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15-02-09 03:06吴艺萍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4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渗透心理健康

吴艺萍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传授、技术和技能的过程,更重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还应进一步培养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渗透;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91-02

当前,独生子女在中小学生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而体育实践课程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身体练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学生都有直接的体验,这在发展学生心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呢?

一、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动力,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显然是最受学生还要的教学方式。例如,体育课上的“赛跑”让人感觉单调,有些乏味,不再吸引他们。为此,我把赛跑改为游戏“聪明的小羊”,再精心设计场地。创设了草原"的景象,呼拉圈作“狼堡”,垫子作小羊的家,还有小河,陷阱,老师当大灰狼,学生是草原中自由自在的小羊,并在游戏中启发他们通过大家的智慧,如何不被大灰狼抓住,如何去救被抓住的小羊。再加上老师的表情动作,会给儿童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虽然这是一个奔跑游戏,有一定强度,但在游戏中,通过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是兴奋的、欢快的,忘记了疲劳,想到的是有趣,连一些平时不好动的学生都对我说:“我们再玩一次吧!”练习形式活了,气氛也活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在收获中学,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发展了创造能力。

二、完善体育课堂的理论教学

体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实践方面,应该说体育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理论教学方面也不能忽视。理论在人的观念价值确立和指导实践应用上是非常重要的。体育锻炼原理和运动保健常识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受到关注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在选择具有代表性项目的体育教学中加强了体育基础理论教育。把运动保健、体育休闲娱乐和体育文化欣赏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和实践过程,规定内容在每节实践课中进行。比如:运动小常识、体育锻炼一法、体育时事、运动欣赏等。这样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传递合理、丰富的评价信息

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在体育活动中,教师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向孩子传递赞许和反对的信息,而孩子则通过心理体验来接受教师的意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的动作做得很好,而教师只用“好”或“不错”,这样的评价过于粗浅。教师应预测孩子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作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孩子的动作完成得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做得很漂亮”、“你的领悟力真强”、“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等。请孩子示范时,教师可以说“请看×××的表演”、“我们为你感到骄傲”等。事实上,教师可以用无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师和孩子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就比用“不要害怕”更带有激励作用。用 “你有进步了”、“我相信你做会得更好些”比用“不要偷懒”、“你的进步很小”等更能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在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学校体育教育在体现人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最具有说服力。体育竞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体育竞赛是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赛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竞赛中,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力,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规则,对学生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如接力跑,球赛,体育游戏等活动中,让同学之间互相误解、鼓励、配合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合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

五、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和交际能力

俗话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感觉适应现象,即,当某一方面事物过于长久或强烈刺激于他人时,会使人的感受性降低,甚至使条件反射能力消退。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创新成果。针对那些有恐惧心理的学生,课前给他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如,每节课前的整队,我让学生轮流喊口令,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让学生不要过于自我约束;不要过分注重他人评价,学会热爱自己的天性,接受自我的不足,大胆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勇于向困难挑战。从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资源,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体育的载体中去。像“着物物不知”的春风, “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使时代活水流入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接受心灵的洗礼,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要求!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 2001,(07) .

[2] 吴键.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策略.体育教学(2006.2)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渗透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