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评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2-09 13:13王润华
教育界·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生评价高等教育对策

王润华

【摘 要】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学生评价过于偏向知识汲取,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评价模式显然不能客观、全面地将学生的能力反映出来,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有效、可行、科学的学生评价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承载,通过积极的评价引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 学生评价 对策

引言

无论是对于教学而言还是对学生培养而言教育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客观角度上来看其本质就是对学生的认识,它是与其对教育价值的本质以及对教育的认识相契合的,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教育则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在学术界中部分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个人,并强调了教育方式及方法的“个性化”,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可将教育视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素质以及精神处于不断升华的状态中,学生被视为受教者,而教师作为施教者的责任及目的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价值[2]。从我国传统教育来看,自古以来“师者”就被委以“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这也反映了教育是一种文化以及技艺的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教育所承担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在科技革命以来,教育与社会发展呈现了相促进的状态,由此可见教育承载的作用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范畴[3]。当然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次变革,而在变革过程中教育评价则充分地发挥了导向性作用。因此教育评价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就间接地决定了教育发展方向,是必然需要重视的。

1 高校学生评价发展及现状概述

纵观教育发展历史,每一次评价实践的变革事实上都是对教育评价以及教育变革的探知与实践。对于高校生而言评价方法是判断其在校学习以及生活当中所获取成就的重要方式。一旦学生评价出现问题即学生评价无法与人才需求达成契合时,将不能够客观真实地将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以及素养水平反映出来[4]。在学生评价与学生发展出现矛盾时就需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变,让学生发展、教育发展以及评价三者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体系,并借助该体系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价。

从学生评价发展情况来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主观判断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以考试为主,古代科举制度即为典型代表。该方法随意性较强,一般情况下考试评价基本上都是为政治服务,在进行具体评价时会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基本上就是依托于主考官的个人喜好或价值取向,从整体来看有失公正性以及客观性。(2)测试阶段。测试阶段主要是通过笔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等进行综合测试,可视为口试的重要补充。而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笔试则逐渐转变为考试以及综合测试[5]。相对于主观判断,测试无疑具有显著的进步,避免了试题内容的随意性,并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然而由于受到评价标准的限制,依然使其公平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在这一阶段中课程与考试在内容上出现了分离,因此并不能全面地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充分表现出来。(3)标准化测试阶段。标准化测试是学生评价取得的变革性进步,对于学生评价的发展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原则是“学生的智力是保持固定态的,因此这种测试能够与所有学生相匹配”。尽管该方式强调了科学方法的绝对性,却无法体现或者说将人的复杂性忽视。该方法确实能够对学生技艺水平以及学习水平做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以及个性却不能给出客观的评价[6]。(4)多元化评价阶段。目前学生评价正朝着多元化评价方向发展并已逐步实现,这正是世界教育不断变革、不断进步的结果。基于著名学者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让整个教育评价朝着多元化发展,在其理论中重点阐释了人的智能是由八种能力所构成的,即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以及言语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7]。在该评价方法中不仅仅强调了学生的知识汲取能力,同时还提出了学生评价要将生活情景以及学习情景包容进来。多元化评价是学生评价发展的重要突破,让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真实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对学生培养及个体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高校不断扩招的环境下高校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象征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由于生源数量的增多必然会给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高校毕业生的增多使得整体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社会资源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出现了普遍性的就业难题,这也就直接反映出了人才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所出现的矛盾,也从另一面反映出了社会人才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一定的失衡。在这种环境下有效的教育评价将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应当给予充分重视。

2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较以往而言,我国高校学生评价尽管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无法完全与社会发展相吻合,不能与社会需求以及人才需求达成一致,从而使实际教学、学生学习乃至学生综合性培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如下:

2.1学生评价未重视个性化发展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激励性功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学生评价现状来看高等教育将评价功能过于偏向于选拔。这种选拔机制体现了评价的统一性,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即失去了个性化。高等院校不仅仅承载了专业知识传递,还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培养。选拔的实质性目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评定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协助学生进行修正、改进,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发展[8]。从整个过程来看多数高校几乎将学生评定与选拔功能完全挂钩,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过分看中奖学金、三好学生评比,学生评价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我国大力发展并提倡素质教育的政策下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激励从而让学生迈向更高的层次,以此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endprint

2.2过于偏向评价结果,未重视评价过程

无论是学生的培养还是学生的成长均为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学生评价应当贯穿于该过程当中,但当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所看重的还是评价结果。甚至学生仅仅是处于评价活动边缘位置,并未实质性地参与到评价活动当中,这使得学生根本不了解评价目标以及自身在评价当中的作用[9]。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将目光转向评价活动的客观结果上,从而出现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评价本应当以学生作为主体,但从以上情况来看,过分重视评价结果所带来的必然是使得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制约。

2.3学生评价未将内外部需求关联起来

在高校管理实施过程中学生评价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基于学生评价,高校会对学生培养计划以及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期实现对学生培养的目的并让整体教育质量得以提升。而从当前学生评价工作来看还是过于偏向内部因素,对于外部因素及外部关注程度显然还有待加强。高校生毕业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就业,如果学生评价未能够与市场需求结合,势必会使得学生培养与人才需求、社会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实质性就业。“重内部而轻外部”势必会造成学生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渐行渐远”,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同时也让学生评价的可信性以及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3 完善高等教育学生评价的有效建议

3.1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化特征

作为不同的个体,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显然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承认并肯定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是实现学生评价全面化的基础,也是促使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基于个体差异化就需要对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的特点进行透彻的分析。不应该以完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具有特异性和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现其与众不同的一面。在评价时要把握横向评价的度,并要灵活应用纵向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进步,这不仅仅是“以人为本”的需求,同时也是“个性化发展”实施的必然条件。另外个性化培养还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性评价制度为导向强调了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松、民主的环境,通过将学生置于评价主体地位让学生可积极地参与到评价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步形成并提升评价主体意识。在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可更为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并逐渐反思、反省自我。另外在实行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激励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要善于利用激励手段来督促学生逐渐发展其自我意识。

3.2重视学生评价过程

结果只是评价参考的一部分,但由于其直接可见便成了大多数高校进行直接评判的标准。而学生评价必然是一个过程化的产物,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就需要将这个过程细化。

教育工作者要认清楚学生评价并不仅仅依托于评价评优为基础,当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部分,而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状态以及生活状态,通过全面、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可正视自我,而教师则通过这些评价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协助学生修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得以进步。笔者建议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应该将目标划分为具有层次性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给予评价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成性、形成性以及发展性足够的重视,让学生评价最大程度与学生真实评价所贴合,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上述理念让过程与结果能够良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让整个评价更为客观、真实。

3.3整合内外部环境对学生进行评价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端口,承载着育人、育才的重要责任及义务。社会发展方向以及人才需求方向几乎可视作高校培养人才的风向标。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外部环境给予密切的关注并作为学生评价方案构建的重要参考,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充分结合关联起来,并结合市场环境对评价指标、项目等进行动态性调整,让学生培养始终能够与社会需求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外部环境导向促进学生就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为学生铺建出一条有效、踏实的“就业道路”。

结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依旧处在一个发展阶段,依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其中学生评价工作便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从当前现状来看学生评价工作依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过分重视结果使得评价不够客观,过于偏向选拔而忽视了激励作用,这些不足之处对于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都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为了让学生评价可充分发挥其成效性,笔者建议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评价并肯定其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化特征,结合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进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1]苏昕,侯鹏生.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结构多元化和价值冲突[J].教育研究,2009(10).

[2]闫广芬.力求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体系的科学化[J].高校教育管理,2008(04).

[3]杨东平.教育公平三题:公平与效率、公平与自由、公平与优秀[J].教育发展研究,2008(09).

[4]迟爽.国外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模式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02).

[5]刘宗南.知识论视野下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伦理性[J].咸宁学院学报,2008(02).

[6]贺璐,欧阳河.学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4).

[7]于开莲.发展性评价与相关评价概念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3).

[8]刘洋洋,张华丽.高校学生评价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Z2).

[9]辛涛,李雪燕.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评价高等教育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思考
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