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汀,孙桂红,窦于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琥珀酰明胶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丁 汀,孙桂红,窦于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琥珀酰明胶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急诊患者有效输注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予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琥珀酰明胶,对照组予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注琥珀酰明胶,观察比较2组输液效果、穿刺时间及穿刺成功率,评定静脉炎发生比率,同时分析2组输注前后的电解质参数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的输液通畅率、穿刺时间<1min率、穿刺1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3次及以上穿刺失败率及Ⅱ度、Ⅲ度静脉炎及合计发生静脉炎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输注后的Cl-、Ca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输注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患者中予以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琥珀酰明胶,不仅可有效提高输液效果及穿刺成功率,而且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留置针;颈外静脉;急诊;琥珀酰明胶;静脉炎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可有效减少患者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既可保护血管,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而且还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已渐次在国内医院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传统的四肢浅静脉穿刺多选用上肢的手背静脉、肘部静脉、腕部静脉和下肢的大隐静脉,但是在急诊患者中,尤其是四肢伤残、失血性休克等发病急、进展快的危急重症之中,由于外周静脉痉挛收缩、塌瘪,以至于静脉穿刺有一定难度,而且输液的速度慢,从而影响了急救药物的输注速度,可严重影响到对急诊患者的抢救效果[2-3]。琥珀酰明胶注射液是胶体性血浆代用品,能增加血浆容量,使静脉回流量、动脉血压和外周灌注增加,其产生的渗透性利尿作用有助于维持休克患者的肾功能,较多地运用于急诊患者的抢救之中。然而以何种输注方式更有利于提高输液效果,目前尚待进一步验证。故本研究比较了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和传统静脉输注琥珀酰明胶的效果,发现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在提高输液效果及穿刺成功率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急诊医学科收治的60例患者,年龄18~85岁,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收治时血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均正常。排除基础性静脉炎者,琥珀酰明胶过敏者,有严重精神疾患者,心搏骤停休克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将所有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8(49.8±1.5)岁;失血性休克18例,心搏骤停9例,车祸伤3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1~76(47.2±1.8)岁;失血性休克19例,心搏骤停8例,车祸伤2例,爆炸伤1例。2组性别、年龄、入住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措施 所有患者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套管针(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型号:BD22#)及无菌敷贴。观察组取平卧头低位,头偏向对侧,操作者拇指置于患者左或右锁骨上轻柔按压以充盈颈外静脉,常规消毒皮肤后,选择耳垂下3~5cm或胸锁乳突肌中点进针,穿刺针与静脉成水平线,针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0°~15°角刺入,见回血后即降低角度,沿血管行1~2cm,左手示指按压导管顶端处静脉,右手缓慢拔出针芯,用3L无菌敷贴固定,并记录穿刺时间。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记录穿刺时间。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输液效果(主要评价液体流速通畅程度)、穿刺时间(主要记录<1min者)及穿刺成功率(1次穿刺成功、2次穿刺成功、3次及以上穿刺失败者)。分析2组输注前后的电解质参数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电解质参数包括Na+、K+、Cl-和Ca2+,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血小板数(Plt)。
1.4静脉炎判定标准 主要根据患者局部疼痛情况、红肿或水肿程度以及静脉有无条索状改变及是否出现硬结进行划分。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本研究以7d为判断置管发生静脉炎的界限。
2.12组输液效果、穿刺时间及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输液通畅率、穿刺时间<1min率、穿刺1次成功率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3次及以上穿刺失败率则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见表1。
2.22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Ⅱ度、Ⅲ度静脉炎以及合计静脉炎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见表2。
表1 2组输液效果、穿刺时间及穿刺成功率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 2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2组输注前后电解质指标比较 2组输注前Na+、K+、Cl-及Ca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输注后Cl-、Ca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2组输注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输注前后电解质指标比较
注:①与输注前比较,P<0.05。
2.42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组输注前PT、APTT、TT、Fg及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输注后上述指标水平与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输注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静脉留置针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保护了血管。近年来发现,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救治中有较大的优势,可完成快速输注,满足抢救补液的需求[4]。四肢浅静脉及颈外静脉是急诊救治中的常见穿刺部位,在机体充盈状态较好时,2种途径均可在1min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穿刺效果好,但在四肢伤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四肢静脉穿刺的时间延长且难度较大。四肢静脉主要包括上下肢静脉,如肘部静脉、背静脉、腕部静脉和大隐静脉,但由于急诊患者大多存在四肢伤残、低血压及失血性休克症状,故四肢静脉穿刺有一定难度;同时四肢静脉常出现塌瘪现象,影响了输注流速,导致纠正休克等药物浓度不足,直接影响对患者的抢救效果[5]。颈外静脉输注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上述难题,为急诊患者救治提供了安全、简便及快捷的输液途径。颈外静脉输注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可完成多种药物输注。此外,与四肢静脉输注相比,颈外静脉管腔充盈度和血管弹性较好,且管腔大,故穿刺成功率高。同时由于经颈外静脉的循环干线短,尤其是右侧颈外静脉离心脏最近,故经此路径输液、用药,液体通畅性良好。本研究证实,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输液通畅者、穿刺时间<1min者、穿刺1次成功均明显升高,3次及以上穿刺失败率明显下降,发生Ⅱ度、Ⅲ度静脉炎以及合计发生静脉炎的比例均明显下降。提示在急诊患者中予以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琥珀酰明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输液效果及穿刺成功率,而且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电解质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急诊救治中应关注救治措施对患者电解质的影响。凝血功能可反映机体的凝血能力,当机体凝血功能异常时,可导致机体发生出血或血栓倾向[6]。因此,在研究琥珀酰明胶最佳输注方式时,应密切关注对机体凝血功能和电解质水平的影响。琥珀酰明胶的主要成分为4%琥珀明胶,此外还包含Na+、Cl-,其为牛胶原经水解和琥珀酰化后的产物,输入机体的半衰期为4h,安全性较好,对机体的电解质和凝血指标的影响较少[7]。本研究结果发现,2组输注前的电解质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尽管输注后的Cl-、Ca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两指标水平仍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其余指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组输注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通过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琥珀酰明胶对电解质和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琥珀酰明胶本身具有维持机体渗透压的作用,可快速恢复危重患者的循环血液,达到救治的效果。但由于其不含有凝血因子,在长期使用时应补充新鲜血浆,以免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由于使用对象为危重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较快,因此在使用琥珀酰明胶时应加强生命体征指标的检查,根据病情来调整琥珀酰明胶用量。
综上所述,在急诊患者中予以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注琥珀酰明胶,不仅可有效提高输液效果及穿刺成功率,而且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 张晓黎,张宇,单慧娟.留置针弯针法颈外静脉穿刺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568
[2] 徐灿.颈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小儿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1):81-82
[3] 羊静.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患儿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84-86
[4] 高大凤,方萍.颈外静脉输注甘露醇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早期应用的效果[J]. 临床护理杂志,2013,12(3):71-73
[5] 胡军涛,李超乾,汤展宏,等. 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快速输注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血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1):55-57
[6] 包润发,束翌俊,董平,等. 胆囊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外科杂志,2013,51(12):1067-1070
[7] 李勇,代春英,程亮,等. 不同容量琥珀酰明胶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淮海医药,2012,30(1):8-9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9.038
R743.34
B
1008-8849(2015)19-2151-03
20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