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进 王励敏 余正慧 张丽萍
(1.汉中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陕西 汉中 723000;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急诊患者多病势凶猛,病情变化快,致死率高,因而在短时间内采取准确快速地处理方案,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1]。随着近几年我院急诊患者急剧增加,医疗资源及科室空间往往难以满足急诊患者的医疗需求,而患者周转率高,医护人员缺乏沟通及护理认知观念不同,加之护理工作繁多,常导致急诊与护理脱轨,进一步降低管理效果。为了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我院自2014年3月以来积极地将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患者群体中,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从急诊科选取400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将2013年9月~2014年2月实施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的急诊患者200例记为观察组,2014年3月~8月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急诊患者200例记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14例,女86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5.9±3.2)岁;对照组中男108 例,女92例,年龄18~75 岁,平均年龄(44.8±3.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级护理管理 依照卫生部出台的关于急诊分级指导原则,按患者病情制定分级护理流程[2]。对于1级濒危患者,通知医护人员提前到场等待,确定好相应的急诊医疗资源,做好急救准备,开放绿色通道,及时送入急诊抢救室,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2级危重患者,易转为1级,应立即给患者提供监护仪器,优先救治<10min,护理中每小时巡视1次,以观测其生命体征,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对于3级急症患者,暂时无生命危险,尽快急诊处理,优先救治<30min,护理中每2小时巡视1次;对于4级非急症患者,无急性并发情况,可依就诊次序待诊治处理,护理中每3小时巡视1次。对于上述患者若病情分级上调,应优先安排接诊。
1.2.2 分区护理管理 结合北京综合医院急诊分区标准,将急诊室分为3 个区域:红区(抢救室)、黄区(诊疗区)以及绿区(就诊区)。红区:专为1级与2级患者设立,实施封闭管理,安排的医护人员应具备3年以上的急诊工作经验,熟练地掌握急救技能及各类设备仪器的使用;黄区:专为3级患者设立,安排的医护人员能协助医生做好相关的诊疗工作,包括输液、吸氧、给药及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绿区:适用于4级非急症患者,安排的医护人员能做好给药、健康教育等护理工作。依据医护人员的资质与能力,每个区域都安排一名负责组长,对急诊患者的就诊抢救工作进行组织协调。
1.3 评价标准[3,4]①成功:患者经急救后生存,即病情趋于稳定,转入病房;失败:患者在急救过程中死亡。②由检查组对护理工作(特一级护理、消毒隔离及护理文件书写)进行定期调查,并评定其落实合格率。③由调查人员记录患者区域安置、医生就诊及注射用药开始时间。④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项目包括就诊秩序、医生接诊、用药指导以及护理质量,每项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5.0 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急救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1.50%,高于对照组的81.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特一级护理、消毒隔离及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工作处理时间对比 观察组区域安置时间、医生就诊时间及注射用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1 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n(×10-2)]Table 1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表2 两组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对比[n(×10-2)]Table 2 The nursing work
表3 两组护理工作处理时间对比()Table 3 The nursing processing time
表3 两组护理工作处理时间对比()Table 3 The nursing processing time
2.4 两组患者的满意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就诊秩序、医生接诊、用药指导以及护理质量的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满意情况对比(,×10-2)Table 4 The satisfaction rate
表4 两组患者的满意情况对比(,×10-2)Table 4 The satisfaction rate
急诊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患者大多病情急危险重,病种复杂,病势凶猛,因此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尤为重要。然而急诊患者可能与普通患者相混淆,加之不合理的就诊安排或医疗资源配置,往往使急诊患者难以得到及时的救治[5]。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将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引入于急诊患者群体诊治中,发现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降低,护理质量显著提高[6]。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是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所需的医疗资源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且对病情变化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该管理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更让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得到彰显,有利于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本文通过对比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以及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患者群体的护理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特级护理、基础处理、消毒隔离及护理文件书写工作落实合格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符合龚声莲[7]的报道结果,表明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能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且对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观察组病房安置时间、医生就诊时间及注射用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显示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能缩短急诊患者的等待及救治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另外,观察组患者对就诊秩序、医生接诊、用药指导以及护理质量的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姚荷英等[8]报道结果一致,提示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能缓解就诊矛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是由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就诊次序进行安排,且不同级别病情分配的急诊医疗资源也各有差异,这样使得医护人员各执其所,加强岗位责任制,进而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落实率。②质量护理控制由终末控制转为流程控制,医护人员有章可循,使得交接班制度、监测制度、输液制度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强化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9]。③分级分区护理管理实施“三区四级”,开通绿色通道,减少了重危患者入院的繁琐环节,方便抢救室的急救处理,这便缩短了患者病房安置时间及医生就诊时间等[10~12]。④分级分区护理管理节约护理人员来往的时间,使得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将护理工作细化,做好相应的健康指导,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3,14]。此外,医护人员也应有足够的耐心,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促进疾病康复。
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急诊患者群体的救治,能有效维持就诊秩序,缩短就诊时间,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蒋红丽.急诊科分区分级管理模式的临床实践探讨[J].医学信息,2014,1(36):397-397.
[2]刘晋.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的应用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84-786.
[3]Qing,Zeng Yamian,Zhang Yifei,et al.Zoning for management in wetland nature reserves:a case study using Wuliangsuhai Nature Reserve,China[J].SpringerPlus,2012,1(1):23-24.
[4]刘瑛.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患者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1):46-47.
[5]佟飞,刘芙蓉,张天敏,等.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与效率平衡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9):71-73.
[6]Mae M,Noble Gregoor,van Laake Michael L,et al.Community change within a Caribbean coral reef Marine Protected Area following two decades of local management[J].PloS one,2013,8(1):69-70.
[7]龚声莲,晏艳,梁益伟,等.云南昭通鲁甸803地震伤员467人急诊急救护理管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1(9):788-791.
[8]姚荷英,沈喜,王春燕,等.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64-66.在急诊输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4,14(3):69-70.
[9]陈琼,张琼,蒋纯,等.基于患者流量改革门诊输液室护士排班模式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97-299.
[10]梁冬梅.儿科急诊分诊的护理管理[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1(1):139-139.
[11]Bost N,Crilly J,Wallen K,et al.The impact of a flow strategy for patients who presented to a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 mental health illness[J].Int Emerg Nurs,2015,4(15):9-11.
[12]Mirhaghi A,Heydari A,Mazlom R,et al.Reliability of 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Meta-analysis[J].Sultan Qaboos Univ Med J,2015,15(1):71-77.
[13]Cossette S,Frasure-Smith N,Vadeboncoeur A,et al.The impact of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ntinuity of care,self-care capacitie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secondary outcome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 J Nurs Stud,2015,52(3):666-676.
[14]Harbison AF,Polly DM,Musselman ME,et al.Antiinfective therapy for pregnant or lactating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15,72(3):18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