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也平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央行2014年采取了一系列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三农”金融创新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如:央行要求尽力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优化服务方式;多元化农村地区的支付手段;扩大再贴现再贷款数额等。这些举措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和谐社会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
2014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农业部等根据国家政策和文件指示,发布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这一方案对“两大平原”金融改革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先例,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如果成功,将会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指示性的作用。本次改革创新在三个方面:
1.建立广覆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近年来经过国家的多年提倡和政策扶持,各类金融机构的城镇网点数不断增加,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各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截止2014年底,黑龙江省共有省级联社1家、市社联7家,办事处6家,共计网点1944个,村镇银行26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着实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这些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大力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引导民营资本参股村镇银行。同时适当降低注册资本要求,在国家规定范围内,逐步降低发起银行持股比例较强的小额贷款公司按照监管规定转制为村镇银行,增加农村银行覆盖率,方便农户办理相关业务,解决资金需求。
2.建立合理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村镇商业化银行,合作性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当前金融体系的三个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政策性金融为主,辅之以合作性金融,在当前的欠发达地区由于需求比较单一依然需要如此执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过去单纯的贷款、存款、代理等业务不能满足其需求,故保险、证券投资、融资租赁等业务也逐渐走入农村金融业务中,地方政府可以尝试设立农村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等。尤其是在中国的某些内陆地区,有一类农户叫兼业农户,他们当中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务工,农产品产出仅用于满足生活需求,因此该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可以以合作性金融为主。对于经济十分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城镇,农民普遍富裕,面对投资渠道相对匮乏的现状,则可考虑设立黄金和外汇市场等。
金融服务机构为一直以来都为农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在增加就业、扩大内需、推动创新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近几年,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要求,开发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创新担保模式等新服务。
1.创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早在2006年起便在全国12个省推广此项业务,让农民工通过存款到银行卡替代汇款,促进资金回流农村,刺激农村经济发展,并且随身携带方便,随取随用,手续费较低。到2013年底,农民工银行卡的存款数额已经达到210亿元,随着2014年9月央行再次下调农民工银行卡的跨省跨行取款业务的收费标准,同时提高取款限额(最高2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会选择该项特色服务,因为最新的政策给广大的农民工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2.创新信用担保模式。“抵押难、担保难”向来是农村金融服务难以解决的问题,农村大多住房和生产资料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定为合格担保物,但为了防范信贷危机,担保物又不可或缺。因此,中央银行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农民贷款的创新政策,拓宽了可接受担保的范围,推动农村财富流转化。此次创新的具体内容是利用联保的方式,农户们自愿联合、分期还款、风险共担,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每个人的信用等级。一般每个整体中都有当地的龙头产业参与其中,也形成大户带动小户、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使每个贷款人都同时扮演着担保人的角色,有龙头产业的担保也是小户们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促使当地经济一体化共同发展。
各国政府都会签发政策和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但是由于农业属于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很多投资者并不看好,所以资金来源相对较窄。仅仅依靠财政的力量又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国家和相关政府的介入。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当前的思路是制定农业金融法规和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实行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以低息或无息的方式贷款给农业生产者等。对此我们可以参照美国政府之前成功的农业管理模式:美国的农业生产者只有3%,但是它却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农业生产国、出口国,原因就在于它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制度。粮食生产过剩问题是美国长期存在的难题,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户利益,一方面加大粮食的出口,组织农民休耕,另一方面又对农业进行间接补贴。美国的农信社还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员提供各种便捷廉价的服务,补贴扶持农业工作者,给农户们带来切实利益。同样的,中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发展也可以学习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经验试行。
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就是农村支付服务,故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广多元化支付结算手段,对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有促进的作用。去年11月4日,央行基于我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现存问题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截至2014上半年,全国助农取款服务点已达到近90万个,覆盖行政村48万余个,消除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超过80%。为进一步丰富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使用率,央行决定新增开办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三种业务。助农取款点帮助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较少,农民支取现金不便的问题,而这三种业务的增加则更加完善了农村资金流转向网络和金融支付普惠原则。并且文件明确要求服务点业务的收费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惠民原则。例如,农村老人每月在支取养老金等政府涉农补贴资金时,服务点应免除首笔取款业务费;同时国家规定的农民工银行卡的跨行跨省取款的收费标准也做了相应下调。从这一些列改革可以看出国家为确保农户利益最大化,扶持“三农”的力度依然在加大。
推广非现金支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多元化农村支付方式。建议一,大力推广网上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手机支付宝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手段。正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不高,此类非现金支付方式更是可以让农户们足不出户办理转账支付等业务,节约了时间、加快了效率、也加速了资金流转。建议二是加大补贴涉农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基本情况多设POS机,ATM机等。并对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农民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折扣,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使用面,以达到实现农村支付结算方式多样化的目的,减小城乡差距。
最近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也是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农村金融正在发展阶段,不少不法分子也会乘机出现,各监管部门必须加大支付犯罪的监管力度和打击力度,防范资金风险;各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特约商的检查力度,落实账户实名制要求;增强农民的预防意识,多做宣传,并进行风险提示,减少犯罪行为出现的可能。对于已发生的非现金支付诈骗事件要及时公开严厉打击,对犯罪分子形成警告,营造安全的支付服务环境。
2014年4月22日央行新闻发言人发布,自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紧接着6月,又在此基础之上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国家此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改善、优化融资和信贷结构,大力促进经济结构的完整化,此次再降准0.5个百分点后大致释放42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了农村金融的可用资金。同时,国家也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主动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中更需要支持的产业,保证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更加顺畅。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实施货币政策的一项强有力的工具,在一般性货币政策中影响力最强,力度最大,具有速度快效果明显等优点,同时也兼具缺点,对经济的震动太大,由于各家银行的存款规模巨大,即使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轻微变动,通过货币乘数放大作用,也会使法定存款准备金量产生巨大变化,也就是对货币供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带来强烈的经济震荡。基于工具特性和当代中国的现状,我认为在实施央行现行存款准备金政策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金融支持“三农”与市场规律有差异。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中国也受到影响,于09年提出四万亿刺激政策,由于大量发行货币流入市场导致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若要达到刺激经济、落实产业政策、扶贫帮困等目标依只靠金融工具是不够的。
二是降低存款准备金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农村合作银行的法定准备减少,超额准备增加,提高了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更多的可贷资金便意味着鼓励银行凭空放贷,即银行实际储蓄金额没有增加,也能增加放贷能力,这是制造出的流动性,不是真正市场所体现的。这种仅依靠增加货币供应来制造虚假的流动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要加快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促进居民储蓄。
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央行于2014年8月8日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8月27日增加再贷款额度200亿元。
再贴现政策在我国是通过影响存款货币机构从央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工具。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贴现率的调整和再贴现资格的申请。截至目前,全国再贴现总额度为1620亿元,其中小微企业票据涉农票据各占45%和27%。本次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政策的具体目的:
1.促进扩大“三农”、小微企业融资。如今的农村金融已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体系,但仍然存在信贷问题,金融机构客户数量逐渐增多,对资金需求也是逐年增加,大力扶持农村发展尤其是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是尤其重要的。央行通过再贴现政策不仅能够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且还能调控信贷结构。一般方法有两种:一是规定具有再贴现资格的票据种类,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二是对不同的再贴现票据种类实行差别再贴现率制,通过再贴现率的高低影响数量,贴现率高的贴现数量便降低,贴现率低的票据贴现数量上升,从而达到央行的货币政策目的。本次创新就是运用方法一的原理,对涉农票据和小微企业票据以及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且票面金额低于500万元的也优先办理,这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小户能更顺利的解决资金问题。
2.提高再贴现额度使用效率,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贴现利率。此次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万元,最重要的是要将资金真正用到实体经济中去,根据涉农票据和小微企业票据的数量和地区分布,提高再贴现额度分配的有效性。我国农村贷款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每年央行都会颁布各种政策支持“三农”,也投入了大量的再贴现额度,但是因为央行的再贴现政策不具有直接作用性,农村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能得到完全的解决。国家增加再贴现额度只能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告示作用,不能够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强制其放贷。同时,央行还要求金融机构每办理一次再贴现业务,其贴现的利率要低于该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贴现的加权平均利率,从而降低社会的融资总成本,使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
1.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信用和制度建设是用好支农再贷款的基础,大力的惠民政策会大大提升农户的贷款意愿。一直以来我国的支农再贷款政策都在实施,但是也存在利率太高,期限过短,扶持范围过窄,台账流于形式等问题。例,虽然再贷款属于央行的支农的低息专项资金,给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较大的盈利空间,但是这些机构在向农户发放贷款时并非按照低利率执行,而是按照自筹资金的利率贷出。故央行此次特别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再贷款的借用期间内,涉农贷款的增量不得低于借用的支农再贷款总量。
2.提高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同再贴现利率,优化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结构,提高再贷款额度分配的有效性,根据以往的经验设计适合当地的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尤其是农村小额信贷方面,大力推广,积极宣传央行的政策,扩大农户贷款覆盖率,增强并鼓励农户贷款购进先进的农业用具等投入生产中,真正把国家的惠农政策传达给需要的农户,实现央行政策作用得到最大化体现同时解决农村信贷问题的双赢理想。
[1]崔晓林,张璐晶.“钱荒”:黑龙江农业保险的落地难题[J].中国经济周刊.2014.(08).
[2]闫锐.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5.(06).
[3]迟美华.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23).
[4]毕家新.再贴现萎缩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