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265-02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外显的物体操作活动和内隐的智力活动),逐步建立分化的和理解的认知结构。而在当今人们十分关注的创新教育中,探究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尤其对于年龄尚小的幼儿来说,探究的过程要比探究所得到的结果更为重要。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究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建构概念和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吸引幼儿去操作、去实践、去探究。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看到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不受传统习惯努力的束缚、敢想、敢说、敢为,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为幼儿进一步探究事物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善于通过激发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对问题提出疑惑及求解的愿望和动机,这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
为了激励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应多鼓励幼儿提问题、想假设、寻答案,做到问题在前,答案在后;尝试在前,解释在后;探究在前,结论在后;启发在前,指导在后。尽可能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探究。同时,还应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多解思维,允许幼儿提问并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还要给幼儿留下思考的时间,引导幼儿自己动脑、动手去寻找答案和问题的解决办法。
2.提供新颖的操作材料
幼儿要进行探究活动,离不开新颖而丰富的操作材料。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强调有兴趣的材料是对学习最好刺激。由此可见,新颖有趣的操作材料为幼儿探究事物提供了物质准备。平时在环境创设时,要注意在活动区内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丰富而安全的操作材料。同时要注意材料投放的原则,分期分批投放,由易到难投放,使幼儿始终保持新鲜感,激发探究操作的欲望和持久性,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知识经验,尤其在动手实验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最好做到人手一份,使大家都有探究的机会(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需几个幼儿共同操作一组材料的除外)。3.提高幼儿实践探究能力
幼儿的好奇好问为他们的探究创造了有利条件,丰富的操作材料又为幼儿做出了物质准备。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在于教师在日常生活或教学活动中要动脑经、想办法,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机会与条件,善于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比如在科技教育活动中,通过幼儿感兴趣的科学实验,让他们尽情地摆弄材料,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他们的言行,允许他们的"尝试"与"破坏",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使孩子爱教师面前无拘无束,大胆表现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的认识事物,发展幼儿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提醒幼儿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与变化,反复操作,多次尝试,满足幼儿好奇心,得出实验的结果。
另外,教师还要保证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使他们自由自在、积极思维,不断探究,千万不能在幼儿兴趣正浓、积极尝试探究的关键时刻而结束活动,即使在结束部分也要给幼儿一个再思考、思维缓冲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一次探究的结束成为新的探究的开始。如教师在进行《浮起来的蛋宝宝》的科技实验活动时,当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蛋宝宝在盐水中浮起来时,教师鼓励幼儿再想想蛋宝宝还可以在什么溶液中浮起来,幼儿就会找不同的物质糖、碱等溶解在水中发福进行实验,使探究活动不断延续下去,变为永无止境的探究精神。
总之,教师在培养幼儿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力求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条件,在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指挥者"要注重幼儿的探究过程,不管结果如何,都要给以肯定、鼓励、保护孩子探究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大胆地去探索、实践、尝试。培养他们不断探究的精神,为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