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加冕

2015-02-06 09:49黄思源
户外探险 2015年1期
关键词:顶峰皇冠三文鱼

黄思源

初遇皇冠

第一次见到皇冠峰,是2013年爬半脊的时候,在去C1的路上,走在前面的Jon经常停下来给山谷对面的山峰拍照,那座有三个尖的山峰就叫皇冠峰,他半开玩笑地问我:“想要去爬那座山吗?”我只是笑笑,当时自己不管是在技能还是经验上都还相当不成熟,更不可能知道要想到达皇冠峰的顶峰会要攀登一条怎样的路。

“Jon,你是怎么去选择一座你想要攀登的山呢?”

“我也不太清楚,当你第一眼见到她时,你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你发现她是美的,然后你找到了一条漂亮的路线。”一直记得Jon说的这句话,美有时是凭空产生的,又凭空传播,对于一些路线的攀登有时是艰难的,但因为美的存在,让我们享受攀登。

查找皇冠峰的历史,只知道在之前有日本队伍对皇冠峰进行过考察攀登,但都未登顶。这顶皇冠一直屹立在毕棚沟沟尾却鲜有队伍进行攀登,毕棚沟沟尾只能观察到皇冠峰南面的冰山一角,景区的路牌上也没有任何介绍,但至少已经有一部分人发现了她的美丽,并跃跃欲试。

今年3月,我们开始准备攀登皇冠峰的物资,队员包括Jon、Tim、Marcos、三文鱼、包一飞和我,当时在队伍中我的攀登经历应该是最少的,但我是幸运的,这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最终,这次攀登由于营地位置及路线选择问题,经过两次尝试,最后攀登到北山脊5483米的位置,未能登顶,但基本上摸清了皇冠峰线路的情况。我们结束攀登后,皇冠峰突然成为了各个队伍的热门目标,有三支中国队和一支日本队又尝试了攀登。但均未登顶。

接近皇冠

2014年10月中旬,Jon和我结束了国庆的登山培训回到成都,Marcos也从外地赶到成都会和,我们三人开始准备物资再去试试皇冠峰的东面路线。在准备出发前的头两天,三文鱼告诉我们她临时改变了之前的计划准备到成都和我们会和。

准备好所有物资后,我们10月17日离开了成都,在理县与来自黑水的协作泽尔郎汇合,当晚顺利进入毕棚沟景区。每次进山总是让人非常兴奋,这时候的毕棚沟已经到了深秋,红杉、连香树都已经金黄,大自然怀抱着整个秋天。18日,把装备从酒店运到上海子接待站,再坐景区的观光电瓶车到达沟尾的燕子岩窝草原,再往前就是穿越双桥沟的垭口了,金黄的红杉和两旁的雪山形成巨大反差,而我们将要攀登的皇冠峰在三千八百多米的燕子岩窝草原是看不见的,我们扎营,开始寻找接近皇冠峰的路线。营地往北,需要翻上飞龙瀑布所在的巨大石板,我和Marcos、三文鱼在下午背负了部分装备,往上寻找翻上飞龙瀑布的路线,同时把装备驮到更高的地方。翻上坡后我们把装备藏在4200米左右的地方,然后返回营地过夜。这次攀登,对于Jon、Marcos和我都不用更多时间来适应海拔,我们三人都刚刚结束了各自的高海拔攀登不久,而三文鱼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上过高原,还需要更多时间适应。

10月19日,这次的接近路线特别舒服,上完草坡再翻上冰碛。要运上山的所有器材和物资非常多,每人背负的装备都相当重,我们只有一个背夫泽尔郎帮忙背东西。当天在4806米的冰碛中扎营,一路上都没有雪,天气很棒。天暗下来后开始飘雪,现在的营地离我们之前预计的冰川下的营地还有100米高差,近些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似乎加剧了各地冰川的融化,用我们现在手上五几年的等高线地图上标记的冰川位置来比较,差异相当巨大,冰川的消融如此真实地出现在眼前。20日,一夜的雪过后,早上天气晴了,帐篷门被雪压住了一些。我们准备把营地再往上移到冰川下面上次存放装备的地方,在4945米建大本营,从这儿很快可以上到皇冠峰东面线路的起点。

10月的气温比3月偏高,上次攀登时上到皇冠峰东面冰川平台的那条夹槽路线现在落石相当严重。当天下午,我们正准备用那个夹槽继续上的时候,落石就下来了,我和Jon、Marcos只好三人结组从冰川右边上到平台。皇冠峰整个东面的冰川平台非常巨大,真正上来之后更震撼于它的平整和巨大,冰裂缝的走向也很清晰。我们三人很快便通过了裂缝区,来到东面的岩壁下观察线路,Marcos变得异常兴奋,“不错不错,很漂亮的路线,不是吗?哈哈!”攀登就要开始了,我们在观察之后放弃了3月的攀登线路,改成了偏左一点的一条直上路线,不过明显有几处难点要越过,路线上有些冰,在沟槽中很窄,但看起来质量应该不错,整条路线非常笔直,长度在500+米,冰岩混合。三文鱼由于刚上海拔的原因,还需要更多休息。

把部分装备固定在路线起点后,原路返回了营地过夜,明天真正的攀登就将开始。我们商量了一下攀登计划,就是一些在不同难度段可能会用到的攀登方式,我们要做好在路线上过夜的打算,但不会带太多露营装备,食物每个人只带了一顿晚餐的方便米饭,其他都是一些干粮,Jon甚至把早上上冰川要用的结组绳都一段段量好了放在石头上,说明早天黑时我们可以更快的结组然后出发,我觉得这些细节往往就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效率的表现,跟着他登山,他经常会突然告诉你一个秘诀,让我恍然大悟。

真正的攀登

10月21日,早上5点开始做早饭,扎扎实实地吃了不少混搭的麦片和土豆泥。10月的早晨还是相当冷的,天蒙蒙亮时我们四人就结组上了冰川,当第一缕曙光刚好越过东面山峦参差的天际线时,突然感觉整个空气都被这柔和的光线熏暖了,一些碎雪被冰川上的风刮起,在空中闪耀,这时的皇冠峰被霞光映得通红,没有人能抵抗这种美丽。通过冰川后,顺着路线下边的大雪坡上到路线起点,Marcos先锋了第一段冰岩和雪的混合,难度不是很大,很容易找到放置锚点的地方。第二段做了一些行进间保护,到了一个大约20米的冰槽下,难度在AI3左右,Jon领攀了这段,冰的质量很好。从第二段开始坡度越来越陡,上来后的下一段是我们在观察路线时就认为的难点,几乎垂直的冰岩混合路段,在岩石的夹角里有一条很细的冰槽,我们在冰槽下方偏右一点的岩石上做好保护站后,Marcos开始先锋。冰槽的最上方有小部分仰角,都是一些冰挂,质量不是很好,由于没有更好的地方来做保护站以躲避上方攀爬时不断掉落的碎冰,我们只能紧贴住坡面来躲避,大大小小的冰不断从上面砸下来,嗖嗖地从身边飞过,三文鱼的运气稍差些,冰都瞄准了她,她的抗打击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真的还是担心出现比较大的危险,所幸最后有惊无险。爬上这段费了一些时间,尤其是在翻上仰角之后选择做保护站的位置,待Marcos做好保护站后,我们开始一个个跟攀,我在最后,轮到我时已经冻得不行了,冰槽内的冰在靠近岩石的地方都非常脆,一打镐有可能会敲掉一大块,有些地方只能用镐尖去勾住岩石和冰的边缘形成的小细缝,走在最后拆除锚点,也可以感觉到Marcos放置这些锚点的经验,混合路线的攀登,岩石塞和冰锥都会用到,但在哪里、怎么放、为什么这么放则需要经验去解答。

翻上仰角,保护站依然建在一个80度左右的岩石面上,裂缝都很浅很小,至少放了五个塞子,没有过多停留继续往上。很快完成了第五段,在一个小雪坡旁的岩石上做好确保后,开始观察第六段的线路,保护站左边再往上是一些覆盖在石板上的冰,起步的地方冰比较薄,再往上20米左右有不少冰挂,看起来挺凶险;保护站右边需要拐到一个烟囱里面,后面的路线完全被挡住了。稍作停留后Marcos开始往烟囱里领攀,发现烟囱里面冰的质量非常好,难度在AI4左右,这一段的保护站建立在了烟囱上方的口子上,只有一个人的位置,跟攀的人到达保护站后,前一个人就必须立即离开继续上攀。Jon上去后在保护站下方一米多的地方摆荡到了左边的石板上,顺着一个70度左右的硬雪坡继续往上。当我还在下面保护三文鱼往上时,她一进烟囱后我就看不见他们三个了,根本不知道上面保护站的情况,也不知道Jon已经在往上攀爬,突然有一块比巴掌还大的石头嗖地从我头上飞过去,一听见那个嗖嗖声自己像触电一样往岩壁上弹,如果被砸到后果很难想像,自己必须时刻保持专注。

在不间断地攀登中,时间过得极快,一停下来就赶紧补充吃喝,然后接着攀登。完成第七段的硬雪坡后已是下午6点过了,站在这儿还看不见顶峰,但从之前整个攀爬情况看,顶峰的方向应该在偏左一点。完成第八段后,天已经完全黑了,但现在所在的这个小雪面根本平整不出一块可供四个人过夜的平台,Jon准备继续往上寻找过夜的地方,慢慢看着Jon的头灯灯光往上一点点变小,最后消失。气温越来越低,只能看着绳子一点点给出去,我、Marcos、三文鱼都已经套上了厚羽绒外套,听见“Fucking cold”之后,我也只能回复一句“真冷,冻得不行了!”我们的手套在一天的攀爬后基本都已经湿了,由于天完全黑了,看不清路线情况,过了一会儿听见Jon发出OK的声音后,攀爬端的绳子开始被不断地拽紧,才知道他已经安全。我们开始跟攀,沿着石板上的一条裂缝往上,难度不好确定,大概在M3/4,由于有的地方坡度比较大,没有雪,缝里面也没有冰,一些Dry Tooling,翻上石板后雪非常松,也很厚,机械式的整理好绳子,开始保护下一段,提醒自己一定要专注,Marcos从旁边的雪坡绕上去之后,我们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完成第九段后到达过夜的地方已是晚上10点多了,海拔5404米,做好各自的确保后开始平整营地。把上面的雪清理掉,平整出一块不到两平方米的地方,勉强可以四个人并排坐着,我们所携带的露营装备只包括一条-23℃的睡袋和一顶超轻单层双人帐,搭好的帐篷有一半悬在外面,四个人根本不能舒服地挤进去。Marcos放弃了挤进帐篷的念头,钻进睡袋睡在了外面,我和Jon、三文鱼脱掉冰爪钻进帐篷脚悬在外面,门也关不上,只能坐着蜷缩在里面,三个人相互靠在一起。从进帐篷开始,就感觉各种不舒服都集中暴发了,想想在外面的Marcos,情况会好一点吗?至少身体可以舒展开,不过幸运的还是我们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坐着过夜的地方,晚上气温下降很快,我们穿上了所有的衣服,把两张急救毯盖在了身上。三个人头靠在一起,迷迷糊糊地熬了一会儿,然后又烧了一些水,也不知道还有多久才会天亮,我开始不停地抖脚好让自己暖和起来,尽管这样,攀登的热望依然还在。我总是抖一会儿又条件反射似的探出头去望望那个漆黑的山棱,在黑暗的后面,再等等,会不会有一丝光穿过墨色,照进我们心里。

10月22日,挨到了天亮,但久违的阳光一直没有来,山间全是大雾。从这里已经可以很清楚的看见皇冠峰中峰左边的岩墙,再两到三段之后就可以到达,路线已经不是很难,通过一些岩石和雪往上,一看到这些,心里那股劲立马就起来了。第一段之后我们上到了南峰和中峰之间的山脊,在这一段的保护站已经可以看见顶峰。然后跟着山脊往右横切到中峰下面,有一个不错的平台,这时天开始飘雪了,上到平台后这个地方离真正的顶峰还有一段距离,需要绕到平台后面再爬上顶峰,但已经近在咫尺,站在这里可以很清楚的看见西面的路线。我们把背包和多余的装备都固定在了平台的保护站。下午2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皇冠峰的顶峰,四个人陆续聚到了那个尖顶,是这个地方第一次有人站立。我想现在大家更多的应该是在心里不断地与自己对话吧,我们突然都变得寡言了,都在享受这一刻。

到达顶峰半小时后,天气开始变坏,雾开始变大,只好放弃继续攀登南顶的打算,迅速下撤,下撤还是基于从爬上来的沟槽原路返回,下到第三段时,三文鱼挂在保护站上开始不断呕吐,她说胃里很难受,可能是在5400米待的那一晚使她的高反严重了,但她极其专注地完成操作。这时往下落的流雪开始变大,由于是在沟槽内,流雪全部往身上扑,继续冒雪下撤,用掉了几个塞子做锚点,下降到第六段时天黑了,到最后一段第七段时,风雪变得非常大,沟槽内俨然成了一个流雪的瀑布,我在最后一个已经完全看不清下去的路,只能凭着上来时的记忆下降。风速变得很快,雪打在脸上生疼,顺着Jon的灯光方向降到了雪坡上,然后开始拉着绳子往冰川上撤,已经是差不多22点,没办法迎风行走,往南迅速找到了冰川与岩壁的夹槽撤回到了4948米的营地。整夜的风都非常大,对于疲倦的我们,没有什么再能阻止我们睡觉了。

两天的攀登,整条路线共12段,冰岩混合,其中有五段的难度超过了M3、AI3,最难的地方M5左右,在顶峰测了两次海拔,分别是5518米和5525米,比地图上标注的5513米略高,下降时除了天气变得特别糟糕外,一切还算顺利。10月23日,我们五个人下撤回到了景区上海子接待站,三文鱼24日将返回上海,而Jon、Marcos和我则准备出发去攀登前几天刚发现的漂亮路线—骆驼峰的北面。

打开一扇门

纵观这次的皇冠峰攀登,在2014年3月的攀登基础上,我们比过去更加了解这个山峰的路线,对线路的选择也有了更多的判断,如果攀登时间选择再延后一天的话,22日糟糕的天气将不会允许我们登顶,皇冠峰的东面线路全是冰岩雪的混合,无疑混合攀登的能力变得相当重要,需要依靠更多的经验去判断每段线路的锚点和保护站的放置,而且线路角度都比较大,还好岩石是很不错的花岗岩,冰的质量也很好,只是个别路段比较薄。

享受攀登中的每一环,这无疑是攀登队的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的,我们真正热爱攀登,彼此了解、配合默契,最后顺利完成,特别感谢我们的协作泽尔郎,同时也感谢在后方支持及关心我们的朋友们。给路线命名已经是爬完骆驼的北面线路回到成都后的事了,皇冠峰的线路在讨论之后被命名为加冕之路,是因为它真的是一顶皇冠,在今年多支队伍对其的攀登中,我们最后摘得皇冠,完成加冕,同时这次攀登也是对三文鱼和我的一次洗礼,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有难度的未登峰挑战,给自己建立了新的攀登思维,也为我们自己的攀登世界重新打开了一扇门。

猜你喜欢
顶峰皇冠三文鱼
皇冠陆放
青藏高原上养殖三文鱼 农超对接精准扶贫
TOYOTA 丰田皇冠 CROWN
江善明
树洞里的皇冠
王秋杨 路在顶峰
屹立于顶峰的4K HDR家用投影王者Sony(索尼)VPL-VW5000ES
三文鱼
酸溶性三文鱼皮胶原蛋白超滤脱盐的研究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