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赛 程心怡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453007
知识产权法上冲突的产生是各国民事法律制度不同以及域外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提升本国的经济优势以及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各国在对有关知识产权权利主体上,极大程度赋予了外国国民平等于本国国民的民事地位[1],客观上为其法律冲突的产生提供条件,促进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发展。
在工业革命前期,大多数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仅停留在对内国国民权利的保护,极少承认外国国民在本国知识产权法律中的地位,甚至有些国家早期并不承认该权利可以为外人所享有[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知识产权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涉外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监管由半封闭到对外开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差异,导致在其制定有关知识产权制度的过程中,就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权利的取得方式等存在明显的不同。为了需求统一高效的涉外知识贸易保护模式,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冲突,各个国家陆续签订并加入了一系列国际知识产权公约,如上文提到的TRIPS协议等,这些公约和组织所制定的规则协议,为知识产权的涉外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机制[3]。
当各个国家承认外国知识产权法律在本国具有一定的效力时,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知识产权法律领域内的法律冲突。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的域外效力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套用法律的域外效力,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知识产权法律的域外效力是指一国制定的知识产权法律不仅适用于本国领域内的一切人,并且适用于在国外的本国人。[4]其实质是本国法对境外的本国人有效。但这种效力是虚拟的,根据主权原则和平等互利原则,只有当别的国家承认其内容时,其域外效力才可生效。随着各国经济贸易的频繁往来,这种域外效力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的利益越发明显,国家允许外国人在本国内注册商标等等,由此所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如《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时,我国对外还积极参与和签订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公约,并成为公约组织中的重要成员[5]。为与国际接轨,我国加入WTO后,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特别是对《专利法》的修改,尽可能符合WTO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相关要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我国有关部门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整人们在创造、运用知识和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关系,激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时修订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专门法律,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法院的建设,研究适当集中专利等技术性较强案件的审理管辖权问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同时,在适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处理涉外纠纷时,要注意我国缔结或参加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适用问题。
我国立法的根本立足点是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其竞争优势和国际市场占有率,阻止发展中国家对其知识产权的侵犯,在涉外知识产权的适用上要求较为严格,因而我们的立法要有清醒的认识与选择。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层面,作为对外交往“门户”法律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更要尽好本职义务,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法要为本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韩德培.国际私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屈广清.国际私法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齐爱民.知识产权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王红庆.中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3.
[5]杨德明.创设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制度刍议[J].经济与法,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