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融城中学 陈 云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
◎福建省福清市融城中学 陈 云
通过对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卷调查,对现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摸底,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试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经常从媒体资料上、现实生活中了解到,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越来越多。轻者离家出走,重者轻生,杀人。近几年,周边几所学校陆续出现学生跳楼现象,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心吊胆。一个学生出了问题,要有多少个家庭陷入悲痛之中,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发展从何谈起?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希望能用自己专业所长,通过体育教学,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本文针对我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手段、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非智力因素来干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心理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2.1研究对象
融城中学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年级,共690人(男402人,女288人),以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查阅相关体育教学资料与国内心理健康的文献,探析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2.2调查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60”为测评内容。为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教师亲临现场指导填表测评,让学生用无记名的形式进行操作。其中发放问卷调查表690份,收回有效卷685,回收率98.5%
2.2.3数理统计法: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60”的评分标准,对测试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经过对685名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的统计处理,其心理健康问题如下。(见表1)
表1.685名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60(因子分≥2或因子分≥3人数分布)
3.1结果评价
3.1.1经过一阶段的实验,在 685名的学生当中测试,得出了心理健康问题数据。(如表1)依据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设计理论评分结果分析,表1中的685名学生,有327名被测试者至少有一项因子因子分得≥2分,占总人数47.73%;有75名至少有一项因子分得≥3分,占总人数的10.94%。统计数据表明:存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47.73%。他们的偏执、敌对、忧郁、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五项因子分偏高,从中也说明我们的学生这五项症状较为明显。
3.1.2为了深入探讨校队运动员和普通学生心理表现情况,我们把50名校队运动员(田径20人,篮球队15人,足球队15人)和普通学生50名的心理情况进行比较,其结果如下。(见表2.)
表2.运动队学生50名与普通学生50名心理健康量表(主要5种症状因子分≥2或因子分≥3分人数比较)
通过表2的实践数据比较发现,普通学生心理问题明显要高于运动队队员。普通的学生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42%,明显症状的有12%。而运动员队伍中,只有20%存有轻度心理症状,4%存有明显的心理症状。这说明我们在中学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结果分析
3.2.1偏执症状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偏执问题较严重,24.8%人存在这种症状。目前大多数学生兄弟姐妹不多,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家庭多以他们为中心,助长了学生“唯我独尊”的思想;思想不开阔,看问题不全面;不信任他人,时常对他人怀有敌意,怀疑同学说他坏话、否定他的能力等。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总觉得自己很有主见,过度重视自我,耐挫力差,一旦遇到“不公平”或者挫折就无法接受,容易产生怨恨,甚至想不开。
3.2.2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关系,一遇到意见分歧,以我为中心,不能换位思考,十分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平时感到不自在,疑心重重,人际关系紧张。
3.2.3学习压力导致的心理症状
目前的应试教育和繁多的学习内容带给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若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太高,和学生的实际成绩相差甚远,容易造成学生散失信心,产生灰心失望、厌学等不良情绪;人际关系紧张;学生本身上进心强,追求完美,或者没有夯实基础,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没有把握;遇到一点困难缺乏勇气和信心等等原因导致暴躁、易怒,敌对等不良心理症状。
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个体本身内在抗压能力,包括自我暗示能力和调节能力等;还有外在因素,包括受教育情况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
3.2.4敌对、报复心理症状
现在的学生不能受委屈,自尊心强,一旦受到家长、教师的误解,或不公平的对待,就容易产生敌对、报复心理。
3.2.5抑郁和自卑心理症状
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是世上多余的一个人。常常将别人的善意误以为是有目的、有“阴谋”的,不愿与人沟通,心情压抑,思维迟缓,焦虑、绝望、自言自语,记忆力减退,自认为生不如死,感到痛苦而不能自拔,企图自杀。
3.3结合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3.1挖掘教学内容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既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也要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既能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又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学内容富藏着教育功能,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特殊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利用“两人三足”“五人六足”、集体过障碍等各种接力游戏等,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竞争能力。又如:在篮排球课中,结合技战术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勇于拼搏精神。再如:借助田径项目的中长跑,培养学生坚毅、吃苦耐劳精神。因此,教师应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互相信任,让学生们体验到团队力量和团结协作的效果,改正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
3.3.2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老师的积极主导,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新颖教学法,如分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等。以致力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多样化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在篮球投篮练习中,在两个球架之间拉上两线当“球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投篮机会,避免一些自卑内向的学生因没有球筐而躲在后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距离进行投篮练习,使水平较差的学生能投进球而获得成就感,克服自卑心理。此外,在跳高课的教学中,用地上画的线或橡皮筋代替。跨栏课中,画一定距离的线段、跨不同距离的实心球代替跨栏架,都是可以消除学生偏执、自卑心理。特别是在体操课中,要充分做好保护与帮助,调节和改善学生的恐惧、抑郁等心理并增强自信心。实心球练习课中也一样可以在准备阶段或结束阶段将实心球当做保龄球进行练习或比赛。在竹竿舞,健身操练习时,让每个学生手持一个装有沙子的矿泉水瓶,随着身体的运动,瓶子发出震撼人心的“沙沙声”,在这轻松、欢快的节奏中学生把压抑释放了,感到“乐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忧愁和烦恼。因此,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助于调节和改善学生的恐惧、抑郁、偏执等不良心理。
3.3.3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体育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心理起到良好的作用。根据教育任务创造一些专门性游戏情境。如:为了使两个关系紧张的同学重新和好,可以把他们俩安排在同一运动队里,让他们共同夺取胜利;在组织性教差的集体里,安排必须遵守一定规则的专门性游戏,以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例如:跳远课中,把起跳板比作火烫钢板,让学生体会上板后起跳腿快速滚动起跳的感觉。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大型体育比赛、电影或电视,提高体育素养,促进心理健康。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实物形象展示情景,以音乐渲染情境。再如:在健身操教学中,用激情音乐,振奋精神;课的结束阶段,可以安排一些轻音乐,让学生身心放松。故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大脑活动的中心转移到欢快的运动中,使课堂氛围始终洋溢着积极练习的激情,这将有助于消除大脑疲劳、减轻心理压力,以利于缓解学生的偏执、抑郁等心理问题。
3.3.4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体育具有多功能的教育意义,是培养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门特殊学科。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加速跑时,结合游戏等变换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每次课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意识地提出不同的教学难度和教学要求,并不断提高目标设置,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发学生长远的学习动机。教学中可采取一些竞赛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研讨如何应用技战术在竞赛中击败对方,为集体荣誉而勤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团结友爱,相互协作,调整人际关系,达到性格优化。体育教学中要施以一定负荷,让学生承担一定运动负荷得到的满足,完成动作体验到成就感。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按规程进行游戏或比赛,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而且在体育练习中,还可以体验到快乐感与成就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兴趣的激发、情感的提升、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很大程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4.1中学体育教学要突出教师榜样作用。教师保持自身身心健康,以阳光的生活态度熏陶、感染学生,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4.2体育教师不仅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还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教会学生对自己进行简单自我诊断,根据运动健心处方进行自我锻炼,在锻炼中解闷、发泄。
4.3教学中要多选择适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材,而适当减少竞技性强、难度大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特点选择新颖和成功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失败、自信、勇敢等情绪,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责任编辑:林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