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永,曹俊茹,郭丰伦,姚吉利,孔维华
(1.山东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Matlab测量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秦 永1,曹俊茹1,郭丰伦1,姚吉利1,孔维华1
(1.山东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介绍《Matlab测量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授课形式。授课时,以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相结合,再根据实际情况给出详细的教学案例及课后思考题。这种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力设计的能力。
Matlab;测量程序设计;案例教学
测量数据处理离不开程序设计,Matlab在测绘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4]。我校测绘学科作为山东省省级试点改革专业,自2010年起在第5学期开设该课程[5-7],目前已进行了3个循环,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Matlab测量程序设计》作为我校省级试点改革专业的一项新成果,2010年开设该课程时,安排在第3学期授课,总计64学时,其中理论课、上机课各32学时。在开设初期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一是由于在前2个学期仅开设《测量学》课程,许多测量程序的原理学生无法理解;二是没有相对集中的程序设计时间,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上机操作,每次仅2个学时难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的机会。第三个缺点是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和学生都要花额外的时间进行备课或记笔记。
从2011年开始,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学时数改为48学时,每周上一次课,前2个学时上理论课,后2个学时安排上机。学期末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设计的机会。针对教材不合适问题,相关主讲教师编写了讲义与实验指导书。
课程主要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是Matlab语言及函数介绍;另一部分是基于Matlab的测量数据分析处理,包括角度转换、坐标正算和反算、平面坐标变换、闭合导线、三角网、GPS高程网平差、遥感图像读取与处理等。课程学完后学生应掌握Matlab中的基本函数和M函数的编写方法,并能运用Matlab解决测绘数据处理中的实际问题。表1是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在前2个教学循环中,先学习Matlab语言,后集中学习测量程序。这种授课形式弊端明显,学生学习前半部分内容时兴趣低,旷课率高,而在学习后半部分内容时又出现仅明白算法原理,不会使用函数的情况。总结前面经验教训,从第3个教学循环开始采用表1中的课时分配形式,即将Matlab语言学习和测量数据处理结合在一起讲授,这样安排的好处是:①能提高学习语言的针对性,将某些函数放在特定算例中讲授;②有助于实现互动式教学,增强课堂气氛;③容易安排课后思考题,思考题的完成情况较前2个循环明显提高。
课堂案例选择十分关键,应满足如下要求:①与测绘专业紧密联系;②与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大体一致,达到训练的目的;③所选算例难度适中,既方便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又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本课程选用的案例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课堂案例密切联系本课知识点,算法原理简单,容易实现。以第4次课计算坐标方位角为例,该内容是测量学中基本知识点,学生通过该算例既深入理解了“if-else-end”控制结构,也复习了基本测绘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习兴趣,因此该内容也成为测量程序设计的经典算例。
课后思考题的设置也很重要。表2给出了每次学生上机后需完成的对应思考题。思考题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和本次授课内容一致,起到复习知识点的作用;②和课堂案例相关或接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③思考题难度适中,既要高于课堂案例的难度,又要保证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④ 思考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第6次课为例,本课主要掌握“plot”函数的使用,在课堂上给出绘制圆形的算例之后,随即安排一个“闭合导线计算与结果输出”的课后思考题。该问题可看成课堂案例的拓展,学生只要会手工计算就很容易编写出来,事实上,这个思考题90%以上的同学都能完成。
表2 课堂案例选用表
在《Matlab测量程序设计》授课过程中,笔者以案例式教学为主,首先提出一个测绘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算法原理(因案例较为简单,一般学生均能回答),最后逐行演示程序代码。为督促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一般每次课前20 min均要求学生上讲台演示个人程序,并根据其完成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为提高互动效果,本课程还安排1~2次讨论课,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回答算法原理,并解决在编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Matlab测量程序设计》已建设成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方便地下载授课计划、课件及教学案例原程序。利用网络平台学生还可与教师交流,实现课后个别指导。
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来说,单纯的笔试或上机考试成绩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本课程采用“总成绩=平时成绩(20%)+笔试成绩(40%)+上机考试成绩(40%)”的形式对学生综合考评。对课后思考题完成较好的学生,还可免于上机考试。课程设计成绩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答辩的方式评定。
《Matlab测量程序设计》作为一门新开课程,目前在国内还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8],课题组目前虽然已编写相关讲义,但教学案例的选择仍不够完善。另外,合堂授课也存在弊端:课堂提问难以保证一定的覆盖面,教师上机指导精力有限,存在指导不及时、学生和老师之间关系疏远等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1] Hanselman D,Littlefield B.Mastering Matlab 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崔利,武文波.测绘领域中Matlab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1):47-49
[3] 刘文龙,王坚,赵小平.利用Matlab处理测绘数据的优越性分析[J].海洋测绘,2003,23(4):4-7
[4] 王新志,曹爽,丁海勇.VB调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在测绘软件设计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1(11):59-62
[5] 马明栋,赵长胜,施群德,等.面向对象的测量程序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马明栋.Visual C++6.0控制测量程序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7] 曹俊茹,宋振柏.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测绘科学,2007,32(6):196-198
[8] 阮沈勇,王永利,桑群芳.Matlab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 于红波,刘惠明.信息化测绘体系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优化设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179-180
[10] 宁津生,王侬,翟翊.测绘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5
P20
B
1672-4623(2015)02-0181-02
10.3969/j.issn.1672-4623.2015.02.064
秦永,副教授,主要从事遥感图像处理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2013-12-11。
项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试点专业改革“测绘工程”基金资助项目(100012);山东理工大学自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0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