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语境中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体系构建探究

2015-02-06 17:08:40童绘锦
法制博览 2015年35期
关键词:德育院校内容

童绘锦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精神的堡垒,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期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是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要解决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在加强德育实践体系构建的同时,更新思政教育的理念,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是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因此,如何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定位、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状况,加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是个值得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德育实践的关系

要认真对待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需求与大学生德育实践价值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意识形态的功能需求决定并制约着德育实践的价值方向和价值实现目标,脱离了这种价值方向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是毫无意义的;另一方面,德育实践的价值又影响到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因为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它的依赖路径是较为宽泛的,如理论教育指导、舆论宣传造势、思政教育渗透等等,这些路径实施的效果最终会影响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功能实现状况。

二、主流意识形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德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健全德育实践机制有利于发挥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每位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有着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的形成规律各有不同,互有差别。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往往忽视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若缺乏对学生的关怀,便会陷入强制灌输的困境,渗透教育更无从谈起。而德育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德育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塑造人、开发人、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把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细节中,挖掘大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积极探索,因而更能使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德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拓展了空间和渠道

德育实践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价值观的沟通衔接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施路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1]大学生参加公益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科技服务、义务支教等等,一方面能深切体会到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对知识的尊重、对大学生的期望,将在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与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重构理想、信仰和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找准事业落脚点;另一方面能加强自身的社会认同,从而将自己与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更加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努力学习、勇于担当、诚实友爱、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促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涵的深化、意义的提升。

(三)德育实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改革和高速的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多样化、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产生了极大的销蚀作用。在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中,对高校师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其中,“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民主社会主义论是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错误思潮;中国威胁论是歪曲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谬论;而消费主义论则是腐蚀和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价值观”。[2]于是,当前高职院校中某一些学生存在着轻视、淡化、漠视意识形态教育的倾向,少部分学生甚至持有与主流价值观相反的价值取向。反观当前的意识形态教育,由于方式的传统性、单一性以及内容的相对滞后性,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难以在较大程度上引起大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难以回应当前社会现实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对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对信仰进行重构和探索,对人生进行规划和思忖,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综合国力的空前增强、人民生活的空前改善、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可以说,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正是在这种体验式、分享式德育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深度挖掘、合理萃取、有力阐发和科学传承。

三、主流意识形态视阈下构建德育实践体系的路径

德育实践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极具现实性、目标性、针对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发力点。它不仅矫正了传统大而空的思政理论教育模式,而且直接制约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因此,要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人本性、渗透性、实效性,需要高职院校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德育实践体系整体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序、有度、有力地实施,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德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德育实践目标。德育实践目标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一个具有根本性、导向性的问题,它贯穿于整个德育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影响着德育实践内容的安排、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活动形式的设计、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的设置等一系列工作的建立。德育实践目标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实践为先”的教育理念,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统领,以学生活动体验为根本,以“近小实”(贴近生活、小处着眼、讲究实效)为要求,以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为重点,构建起“各学段纵向衔接、校家社横向贯通”的德育实践课程和体系,最大限度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的道德、信仰、习惯趋于向真、向善、向美。

德育实践内容。德育实践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德育实践内容体系的有效转化必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作用,诸育并重、相互渗透。在高职院校德育实践体系的各个要素中,德育内容是一个基本要素。因为它决定着德育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德育实践目标的实现,是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深刻、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一个关键要素。科学地对高职德育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是提高德育实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根本前提。根据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任务、形势、教育对象的品德水平等,德育实践的基本内容构成要素应当体系结构明确,具体内容丰富。就此而言,基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德育实践内容十分广泛,内在的包含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教育实践、道德教育实践、法制教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这五方面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高职德育实践应当构建以思想教育为根本,政治教育为核心,道德教育为重点,法制教育为保障,心理教育为前提的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德育实践内容的整合构建应当遵循一些基本思路,而非简单机械地拼凑叠加,构建一个重点突出、内容全面、便于操作的有机整体。德育实践内容体系应将五要素每个要素系统进行分门别类,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流意识形态所彰显的价值意义与青年学生的需求交汇点,将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深刻意蕴、时代气息、中国特色筛选融入德育实践当中,让学生既了解宏观要旨,也明确具体内容,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

德育实践途径。主流价值观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主流意识形态德育实践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力和实践感受力为目的,建立形式多样、载体丰富、方式灵活的德育实践模式,激活高职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德育实践的自主性。德育实践途径是以实现德育实践目标、落实德育实践内容为组织形式,从而对学生实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措施和方法。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的主要途径包括:课外辅导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技能竞赛活动、自主管理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等等。这些途径的整体就构成了一个体系。高职学生在实践阶段,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达到了固化和深化的层次,使学生将主流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富有成效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高职院校重视德育实践途径及方法的探索密不可分。德育实践途径唯有注重灵活性、拓展接触点,才能最终使德育实践成为大学生意识提升、素质拓展的综合载体,让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成为有着众多个性差异的当代高职学生所共有的精神家园。

德育实践管理。德育实践管理机制的构建必须遵循人本性、差异性、开放性和科学性原则,以保证增强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它能在德育实践过程中促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协调、有效、可持续地开展,是具有协调、组织和评价功能的保障体系。由于高职学生的品德行为模式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环节即思想-动机-行为,德育实践管理机制也可分为行为控制方法、动机激励方法、思想教育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出发,德育实践的价值在于促进高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人身价值的提升、自主独立性的增强。就此而言,德育实践管理是一个有着终极关怀的价值命题,也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一个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德育实践评价。德育实践评价机制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已成为德育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具体而言,德育实践评价机制的功能应当具有多重性,而其最主要的功能则是不断促进意识形态教育质量的提高,其评价的重心并不是放在对结果的评定上,而是放在过程的形成上。评价机制应当以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承认差异为原则,构建起建立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四级评价体系。德育实践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当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激发德育评价中学生的自主性,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的合理结合;注重德育评价的“再教育”作用。总而言之,德育评价机制是高职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德育过程、检验德育实践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意识形态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9.

猜你喜欢
德育院校内容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