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山区,崤函大地,提起陕县农广校,无人不知。而说起校长郭仲儒,更是家喻户晓,村民都伸出大拇指夸他是位挽回孩子希望和梦想的好校长。
陕县农广校,位于三门峡市陕县城区,学校不大,看上去有些简陋,但电脑室、实验室内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走进校园,“办贫困农民家庭能上得起的学校,育自强自立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育人第一、能力第二、知识技能第三”的标语十分醒目,学生自己办的板报内容丰富多彩,让人从中感受到多彩而充实的校园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郭爸爸”的陕县农广校“掌门人”郭仲儒。郭仲儒1984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植保系,在原豫西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任教4年后,辞去大学教师的职务回到家乡,开启了他农民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事业,这一干就是27个年头。很多人说郭仲儒太傻,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放弃大学教师的工作。郭仲儒说,他出生在贫困农民家庭,对农民有种发自内心的感情,内心深处有挥之不去的农民情结,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乡亲们贫穷的状态,让他们心中升起希望!
郭仲儒清楚地记得1988年他刚回到家乡时的情景:所有的农民只知道栽种玉米和小麦,虽说吃喝不愁,但一年下来却攒不了几个钱。怎么才能让乡亲们富裕起来?他把目光投向了食用菌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为了教会农民食用菌栽培技术,在半年的时间内,他先后60多次到大营村农民刘恒启家中指导查看,每次都认真记录下食用菌的生长变化情况;为了探索科研推广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他在深山区宫前乡蔡家湾村设点3年,手把手地教农民栽培木耳,并在农民家中研究桑枝栽培木耳技术;为了探索农民培训与建立生产基地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他利用个人关系将大学教授请到陕县最偏远的山村——宽坪村,带领农民开展养兔规模化生产,还在村里办起了教学班;为了推广苹果栽培技术,他和同事带着录像机、电视机,走遍了全县80%有果树的村庄,给农民放映相关科教片;为了解决农民致富信息缺乏的问题,1999年他建起了陕县农广校致富信息服务站,大量收集、筛选致富信息,并定期编印期刊,向农民发放……
农业新技术推广开了,可是郭仲儒却发现因为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导致价格大幅度下降了,绝大多数农民还是难以改变贫困的命运。这与他当初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2003年,郭仲儒从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帮助农民增收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帮助农民走进城市。”郭仲儒觉得似乎找到了帮助乡亲致富的途径。于是,当年下半年,他开始了新的尝试——农民工培训输出工作。
万事开头难。由于农民思想守旧,不愿外出,所以招工非常困难。无奈之下,郭仲儒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到农民家中去做思想工作。就这样,从2004年的大年初三起,他只身走进了乡亲们家中,一遍一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回想当时的情景,郭仲儒笑着说:“那些天我几乎把我5年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他一共招收到112名农民工,并把他们顺利地送到深圳去就业。
人送到了城市,这只是整个农民工输出工作的第一步,安置和后期服务工作同样艰难。司机老杜说:“在从事农民工培训输送工作中,郭校长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我们都劝他不要干了,可他硬是坚持了下来。”7年多来,郭仲儒一共培训、安置农民工3000余人。
在向外输送农民工过程中,郭仲儒发现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技能、观念落后,无法适应城市化这一历史大潮。送出的许多农民不但没有在工厂赚到钱,大部分很快跑了回来还赔了钱。向外输送农民工并没有使大部分农民快速致富。他也送出了许多大专生、中专生,他们也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现实又一次将郭仲儒推入了迷茫的深渊,帮农民为什么就这么难?
郭仲儒认真总结分析了发生的一切,他认为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适应不了工厂和城市的生活。在思考中郭仲儒又一次豁然开朗,他想,何不自己办个学校来补上这一课呢?就从农民的孩子入手,利用三年的系统教育改变他们的观念、习惯,提高他们的素质。2004年5月,郭仲儒把陕县农业局一个闲置的宾馆租了下来。在没有教学设施、办学经费和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他自己拿出2万余元,并多方筹资,开始了装修、购买桌椅、购买设备……7月底,简单的装修终于完成了。面对没有一分钱经费、没有一名专业教师、除35张桌子没有任何教学设施的“三无”状况,自己又从家中拿了3万元钱、聘了两名教师就干了起来。教室有了,可学生从哪里来?一个刚刚成立、名不见经传的农广校中专教学班,招生的难度可想而知。他还是用最“笨”的办法:到农民家中讲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优势。他的定位就是家里穷得上不起学的孩子以及实在太调皮别的学校不要的“问题”孩子。就这样,在他的真诚和爱心的感召下,学生从1个到10个再到20个,等到9月10日开学时,他一共招收了30名新生。
学校上学的学生年龄都在15~17岁,正值青春期,思想波动大,逆反心理严重。有许多学生是第一次住校,第一次长期离开父母,对学校生活适应能力差,对学习有一种恐惧心理。这一切都需要老师耐心解惑、引导。于是,“关爱教育”被郭仲儒放在学校教育方法的首位。学校要求老师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方位地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只要学生的心扉打开了,愿和老师交心了,一切管理问题、一切难管学生都变得简单了。在学生入学时,每个教师就分包15位学生做他们的生活导师。学校要求作为生活导师的教师每周要见所联系学生3次以上,深入谈心1次。谈心使许多问题都被及时发现,提前疏导,尽快解决,做到了防患于未然,使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陕县农广校上学的孩子,大都是在初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有许多学生连初中二年级的学业都没有完成。应试教育的打击,老师、家长、社会评价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上了深深的失败烙印。面对学习,他们总是认为“我不行”、“我没希望”,存在着自暴自弃的心理。不解决心理问题,就不可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郭仲儒看来,“赏识教育”是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有力武器。赏识学生要从细节开始。他的经验是,只要找到学生的一点特长,并让其充分发挥,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时,要单独与其谈话,询问学生的特长,并作记录;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平时在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安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一些胆小、特长不明显的学生,老师主动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了解并培养自己的特长;对每一个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做一件好事,老师就及时赞美、表扬;学校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强调自己和自己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校的师生关系亲如父子,每天都有许多感人的画面出现。学校的教师就是被这种真情感动着,超越了社会上的功利与浮躁,无怨无悔地超负荷工作着。春节期间,当人们在家团聚、外出度假的时候,郭仲儒和学校的老师就已经开始忙碌了,因为过完春节很多单位就要开工,他们要提前为毕业生联系实习和就业单位,不仅要让学生学得好,更要让学生走出去后就业顺利、干得好,为此学校还建立了毕业生跟踪服务制度,定期到各地去看望已就业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思想有波动的学生,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留得住、干得长。就这样,通过郭仲儒和学校老师们的不断努力,陕县农广校的毕业生在各地就业状况良好,他们以良好的素质和敬业精神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喜爱。曾经的很多“问题少年”,成为了如今的“有为青年”。
学校司机老杜说:“跟着郭校长干了四年,现在也还是学校外聘的,但我无怨无悔。我是一个大车司机,出去干的话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多块钱,在这郭校长只给我1000块,但是我愿意干,因为就是这份工作改变了我的人生,在这几年学到的东西,对我自我价值的实现、自身的提高,远远不是金钱能够买得到的。假如我今天从农广校跳出去,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块钱,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呢?我的人生价值也就是这些,而现在我们所从事的这个事,是把农村一些孩子的命运都改变了,我觉得很伟大很自豪。郭校长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我跟着他也没有,冬季忙到二十八九,正月初三开始上班,中间没有礼拜六礼拜天,他母亲已经快80岁了,他想回洛阳老家看看都没有时间,要说开车回去是很快的,但忙起来愣是整整拖了一年才实现!他身上的这种精神让我感动。”
“现在学校在校生已有350多名。”学校教师史战伟自豪地说,学校现在新租了一个校园,教室、学生宿舍、电脑室、实验室、餐厅等都有了,还形成了“做人第一、能力第二、知识第三”的培养目标,以“培养贫困农民子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郭校长常对老师们说,‘爱心和责任心是解决一切困难的最有力武器。这么多年来,郭校长是靠着对农民执著的爱才走到今天的。”史战伟老师说。
这些年来,郭仲儒带领农广校一班人开展农村中专学历教育,为陕县培养了2800多名农民中专生;开展“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培训,为陕县农村培养了1.2万多名致富骨干。根据村民需要,先后开设了果树、养殖、缝纫、计算机、手工编织等培训课程。通过培训,村民们的致富能力大大提高。
如今,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陕县农广校已初具规模,具备了针对专业农民、务工农民和农民子弟开展全方位培训的能力;已有6届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用工单位的认可。郭仲儒也因此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曾3次被中央农广校评为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中央农广校评为“全国百强教学能手”,3次受到省农业厅的表彰,先后被三门峡市政府评为“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市十佳文明公民”,被陕县人民政府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陕县百杰儿女”……面对这些荣誉,郭仲儒没有满足,他想做的还很多,“学校现在发展得不错,下一步争取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找到称心的工作,实现他们的梦想。”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三门峡市分校
王 刚张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