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2015-02-05 22:13赵兴宏潘帅杰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
湘潮(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依法治国

赵兴宏 潘帅杰(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19)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赵兴宏潘帅杰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和任务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也对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转变教育观念,重构法治教学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优化法治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教育;路径

潘帅杰,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方法。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后备人才的大学生,提高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对推进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深刻剖析当今高校法治教育所面对的现实困境,针对性提出一些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对策,对目前我国高校来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法治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许多大学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把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就整体而言,有些高校仍然存在着重视不够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开设单独的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法治教育课程依附于德育教学体系,缺乏独立性。此外,出于大学生自身就业的需要,大多数高校都侧重于对大学生实用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育,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一般都流于表面形式,在师资、经费等资源的配置上明显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高校法治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仍有不合理之处

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所用教材为全国通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该教材共有七章内容,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法律基础部分所占内容明显较少。其中无论是法律基础知识,还是涉及到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培育上的内容都涉及很少。此外,大多数高校对该门课程的安排授课时间仅有36课时,有些高校仅有18课时,因此大多教师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讲授只能停于表象,而无法深入讲解。而且高校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考查,大多数学生对平时的课堂学习不重视,只是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式的突击复习,结束后就不再学习。这些都使得法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法治教育模式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模式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社会法治实践的机会很少。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基础”这门课程,除此之外,高校基本没有开设其他课程可以对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素质进行培养。并且课堂理论教学往往是灌输式教育,缺乏老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现在好多大学生都热衷上网,而高校很少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再加上大多数大学生很少参加与法治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将平时所学的法律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造成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仅仅停留于书本,不能学以致用,内化于心。

(四)高校师资力量薄弱且配置不合理

高校法治教育是一项集政治性、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身的综合型教育,不仅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而且还需要一批法学理论功底扎实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丰富的高素质的法治课教师队伍。目前,在许多高校里,由于缺乏有法学背景的教师,学生法治教育一般让没有法学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些学校让学校的宣传部门或团委等行政人员从事大学生法治理论课的教学,“这些教师的课堂讲解局限于法律概念和条文,照本宣科,缺乏精辟的法理剖析和鲜活的案例,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1],这样严重影响了法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间接造成大学生法律素养薄弱。此外,部分高校还面临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通常全校的法治教育课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教师讲授,而高校则配置少量的教师,这样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只能进行大班教学,有时候甚至几百个学生一起上课,从而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也挫伤了大学生学习法治教育的积极性。

(五)高校校园法治教育环境欠佳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校园法治文化的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然而在我国许多高校,校园内存在着种种与法治文化建设相悖的现象,例如虽然部分高校也比较重视法治文化建设,也通过了制作法治教育宣传栏,法治板报以及大量的宣传法治理念的横幅,但是这些法治教育形式的内容比较空洞,缺乏实质内涵和吸引力,很难能够触动学生内心学法,守法的法治理念和对法律的忠诚信仰。此外“部分高校的“潜规则”现象,不仅存在于职位升迁、课题立项、年度考评等与教职人员利益相关的领域,甚至还蔓延到学生中间,以至于在期末考核、评优评先、党员选拔、干部选举等涉及学生利益的活动中,请客送礼、走后门找关系、徇私舞弊、暗箱操作等违背公平原则的现象屡见不鲜”[2]。这些现象与高校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法治文化环境极不相称,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法律至上观,权利意识观,公平正义观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也给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高校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高校要调整教育观念,重视法治教育

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提高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已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有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是公民将法律规范视为全社会最高行为准则的内心确信,即发自内心的对法律制度的一种认同感和依归感”。[3]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逐渐改变以往的法治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法治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日常问题。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使法治教育摆脱从属于道德教育的地位,找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契合点,加大对法治教育各方面的投入,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重构高校法治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效果

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的主要渠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法治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已逐渐不适应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要求。因此高校有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对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要对法治教育课程内容的比例进行调整。当今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教材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该教材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适当增加法治教育内容在该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保持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平衡,并且还要对法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从新编排,增加那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教学内容。其次,高校应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宪法,劳动法,合同法,法理学等有关法律选修课程,以弥补非法学专业学生法治教育课程资源的不足,由于这些课程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联系比较密切,便于大学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另外高校也要改革法治教育硬性考试的考核方式,“采用进入司法机关实习、旁听案例、参加法律宣讲团体,与法学院校学生互动等活动形式制度,让学生参与到法律实际案例当中,真正感觉法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高校要采取多样化的法治教育形式,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对象、任务和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在立足课堂法治教学的基础上,拓宽法治教育的渠道,创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首先高校法治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理论灌输的模式,采取一些受学生们喜欢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校园内组建一些有关法律学习的学生社团,如学生法律协会、法治文学社等,经常组织“法律辩论会”,“模拟法庭”,“法治宣传周”等活动,以便大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能力。其次高校要重视网络法治教育,如在学校的主页或校园交流论坛上开辟出法治类栏目,播放一些法治教育有关视频,邀请法治课教师或社会上的法律从业者定期上网答疑交流,使学生们能够充实自身的法律知识,领悟法治精神的内涵,真正的理解提高自身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重要性。

(四)高校要加强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法治课师资力量薄弱且配置不合理的状况,高校要想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实实在在加强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尽可能在教师人数,待遇,职称评定上给予必要的倾斜,为法治课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学生法治教育上提供有力后勤保障。首先高校要增加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数量,使之与学生的人数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列,使学生们能够充分接受法治教育的学习,此外高校也可以聘请法院、公安等部门的法律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将他们丰富、鲜活的法律实践经验传授给大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趣味性、时效性,也大大增强了法治教育的说服力。其次高校要提高法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及办公条件,尽可能的使其与专业课教师们的待遇基本持平,从而促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法治教育工作中去。最后高校还要减少法治课教师的科研压力,由于大多数高校都是以教师们的科研成果来评定教师职称及工资待遇,可是法治课教师大多数时间都要进行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进行科研的时间比较有限。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允许法治课教师用上课时数抵消科研要求,使法治课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高校要优化法治文化环境,营造大学生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与高校校内的法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法治教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和法治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高校要在校园内营造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校园宣传舆论、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多层面地大力传播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逐步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文化环境”。[5]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在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其次学校领导要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明确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杜绝学生和教师中的官本位、权力至上的观念,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以平等的身份投入到教与学的行为中,营造公正、民主的工作学习氛围。

(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体系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工程,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而是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力量有机的联合起来,积极构建一个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教育体系。首先,高校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大学生法治教育落到实处,采取多种多样的法治教育形式,不断充实法治教育内容,丰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确保法治教育效果。其次,家庭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第一站,父母首先即应做到懂法守法,为孩子法治教育做个榜样与表率,同时父母也应增强自身的法治素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的法治行为引导孩子不断提高法律修养,做守法好公民。第三,社会各机构也应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给予大学生正面的积极的法治教育,逐渐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从而引导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参考文献:

[1]周颖,李润红.大学生法律思想意识培养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2]王俊杰.高校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

[3]吴峰.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现实困境与出路[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4]耿兆辉.中国高校法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

[5]陈大文,孔鹏皓.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新颖有效的载体和手段,充分利用电脑、VCD技术、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先我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和宣传水平,通过新颖的做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群众多受自我教育,培养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通过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个实”:一是思想要摸实。“对症下药”,是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很难收到好的效果。所谓把脉搏摸实,就是对群众的思想状况要有全面的了解,对群众产生思想疙瘩的症结要准确把握。到第一线去,通过“望、闻、问、切”,切实弄清楚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恨什么。只有实情摸准了,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找到自己的着力点。二是道理要讲实。以往工作中,有的单位和部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严重脱离实际,不问群众需要,不顾群众情绪,只管高谈阔论讲大道理。在教育方式上,有的不分教育内容,不分教育对象,不突出教育重点,在时间上搞“一刀切”,在人员上搞“大呼隆”,在内容上搞“一锅煮”;有的一味迎合低调的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行为,“困了塞枕头,饿了给馒头,苦了给甜头”。这种工作方法降低了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4BSZ027)。

作者简介:赵兴宏,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方法。

收稿日期:2015- 8- 13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75-03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依法治国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