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若霞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双方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贸易效应。但目前仍存在双方在贸易上具有一定竞争性、产业结构不合理性、各成员国间有一定经济差距等不利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降低非关税壁垒,增强贸易的互补性,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扩大双方的合作范围和深度。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全球化;贸易成本;贸易结构;贸易互补性;投资壁垒;贸易效应;合作伙伴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079-05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简介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背景
1. 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需要。世界各国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继成立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贸易集团。中国和东盟成员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外部依存度高,容易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也相对较多。因此,中国和东盟国家应当合作共赢,通过建立区域贸易集团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经济实力。
2. 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需要。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建立自贸区的良好基础。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等互补性强,开展自由贸易的空间大、利益多。
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意识上有所转变。1997年,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防止金融危机恶化,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取得了东盟国家的信任。因此,中国成为东盟国家的良好合作伙伴。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进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10年),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为标志,自由贸易区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第二阶段(2011—2015年),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中国—东盟双方在投资、服务贸易等领域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第三阶段(2016年之后),自由贸易区巩固完善阶段(见表1)。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状况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现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的1月1日成功建成,建成后的自由贸易区内关税水平大大降低。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马来西亚的商品贸易九成以上的品种实现零关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与东盟关税的平均水平从上年的9.8%减少至0.1%。中国与东盟的关税水平在接下来年份中还将进一步下降,2015年东盟的四个新成员国也将会对九成以上的中国商品征收零关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往来更加方便,双方的贸易成本快速下降,对双方的经贸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往来日益亲密,贸易额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东盟自2008年之后一直是中国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跟东盟之间的贸易总额突破4 000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了10.2%,这一增速大大高于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6.2%的增长速度。2012年中国东盟的贸易总额占到中国全年对外贸易总额的10.35%,比2011年增加了0.39个百分点。自1991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双方互相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见图1)。
2012年,中国与文莱的双边贸易总额为162 554万美元,中国对文莱的进口额为37 310万美元,出口额为125 244万美元。2012年,中国与柬埔寨的贸易总额为292 343万美元,中国对柬埔寨的进口额为21 532万美元,出口额为270 811万美元。2012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贸易总额为6 623 408万美元,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额为3 428 338万美元,进口额为3 195 070万美元。2012年中国与老挝的双边贸易总额为172 077万美元,2012年中国对马来西亚的贸易总额为9 483 205万美元,中国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国。2012年,中国与缅甸的贸易总额达到697 194万美元。中国作为菲律宾的第三大贸易国,中菲贸易关系虽然在2011年因为南海问题有所影响,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向上的,2012年的贸易总额达到3 637 546万美元。2012年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总额为6 927 265万美元。2012年中国与泰国的双边贸易总额为6 975 086万美元,中国对泰国的出口额为3 119 620万美元,进口额为3 855 466万美元。中越贸易关系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最快的双边贸易关系之一,1991年中越贸易额为3 200万美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12年中越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5 043 940万美元。从表2可以看出,在东盟10国中,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贸易伙伴关系最为密切,双边贸易额也最大。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发展趋势
1. 双边贸易快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完善,贸易壁垒的进一步消除,加快了双方的贸易流通速度。此外,双方距离比较近,而且还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东盟国家能更多地享受到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开放的好处。东盟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东盟的进口需求,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已经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额为547.81亿美元,2012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额已经突破4 000亿美元,达到4 001.46亿美元。区域内部成员国之间自己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出口的增加促进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的优化,增强双方的贸易互补性。
2. 双方合作领域将更加广泛。目前,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技术合作规模还比较有限,形式也比较单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双方合作的领域会逐步扩大到金融、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知识产权等领域。
3. 互相投资扩大。随着双方市场的逐步开放,投资壁垒会逐渐消除,双方相互投资会不断增加。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东盟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机会,东盟国家可以更多地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中国的投资额稳步上升。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也形成了一批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在国外的投资和资本运作保持本企业的发展,提升国际知名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为中国资本参与国际资本运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中国的大型企业纷纷到东盟投资设厂。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静态贸易效应分析
1. 贸易创造效应分析。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内部市场取消关税,各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一些国内产品将被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取代,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一方面,资源利用率提高,生产扭曲减少,生产利益增加;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成本更低的产品,消费支出减少,社会福利增加。
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4 001.46亿美元,与东盟的进出口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0.4%,2002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为8.8%,而1992年这一比重才5.1%。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与东盟的进口总额占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东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是稳步上升的。比重扩大的原因除双方经济发展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同时,中国对东盟的影响也日益增大,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02年美国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占14.7%;日本以13.7%的比例优势成为东盟贸易的第二伙伴;欧盟占比为13.6%,是东盟的第三合作伙伴;东盟和中国的贸易总额为427.6亿美元,所占比例为6.0%,中国便成为第四合作伙伴。而到了2011年,各国的合作伙伴地位发生了改变,中国以3 628.54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绝对优势,在贸易上成为东盟的第一大合作伙伴国。
2. 贸易转移效应分析。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一国的进口品从非同盟国的低成本国家转移到同盟国的高成本国家,背离了比较优势原则,产生了生产扭曲,发生了贸易转移效果。其结果是资源利用率降低,社会福利减少。然而,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言,中国与东盟各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市场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与竞争性,中国与东盟双方之间的区内贸易都将很难替代各自与区外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这就使得双方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仍然可以保持对发达国家产品的贸易状态。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动态贸易效应分析
1. 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原来分散的小市场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方便快捷,各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此时,生产规模比自贸区建成之前扩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又由于规模经济的扩张,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需要的产品,提高了社会福利。
2. 刺激投资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各国通过一些关税等政策逐步消除投资领域的贸易障碍,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相互投资逐步实现自由化。中国逐步提升对东盟的投资额,而东盟对中国的投资额不断提高,双方之间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刺激投资效应。
从表4可以看出,从2003年开始,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在平稳中处于逐步增长的状态,2008年突破20亿美元,直接投资额达到21.80亿美元,2009年双方共同签署的投资协议,更进一步促进了投资合作的发展。总体来看,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明显低于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从2002—2011年一直是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正式建立以来,双方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领域迅速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也对亚洲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笔者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静态贸易效应分析结论。(1)贸易创造效应。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2012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4 000亿美元,达到4 001.46亿美元,东盟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我国对于东盟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关税减让措施逐渐实施以及各种非关税壁垒的进一步削弱,将会使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量进一步增加,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依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双方的合作空间还会不断扩展。(2)贸易转移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但是由于中国与东盟在出口市场、商品结构上有一定的竞争性与相似性,所以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是很明显。
2. 动态贸易效应分析结论。(1)规模经济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产生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区域内部产业的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区域内部商品的竞争力,提高了社会福利,促进各个成员国的可持续发展。(2)刺激投资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双方不断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双方相互直接投资额逐步平稳增加,同时,也间接使得区域外非成员国加大对该区域的投资力度,双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静态贸易效应和动态贸易效应,双方均能够从中获取巨大的贸易利益。同时,随着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完善,双方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也会不断扩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自由贸易区也存在双方在贸易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双方产业结构不合理、各成员国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差距等一系列不利于其发展的阻碍因素,这就需要双方通过一些政策来降低、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更好地增加双方的贸易效应,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1. 降低非关税壁垒,规范市场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关税壁垒逐渐淡出,然而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取而代之的是绿色壁垒、蓝色壁垒、认证制度等非关税壁垒。随着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完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税水平也不断降低,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同时,双方也应该在非关税壁垒问题上进行磋商,对有关非关税壁垒的法律制度、规范机制、目标原则等方面逐渐达成一致,真正实现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
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双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在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这对于一国而言,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对于自贸区整体而言,由于产业结构的重叠性,双方在商品出口结构上有一定的竞争性,也不利于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因此,中国政府应该进行产业结构的改造与升级,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与东盟国家贸易的互补性。同时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利用其更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实现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
3. 帮助东盟国家发展经济,扩大贸易创造效应。东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高收入国家如新加坡与低收入国家如缅甸、柬埔寨、老挝共存,东盟内部收入差距较大。如果自由贸易区内部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会限制双方经济贸易往来,减少贸易创造效应,限制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应该帮助东盟经济落后国家发展,加大对经济落后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实现区域内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3.
[2]陈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际经济效应及发展趋势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3.
[3]张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4]丁婷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的贸易效应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1.
[5]郭智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6]丁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7]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兼论CAFTA的推进与策略选择[D].天津:南开大学,2010.
[8]陈剑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金融合作: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2.
[9]孙润生.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陈雯.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性与竞争性[J].中国经济问题,2003,(4).
[11]吕兢.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8).
[12]吴思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13]田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