟周、茶花节、梅花节、苹果节等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使植绿、护绿、爱绿蔚然成风。全市森林面积增至9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07%,市域林网控制率达到85%以上。

(四)立体传媒成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新手段。一是组织全省林业系统通讯员在《中国绿色时报》发表了大量反映生态建设的作品。《云南林业》杂志通过改版升级,加强编辑策划,品质大幅提高,发行量从去年的1500多份增加到现在的3500多份。云南省林业厅门户网站通过信息质量提升,每天上传最新动态15条以上,日访问量均在2000人次以上。二是利用画册宣传生态文化。昆明市、昭通市、文山州、保山市、临沧市都征集优秀的生态文化摄影作品,制作精美的宣传画册宣传生态文化。三是利用影视宣传生态文化。保山市协助拍摄完成电影《杨善洲》,昆明市制作的《核桃种植技术》科教片,以及昭通、普洱、文山、保山、临沧等地制作的许多影视作品,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云南、了解云南林业建设成就。

三、存在问题

(一)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指导不够。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对生态文化在林业建设中的凝聚和引领作用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云南生态文化建设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和局部突破阶段,还缺乏对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系统规划和科学部署。

(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机构不全。没有专门机构统一组织、领导、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应由宣传部门牵头,各部门紧密配合才可能发展壮大。目前,大部分州市林业局没有专门的宣传部门负责这项工作,牵头部门庞杂,但成效不大。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国家对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林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投入,林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专项政策扶持。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很难筹集资金用于林业生态文化建设,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严重制约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明显。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系统规划。云南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薄,迫切需要加强统一管理指导。要尽快制订加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系统规划,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指导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科学有序开展。

(二)加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组织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设立宣传中心或宣传办,明确1—2人专职负责林业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考核机制,将其纳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增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抓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三)加大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发改等部门汇报,积极争取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林业基本建设计划,组织编制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确保其有目标、有项目、有资金、分阶段实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与各项林业工作紧密结合,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安排工作经费,保证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载体建设。一是加快森林城市、森林县城、森林城镇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二是因地制宜建设标本馆、文化馆、科普馆、博物馆等宣教设施,使之成为国民享受生态文化、增强文明意识的主阵地。三是保护和挖掘地方传统的森林文化以及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民间艺术。大力兴建各种纪念林,让全民参与生态文化建设。

(五)加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制度建设。加强林业政策法规制定工作,把生态文化建设与全省林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一体发展。

(六)加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人才培养。通过培养、引进和培训工作,壮大生态文化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基地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我的基地我的连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