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飞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首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指明前进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高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指明方向并起到保驾护航作用的就是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校园是当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他们是否拥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直接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抵御不正确社会思潮的有利武器。
再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是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建立和谐的、健康向上的、协同进步的和谐高校校园,用先进的文化培育当代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塑造、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内涵,使其拥有良好风貌、精神状态和高尚道德情操,抵制不良思想。这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战略举措和思想保证。
首先,从物质层面来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离的客观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逐步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差距产生过程中,需要价值观及时的引导与制衡。
其次,从精神层面来看,当前高校不和谐的因素主要由于某些理论家和精神家的推波助澜与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第一,某些理论家和精神家的推波助澜。例如,部分学者鼓吹“个人有个人得分活法”、“人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导致部分同学标新立异。第二,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不断的宣传集体主义的同时,把西方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管理原则当作先进的管理思想,制定制度加以量化,强调个人利益;宣传领导、学生干部是公仆与服务的同时又强化领导的权力,使领导拥有相当集中的处置权又弱化责任。社会舆论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否则会引发价值取向的偏失,导致整个社会信仰缺失。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制度、时代本质的当代价值观反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高等学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具体化为构建和谐校园的行动,更关键的就是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院校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主战场,需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被认同后,会变为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国家、民族价值取向一致形成一个坚强的堡垒。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党团组织、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生活园区、网络传播六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持久渗透。第一,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渗透。利用“两课”主阵地,由教育部领导或鼓励各高校自行组织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读本》,使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头脑。第二,党团组织的持续性渗透。利用每个班成立的党、团支部,学校定期统一开展党、团校培训,并开展具有特色的党、团支部活动,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社团活动的广泛性渗透,利用社团文化在学生业余时间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校园文化渗透。利用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五,生活园区的隐形渗透。生活园区建立党团小组,开展园区科技、文化、艺术等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日常生活的“隐形对接”。第六,网络传播科技性渗透。通过建立各种网站、微博、微信等引导校园舆论,进而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其次,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心理健康、青年发展、就业创业方面开展指导,对学生进行点滴指导。第一,社会实践指导。鼓励高校由本校的校团委、学生工作处组织青年志愿者、学生干部等在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第二,科技创新指导。支持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及时对表现突出的师生进行表彰。第三,心理健康指导。健全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体制机制,针对性的定期开展思想心理指导活动。第四,青年发展指导。健全高校成立发展研究中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承担课题,要求高校范围内人员积极参与。第五,就业创业指导。鼓励高校建立就业信息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创业中心等能切实解决学生就业、服务学生的机构。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2]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