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红+黄培冬+王苏娜+段晓荣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运用“五行生克补泻法”法结合面部巨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五行生克补泻法”结合面部巨刺,对照组用常规患侧取穴法。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运用“五行生克补泻法”结合巨刺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较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针刺;五行生克补泻法;巨刺法;面肌痉挛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2-0041-02
面肌痉挛是一种不明原因引起的一侧面神经运动机能紊乱,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跳动或抽搐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由于其病情进展缓慢,病程多迁延日久以致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为难治之症。巨刺法是一种机体一侧有病,在对侧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巨刺主治经脉为病,取其经穴。临床大多数医生治疗面肌痉挛常采用局部针刺治疗为主,但往往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病情迁延难愈。笔者自2010以来针刺运用“五行生克补泻法”结合面部巨刺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收集本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患者60例,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所有患者头颅CT检查排外占位性病变。并根据症状轻重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轻度:眼睑或面颊、或口角单部位跳动或抽搐,幅度小,发作次数少,无功能障碍,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中度:症状明显,抽搐部位及幅度较大,发作次数较多,轻度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重度:抽搐频繁,整个面部肌肉均抽搐,幅度大,眼裂变小,视物障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其中女18例,男12例;年龄25~8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 a;原发性面肌痉挛26例,面瘫后遗症4例;左侧面肌痉挛18例,右侧面肌痉挛12例,轻度6例,中度19例,重度5例。对照组30例,其中女19例,男11例;年龄28~83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6 a;原发性面肌痉挛24例,面瘫后遗症6例;左侧面肌痉挛16例,右侧面肌痉挛14例,轻度7例,中度18例,重度5例。2组患者治疗前病情、病程、性别、年龄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面部穴位采用巨刺法,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取健侧并根据患者病情,以眼睑部肌肉抽搐为主者取太阳、四白、攒竹;面颊肌肉抽搐为主者下关、颧髎、巨髎;以口角肌肉抽搐为主者加地仓、颊车、迎香,常规针刺面部腧穴均用轻而浅刺法,不行针;配合双风池、双肩井快针采用平补平泻法不留针;左期门、左外关、左阳陵泉、左足临泣常规针刺实证采用泻法,虚证采用平补平泻法;中府、中脘、右尺泽、右内关、右足三里、右公孙常规针刺采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40 min,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歇2日,再行下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患侧面部腧穴,面部穴位取穴及手法同治疗组;配合双风池、双翳风、双合谷、双足三里、双阳陵泉、双太冲、双三阴交常规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4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面部肌肉抽搐消失;好转:面部肌肉抽搐次数明显减少,幅度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4 讨论
面肌痉挛属临床多发病及疑难病,关于面肌痉挛的病因,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面神经受到轻微压迫和刺激如桥小脑角蛛网膜炎、肿瘤血管畸型或小脑的下动脉异位、硬化压迫等,以及继发于周围性面瘫或损伤之后。面肌痉挛属中医之“胞轮振跳”、“筋惕肉目 闰”等病范畴,病因与风、痰、虚、瘀等有关。病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或经脉空虚,风邪外侵;或痰阻经络,气血失调;或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故治以调理经脉气血,熄风止痉。根据《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中医学则认为跳动抽搐多责之于肝风内动,而风动与肝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故本病从脏腑定位,本病定位在肝。而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别的脏腑。中医辨证治疗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要考虑一脏一腑的病理变化,还必须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影响,以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根据“五行生克补泻法”中,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辅相成。肝主疏泄条达全身各脏腑的气机,只有肝气畅达,脾才能很好地发挥其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降浊的功能。肺主肃降,肝主升发,二者相互协调,肝脉贯膈上肺,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此谓“左升太过,右降不及”,可出现正如唐容川《血证论之脏腑病机论》所论述“金不制木,则肝火旺”[1]。《灵兰秘典》 云:“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气”,“朝百脉,可见人体气机的调达,血脉运行的流畅与肺主气、司治节、朝百脉的功能密切相关,王孟英更有“肝气上逆,则诸气皆逆,治节不行则一身之气皆滞”之说,而肝之与肺“左升右降”,肺金能克肝木,肺虚无力制肝则肝旺,肝旺则袭乘脾土,故通调肺金可“疏肝达脾”,斡旋气机。常病起沉疴,疗效颇佳[2]。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若肝脏疏泄功能失职,或暗耗肝肾之阴,或横侮脾土,致肝用偏亢、肝风上扰;或风热之邪外侵,引动内风,客于肌滕,肝脾经络不通,肌肤失养,风性善动,在肢体则表现为筋惕肉目 闰,在眼、面部则筋急抽搐、脾轮振跳。中医遵循本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从整体观出发,正如《内经》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过补肺气滋补肝肾,调理脾胃,以本质扭转本病的发展机理,从而达到治本之目的。
笔者在多年针灸实践中体会到,面肌痉挛是由于面部筋肉气血运行不利,拘急挛缩为病,病变处兴奋性较高所致。由于面部肌肉兴奋性增高,如果针刺患侧腧穴疗效不甚满意,尤其手法过重、刺激强度大时反使症状加重。很多病人因治疗方法不当而迁延难愈。
巨刺是针对邪客于经脉发生的疾病而采用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刺方法。《内经》又说:“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指出邪客于经脉,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也有左病未已又出现右侧经脉病者,可用巨刺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3]。张景岳提出的“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反”,即是此理。
故针刺左期门、左外关、左阳陵泉、左足临泣,实证用泻法以泻肝火;虚证用平补平泻法平肝木。针刺中府、中脘、右尺泽、右内关、右足三里、右公孙采用补法,以补脾肺之气。双风池穴祛风通络,双肩井以调节肝胆经气,使经气能上达头面部。根据抽搐部分不同分别取对侧眼、面及口角部俞穴可疏经通络,调畅气血,诸穴配伍共奏调理气血,熄风止痉之功。以“五行生克补泻法”中的“佐金平木、抑木扶土法”结合面部巨刺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姚丹,郭雪霞.佐金平木法治疗肺结核咯血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12):37-40.
[2]李启秀.佐金平木、抑木扶土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5):59.
[3]王玲.缪刺、巨刺理论探讨与临床运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