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3)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类物质文化需求,需要加强宏观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由人民做主、人民决定,通过有效强力的法律制度的制定,逐步实现改革,推动宏观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好生活。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通过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控,使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为求高校,政府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根据实际需求采取相关改革创新策略,保障国家经济更有效的运行。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坚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宏观经济进行创新调节,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参与世界竞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具备自身特点,目前来看主要以工业主导,投资驱动,政府干预的形式运行,这不像西方国家始终坚持一种制度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宏观经济,同时由于我国采用静态分析,许多动态因素没有考虑到,宏观经济管理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研究加强,对相关流动与非流动性的界定还比较模糊,货币发行超量的情况一直在,以2013年为例,CPI在某月的超过5.7%,可见流动性过剩没有起到效果。我国的货币量相对较松,某月广义货币增速超过14.7%,远离了GDP的增速,货币总量相对较高,这都是非正常性的表现,流通性过剩会引起通货膨胀。
我国正处于产业过渡期,总体上看三大产业机构不平衡,第一产业占比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偏离,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产业主要是传统的农业,但可以看到目前种植相对落后,很多程度上还在靠天吃饭,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贸易等,由于相关产业发展缓慢,无法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内需始终是我国发展的瓶颈,国情限制,我国主要以投资与出口拉动消费,长久以来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可以说内需不足直接置于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倘若不及时解决,未来国民经济建设势必受到更大的影响。
另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过剩的产能。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00种工业产品领先世界,但这背后也反应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生产过剩的产品需要世界市场来消化,但并没有完全实现这样的目标,大部分都由我国自身消化了,压力可见一斑,这也导致一旦发现个别产业有可追寻的经济利益,往往政府会进行干预与利用,如最具代表性的钢铁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政府干预导致竞争过度,生产力反而下降,由生力军变成压力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离进步越来越远,目标是发展的指向,决定着操控调节手段的选择,鉴于此,改革创新前,首先要确立全新的目标。现在我国整体目标是实现供给与需要的平衡,以此为基础,保证平衡的情况下,重视经济结构,防止某一方面失衡出现意外状况,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预防与应对的筹划,做到防患于未然。
市场经济中很多多元化元素带来更多的可变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对自身的改革格外重要,做好主体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组织机构的改革,其次是调控职能的改革,进一步做到明确责任,防治多头管理,浪费资源,做好对经济的干预,坚持以市场手段为主,避免越位。
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很多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利用经济手段,逐渐降低行政手段的使用频率,有规划有步骤的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体现实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只有坚持探寻全新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向前迈进。
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政策调整是重要部分,作为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它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产业结构,将不平衡的发展进行调控,其次针对内需,有计划的扩大消费,降低出口与投资的占比,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再次针对城乡均衡,为了避免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失衡,不断优化城乡劳动资源配置,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宏观调控的好坏关及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主要我们坚持创新目标、创新主体、改革手段、改革政策,相信一定会将现有的经济发展与新形势相融合,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以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赢得竞争。
[1]田应奎.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熊毅.后危机时代中国财政政策的选择[J].学术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