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2015-02-09 18:23李金荣王会川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能力

李金荣 王会川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提高培养对象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地方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112-04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综合素质,要求受教育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一种挑战,需要对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定位,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论证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如何协调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实践教学是指在模仿与社会职业有关联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实务相适应的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活动,验证和发展所学理论,从而形成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地方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如实习、社会实践等)或模仿相对真实的社会环境下(实验项目、模拟实验课程等)进行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明显增加。实践教学不仅可以验证知识,发现问题,还可以借助运用所学理论对发现的问题求解的方式建构新的知识。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或实习工作,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完成每一个实践教学过程都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在完成实践教学项目中会遇到新的问题,自己或者在教师协助下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思考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实践教学体现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性。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项目中,亲自动手操作,解决各种各样的与社会职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在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也是驾驭知识的当事者,通过开展课堂内、外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在理论学习中不曾遇到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这些问题,并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实践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直接经验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自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能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一些实践教学项目(如实习、模拟实验等)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目前的社会技术现状,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提高其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减少日后在工作中的失误和无所适从,并且可以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有一定的规划。而且,一些实践教学项目需要以小组身份完成,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实验教学过程。小组成员需要一起组织学习资料、分析出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时数不断增加,教学内容与方法还有待于改进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实践育人工作地位,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制定详实的实践教学计划,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文件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因此,高等院校及教学单位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制度建设,但是鉴于高等教育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有些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且没有体现出人才分类培养需求,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践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对校内课堂利用的较多,而对校外第二课堂利用不够重视,社会实习、实践的效果欠佳。

(二)实验室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利用不够充分

为了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实践教学的发展,各高等院校及各教学单位纷纷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到目前为止,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学生科技活动基地等基础实践设施,并且充实了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开发、购置)。较之以前更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为学生自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和场所。但是实验室的开放性不强,利用率不高。一方面,很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各专业实验教学时数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实验室的建设目前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出于对实验设备维护的考虑,除了上课时间以外,实验室基本不对师生开放,这也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

(三)实习基地发展迅速,但分布不均衡、利用不足

为满足实习、社会实践的需要,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范围,结合专业特点,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发展迅速,有的专业有十几个或者更多的实习基地协议。但是,对实习基地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有的院校实习基地基本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利用。调查显示,某高校某专业的47名同学,对实习基地有了解的只有21人,占44.68%,其余55.32%的同学不知道有实习基地;而且大部分同学认为对实习基地利用不够充分。

从地域分布来看,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所在地。由于实习基地的功能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在教学计划中的实习、社会实践多安排在假期进行,而不同院校的生源都具有广域性,由于假期学生在学校生活不太方便,而且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生假期回生源地实习较多。因此,实习基地建设的地域延伸性还有待加强,以适应学生实习、社会实践的需要。

(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断优化,但后续发展存在瓶颈

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表达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首先,为适应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与之前相比不断优化,如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但也存在师资不足、教师经验不足等一些问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偏少,生师比过高,现实中实践教学师资的缺乏比理论教学更加严重;其次,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繁重,很少有机会和时间从学校走向社会,所以造成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经验,致使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职业需要联系不够紧密,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欠佳。另外,在科研引领考核的背景下,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再投入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教学综合效果差强人意。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应该考虑高校的专业背景和社会发展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背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需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原则,结合学校及专业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色,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规范相关管理制度。

(一)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指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管理等要素的整体规划,通过实践教学设定的目标,配合理论教学要求,以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化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特点相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目标应该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同时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要。这就要求实践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与社会融合规范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改革实践教学的固有模式,推行多元化、多视角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

(二)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吻合,根据人才培养需求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综合性实验课程,并应该体现该学科的知识构架、先后承接顺序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延伸内容,具有综合性特征。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项目和内容紧密相关,如课程实验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设计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综合性实验课程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职业身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可以从三个层次、借助两个课堂完成。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基础认知实践,第二层次主要是专业能力实践,第三层次是综合创新实践。第一层次的基础认知实践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通过新生专业入学教育、知识竞赛以及参加各类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基本认识,了解社会对该学科的人才需求状况,初步建立起行业职业方面的概念,为以后深入学习提供指导;第二层次的专业能力实践主要针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通过课程实验项目、综合类应用性实验课程以及专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的综合创新实践环节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专业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课堂是指用好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很多高等院校都建立了综合性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对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为通过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课程等分层次的实践活动,利用外购或者合作开发的教学软件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对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如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体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的人力资源保障。要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熟悉社会需求、熟练地掌握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各教学环节如何与社会职业对接。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应该建设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团队。

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途径,安排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到实际业务部门挂职,熟悉实践业务的流程和现状,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教学。同时,还可以从实践部门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相关职业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作兼职实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师资。为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要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鼓励教师考取相关领域的社会执业资格资质,以便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另外,需要改革现有高等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科研导向的评价机制向多元化发展,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解决实践教学教师的发展瓶颈。

(四)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制度是基础,即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与各种实践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有关的相关制度规定,进而约束和规范实践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对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的能力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输出人才的反馈。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但是灵活性和多元化还有所欠缺,需要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完善。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评教及同行评价制度,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另外,学生管理单位要及时搜集、整理毕业生就业信息,通过走访、信函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所输送人才的反馈意见,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R].2012-01-10.

[2]沈奇,张燕,罗扬.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3]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廖宗廷.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学研究,2005,(3).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